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已初夏,中國藝術研究院七旬研究員查振科博士結集出版了散文作品《鄉村無邊》(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收錄了近幾年記敘江南故里的行吟篇章,故鄉思千里,滿紙傳相憶,父母恩,兄弟情,友朋道義,借物詠懷,以農事農家的四季對照都市城市的斷想,用文字記述過往,集中勾畫出昨去今又來的歲月風云。
自1987年在沈陽拜識賢長查師兄,他走南闖北求學,飛歐亞美非探親,后來長期在京從事文化管理工作,見慣聽熟了字正腔圓的舞臺表演和婉轉流利的京韻洋文,但兄長中氣十足的家鄉口音始終是本色如初,勤勉干活兒的狀態令他永葆身心健壯,筆耕不輟。編纂大書,吟詩誦詞,研習書道,引來同行文友一片贊嘆應和。念茲在茲的山水田園,魂牽夢繞的鄉村話題,振科先生內心深處的自我安放讓讀者再一次見識其堅韌執著與矢志目標。
勞動者底蘊。勞動,農村生活的主旋律,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充斥在每一天,知之深,習之熟的本書作者有資格、有底氣如此論斷。上世紀70年代中期,20歲出頭即任生產大隊副支書,他曾經與我們口頭訴說修水利、種莊稼、挖茶園、運木材的往事,付諸文字仍能感受到正當年的沖天勁道。伏天干活早五晚八,吃飯加休息兩三小時,不戴草帽,不穿鞋子,甩下上衣,脂肪榨干變得精瘦,皮膚曬成漆黑如炭,“我的身體雖算不上鋼筋鐵骨,倒也百毒難侵”。勞動產生了美德和榮譽,勞動是生命的法則,更成為了幸福和安樂的源泉。
江南鄉村里木匠、桶匠、篾匠號稱三大匠,除此之外,本書中還介紹了鐵匠、窯匠、釀酒師、說書藝人,他們的打鐵聲、燒窯火候、吊酒身手、“四言八句”的故事,讓鄉村日子有了質量,有了滋味。查兄的父親作為釘秤師,數十道工序爛熟于心,材料、工具手到擒來,普通大秤、盤秤不用說,還可以做天平秤,手藝高超遠近聞名。不料后來成了公家人,做了大隊長。兒子們時斷時續地學藝,終于沒能傳承下去,老人70多歲后漸漸停工休息,不情愿地收起了心愛行當。

“無人相共識,獨自故鄉情”,如此離群索居的惆悵與本書無緣。仰望故園,回觀家鄉,故人重逢之喜,在作者心中分量沉甸。鄉土鄉親,花海草垛,鳥鳴傳說,是他的詩意理想,也讓他覺悟生命的悲歡。農業為本,四季耕耘,赤子情懷在這里孕育,浩然正氣于此間誕生。我抵達故鄉,我即勝利!詩人葉賽寧的宣誓正是振科先生心聲。他喜歡像農人那樣精選細挑種子去播撒,小心伺候著大地莊稼造就出春的故事、夏的傳奇、秋的寓言、冬的童話?!拔也粚儆谑纸诸^”,城中的不安分、不知疲倦,生命的迫逐、流浪,見慣而不能習以為常,他自忖遺失或拾取、消鈍與磨銳間的寸心得失。故鄉是歷史,故鄉是關懷,他永遠不曾遠離心靈原鄉,他永遠感受著其博大與豐厚,他永遠不會淡忘、疏遠心自中的家園故土。
讀書人身份。本書作者從私塾念到民辦、公辦小學初中,“文革”結束后恢復高考第二年上了大學,留校任教又相繼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其上學經歷之曲折,新舊師長的變換,同窗好友的浪漫,都在他詩文當中滿貯深情地加以述評。上山下鄉的上海、合肥知青,同年考入大學的相鄰公社青年,嚶鳴求友,幾十年來親密聯系,恒久系念于心。親師愛師,懷師念師,愿意接受新事物的私塾先生,喜歡離經叛道手段的朱老師,他一直默念銘感師恩;父輩導師生前身后,他感喟師道尊嚴,追慕先生的精神境界,以弟子敬畏愛戴之心滋養自由獨立思考的凜然與謹嚴,書生本色、腦力勞動、得心應手的振科先生以其踐行力量為我們不斷帶來豐饒的書面成果。
志在富民,尋找鄉村振興路徑,當大學生、做高校教師時,振科先生曾經腳踏實地做調查寫出報告,指導學生從地理經濟角度入手研究特色產業,讀書而經世致用,思考要創效增收,本書作者所作所為確乎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愛之深,言之切,走出書齋天地寬廣,心系百姓方為正途,回村返鄉自然經常。
正氣縈懷,堅恪求道,作者的仁愛衷腸和智慧形象定格在皖南山村,“行進在成為爺爺的康莊大道上”?!度浮芬晃?,家庭敘事可征國史,非常的時期手足分離、家庭失卻圓滿。憶亂思定,苦盡甘來,母子終于團聚,離散家族重又認祖歸宗,叔侄“情同父子,甚至甚于一般的父子之情”。同樣動人至深的篇章《龍申表叔》,落拓、艱辛的人生背后,誰來衡量人性之善良和高尚呢?力有限,乏籌謀,貧苦纏身繞家,又有何人來解危濟困,挺身為這一切負責呢?
“農事為有形之教育,教育為無形之農事”,現代教育家經亨頤的訓迪,我們不應忘記。桑梓親友,故里山沖,老家江南,于本書作者而言是展示其自身,喚起做人行事含義的標記符號;更堪稱他秉持力行終身教育、自我學習的源泉與本來。鄰里街坊,村莊社稷,用勞動和信念拯救自己,薩特撰寫《文字生涯》時重申的這種純粹自我選擇,振科先生同樣將此視為頭等正事。放低自我,從不凌駕于他人之上,于萬般所歷中升華自己的品行修為與筆墨功夫,《鄉村無邊》即為最新出爐的書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