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滾燈主要源于浙江余杭翁梅一帶,流傳至今已有800余年歷史,是節慶和燈會期間表演的具有強烈競技特點的民間舞蹈。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詩作《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曾對滾燈作如下描繪:“擲燭騰空穩,推球滾地輕。”可見南宋時滾燈就已流行。
余杭處杭州近郊,南宋時為京畿之地,各種廟會活動頻繁,滾燈是儀仗隊伍中必出的特色節目,自然十分盛行。余杭翁梅又臨錢塘江北岸,古代鹽業興旺,海盜不斷侵犯。此后數百年間,余杭民間一直把滾燈作為一種吉祥之物、強體之器,每逢元宵或廟會(主要是元帥廟會)必參與表演,因而世代相傳。

余杭滾燈集舞蹈、技巧、體育于一體,具有多樣性、綜合性、競技性的鮮明特征,它有九套二十七個表演動作,具有獨特的藝術構思和典型的地域特色,展示了中華民間舞蹈杰出的創造力,對探索古代民間舞蹈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表演時,藝人們身著傳統服飾,手持滾燈,在音樂的節奏中翩翩起舞。他們或翻滾跳躍,或旋轉拋接,滾燈在空中劃出一道道絢麗的弧線,展現出驚人的技巧與力量。更為絕妙的是,藝人們還能在滾燈上做出各種高難度的動作,如“金雞獨立”“海底撈月”等,令人嘆為觀止。余杭滾燈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它體現了余杭人民勤勞勇敢、智慧創新的精神風貌,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同時,滾燈表演也是一項團隊協作的藝術,需要藝人們之間默契配合,共同完成精彩的演出。
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以及文藝多元化的影響,傳統廟會大多消失,滾燈的表演機會減少,瀕臨失傳的危險。再者,滾燈制作工藝傳承人已所剩無幾。為此,搶救、保護余杭滾燈仍十分緊迫。
(來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啟軒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