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舟陶始于明洪武十六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明初,明朝為了進攻云南殘余的元朝勢力,大量屯軍進駐貴州,后來屯軍與當地人通婚,逐漸融入了當地民族,牙舟的制陶技藝就是這個時期從漢族地區傳入的。由于牙舟鎮有豐富的陶土資源和獨特的制釉原料,加上布依族豐厚的傳統文化,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牙舟陶技藝。
牙舟陶以黃、白、綠、紫、棕、褐色為基調色,以玻璃為基礎釉,各色互相配合,形成多種光澤瑩潤的色調,在燒制中,表面釉層自然裂變,形成各種和諧的裂紋,酷似“冰裂”。另因牙舟陶獨特的釉在燒制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顏色變化,俗稱窯變?!氨选焙汀案G變”是牙舟陶獨有的特征。
牙舟陶在外形和圖案設計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底蘊,古樸大方,有如蠟染、刺繡中的美麗圖畫,帶有獨特的民族特色。
到了清末,牙舟陶已具相當規模,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并廣受歡迎,民國時期進入鼎盛時期,產品靠人挑馬馱,大量銷往黔、川、湘、滇、桂等地,并有傳教士將牙舟陶帶至歐洲。
牙舟陶被分為日用陶和藝術陶兩大類。日用陶以各式壺、盤、杯、碗、缽、勺、壇、罐、花缽為主,有很高的使用價值,貯存食物不易腐敗,伏天泡茶長時間不鎪,生產的煙斗不僅美觀好看,且抽煙還有清爽感,因此深受人們喜愛。

新中國成立后,平潭縣成立了牙舟陶器生產合作社,將制陶業全部集中于牙舟鎮內。1974一1983年是牙舟陶的輝煌時期,在專業美術工作者的幫助下,設計出了許多新品,品種達到了280余種,年產量超30萬件,作品曾多次參加國外展覽,并多次獲獎。
牙舟陶把貴州陶文化的內涵融入其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貴州陶藝,是貴州陶瓷藝術中的精絕之作,在中國陶瓷界獨樹一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來源: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