在,這個距離縣城不到半小時車程的村落,正舒展出一派生機勃勃的鄉村新貌:整齊的行道樹、精致的口袋公園、房前屋后的小花園、規整的觀光種植大棚、掛滿枝頭的累累果實·這幅田園畫卷的背后,藏著全村近年來蹬出的特色振興路一一以“黨建紅”為引領、“產業綠”為根基、“治理藍”為保障,三原色交融碰撞,打出了一套強村富民的“組合拳”。
“黨建紅”引領選優配強“領頭雁”
“過去村里條件差,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日子過得緊巴巴,也沒個盼頭。”村民孫大爺回憶往昔,感慨萬千,“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村干部帶著大家伙兒一起干,這日子才越來越有奔頭。”
寶珠觀村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近年來,村黨支部突出“治窮”選能人,聚焦“治亂”選硬人,圍繞“振興”選賢人,選優配強村級“領頭雁”。寶珠觀村充分發揮支部帶頭作用,創新推行“支部 + 合作社 + 基地 + 農戶”“支部 + 合作社 + 公司 + 農戶”等發展模式,通過穩步推進土地流轉、引導村民入股分紅,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
“產業綠”筑基融合發展促增收
“以前種點普通莊稼,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現在土地流轉出去,既有租金,還能在合作社打工,年底還有分紅。”村民王嬸笑容滿面地說,“去年我家就拿到了分紅,加上孩子們打工的收入,比以前強多了!”
寶珠觀村將興建農業產業園區、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依托田園景觀和特色產業,緊扣農旅融合主線,按照“現代農業 + 休閑旅游 + 田園鄉村”的空間布局,積極謀劃建設三產融合發展產業示范園區。
截至目前,全村流轉土地400余畝,建成20萬袋食用菌推廣基地1個、生態草莓采摘園5個、火龍果采摘園1個、稻田養魚示范基地1個。整合資金2200余萬元,建成玻璃陽光大棚及連棟溫室大棚6000余平方米、食用菌產品加工廠1個、QQ農場1個、魚趣樂園1個、水上農家樂1個,基本形成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研學互動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這些產業不僅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還帶動戶均增收15000元以上。
生態種植園內即將成熟的番茄

生產的凍干產品

“村里變化太大了,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我家開的農家樂生意也挺紅火,這多虧了村里發展的好產業。”村民張大哥的喜悅溢于言表。
為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解決運輸儲存難題,村里引進凍干設備,對草莓進行深加工,并研發火龍果、天麻等凍干產品,銷往西安、成都等地,預計年產值可達28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30余個。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預計年增收30萬元以上,其中 30% 用于集體經濟發展, 70% 用于農戶分紅,脫貧戶及“三類人群”分紅高于一般農戶 30% 。同時,通過與國防科工局簽訂黨建共建和產銷協議,每年幫助村集體及農戶線上銷售農副產品300萬至500萬元。
“治理藍”護航和美鄉村展新顏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寶珠觀村以改善村容村貌、推進生態文明、弘揚文明新風為切入點,深入推進“三大革命”。
“過去村里垃圾亂扔,環境臟亂差。現在實行垃圾分類,每周二還有專人組織打掃,村里干凈整潔多了。”村民趙大媽對環境的變化贊不絕口。
在垃圾治理方面,村里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處理”模式,發動黨員干部、公益性崗位人員每周二定期開展以“八清一改”為重點的環境整治,推動村莊由“一時凈”向“時時凈、處處美”轉變。
生態種植園內的新品種辣椒

推進廁所革命,堅持“因地制宜、改造提升、改建達標、配套新建”標準,統籌整合資金50余萬元,改造無害化衛生廁所150座,新建旅游公廁1座。
推進鄉風革命,健全“一約五會”制度,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鄉村大舞臺等陣地,開展移風易俗宣傳、道德講堂等活動,引導村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營造積極向上的鄉村文明新風尚。
如今的寶珠觀村,正以三原色為筆,以青山綠水藍天為卷,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從“黨建紅”凝聚人心,到“產業綠”激活沃土,再到“治理藍”潤澤鄉風,這座秦嶺深處的小村莊將繼續執筆揮毫,在廣袤的田野上繪就更加絢麗的共富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