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橫臥中國東部,跨河南、安徽、江蘇三省,浩浩湯湯奔流不息,養育了千千萬萬江淮兒女,也孕育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歌舞藝術。阜陽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戎龔停被淮河流域的民間歌舞藝術深深感染,研究之,教授之,守護之,傳承之,發展之,創新之,成為安徽傳統音樂,特別是淮河流域歌舞文化基因的“譯碼者”。
從校園到田野的追尋
花鼓燈是安徽省優秀的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影響深遠。戎龔停被花鼓燈藝人熱烈奔放、神采飛揚的表演深深震撼,決定把花鼓燈藝術作為自己讀博期間的研究課題。花鼓燈因何而起?為何在淮河流域久盛不衰?淮河沿岸的花鼓燈生態如何?淮河流域還有哪些特色明顯、鮮為人知的民間音樂形式?……一連串問號在戎龔停腦中盤旋。2008年,他背上行囊,開啟了漫長而艱苦的田野追蹤。他以“玩燈人”群體為核心研究對象,記錄、研究花鼓燈、紅燈會、九蓮燈等民俗歌舞的生態機制,提出“藝術主體群落”是民間文化存續的關鍵動力。
其間,戎龔停利用寒暑假等空當,走進鄉村、走進淮河沿岸歌舞的世界,與熱情、純樸、善良的民間藝人打成一片。各地民間藝人對花鼓燈的執著堅守和無條件熱愛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不在乎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也不在乎有多少報酬,只關心哪里有花鼓燈表演,怎樣才能演好,不能丟面子,更不能砸場子。戎龔停發自內心地佩服這些民間藝術家無私忘我的敬業精神。
懷遠“鼓王”梅連社就是其中一位。他打起花鼓十分投入,一旦進入演奏狀態,就能做到人鼓合一,一副如癡如醉、神氣十足的樣兒,人們都稱他為“小神氣”。“小神氣”的燈場節奏多變、氣氛熱烈,極具感染力。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梅連社的鑼鼓都是他親手做的。梅連社做鑼鼓特別注重細節,在“梅氏”絕技下,鑼鼓、鼓槌、镲片、鼓架等渾然一體。戎龔停向“小神氣”學習花鼓演奏,還專門請他制作了一套花鼓燈鑼鼓,用于自己練習和課堂教學。
江淮大地上歌舞文化燦若星辰,有些星星很亮,有些卻隱藏在遙遠的地方。時間和距離抵擋不住戎龔停追尋的腳步,也無法遮擋他探尋光亮的一雙慧眼。他欣喜地發現,幾乎絕跡的紅燈會出現在豫南山村的光山縣龍寨村。紅燈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俗歌舞活動,一般在元宵節前后三天舉行,全民參與演出。龍寨村的紅燈會頗具地方特色,不僅繼承了漢代燃燈祭祖這一傳統元素,還傳承了唐宋燈會的歌舞表演,包括排燈、龍燈、獅子燈、花盆燈、小車燈、花傘、花挑、花船、打花鼓、圍燈等一系列歌舞品種。
自2012年起,戎龔停連續三年深入龍寨村追蹤紅燈會,將田野采風的所見所聞原原本本記錄下來,由安徽音像出版社制作成《紅燈會民俗歌舞的山村記憶》專輯,于2017年5月出版。這套專輯將龍寨村紅燈會歌舞活動中的接龍儀式、全民狂歡、歌舞巡游、沿門逐疫等壯觀場面詳細還原,頗具藝術參考價值。
戎龔停的研究視野沒有局限于花鼓燈,而是拓寬到淮河流域所有燈類歌舞。他把以花鼓燈為主的燈類歌舞的品類、樣態、傳承、玩燈人群落等關鍵要素,融入當下生態文明大背景中進行研究。這是一個全新的視角,他的研究被納入2015年度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后期資助項目。戎龔停連續數年追蹤研究,把淮河流域歌舞藝術凝聚在一個個飽含深情的文字中,凝聚在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圖片中,凝聚成指引淮河流域歌舞文化新時代傳承的思想之光。安徽省第一部以馬克思生態觀為指導思想,研究淮河流域民間歌舞文化的專著——《生態文明視域中的淮河玩燈人》由此誕生!
在這本書中,戎龔停抓住“人”這個核心,全面呈現并系統闡釋淮河流域玩燈人的原生態、次生態和再生態,科學構建當代玩燈人群體繁衍、當代燈藝后續傳承推廣以及創作發展的生態基石,提出民間歌舞存續依賴三重機制:自然普及(橫向傳播)、傳承培養(縱向延續)、政策引導(生態維護),為當代玩燈人打通了燈藝承創的有效路徑,也為非遺保護提供了實踐模式。
從田野到課堂的守護
在教授“安徽地方音樂”這門課時,戎龔停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沒有系統的教材。怎么辦?那就去民間挖掘授課素材。
大別山民歌歷史悠久,豐富多元,涉及田歌、山歌、號子、小調、燈歌、風俗歌和敘事歌等多種類型,2008年6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于是,戎龔停馬不停蹄地深入巍巍大別山尋找這一安徽民間音樂寶藏。
在大別山區,隨意問一個人,他都能唱上幾首大別山民歌,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很多都有拿手的“絕活”。起初,質樸的大別山人民面對這位音樂舞蹈學院的教授很害羞,個個謙虛地直擺手,說自己不會唱。等談到興奮處,他們便情不自禁亮開了嗓子。不唱則已,一唱就令戎龔停驚艷了。哪怕是七八十歲的老太太,也嗓音清亮如山泉,歌聲直飆青云端。
他們唱的民歌既有記錄勞動生活,描繪采茶、打水、薅秧等畫面的《茶妹子》《車水歌》《薅秧歌》,也有展現農閑生活趣味的小調《對花》《放風箏》《一朵茉莉花》等;既有深情款款的《哥哥不來花不開》,也有活潑生動的《我打測歌考考你》;既有體現樸素智慧的《四季飄》,也有充滿生活氣息的對唱《對花迷》……
戎龔停的足跡遍布皖西大別山區、皖江沿線、淮河之濱、新安江兩岸……他不辭勞苦地向當地傳統音樂傳承人、傳唱者請教,采集、梳理、提煉安徽傳統音樂素材,撰寫成講稿,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
在采風和授課過程中,戎龔停深刻認識到安徽民間音樂文化遺產傳承的迫切性,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流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很多傳統民歌面臨令人憂心的“冷遇”,甚至瀕臨消亡。
自己的這些講稿不就是對安徽地方音樂的一次“建檔立卡”,一次集錦式展示嗎?!是否可以把這些講稿整理出來并出版?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戎龔停萌生了編寫一部關于安徽傳統音樂教材的想法。
戎龔停迅速投入教材的編寫工作。2017年,這一工作入選安徽省省級規劃教材項目,給了他更大的信心。2020年12月,他編寫的《安徽傳統音樂教程》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安徽省第一本全面介紹省內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教材,先后被阜陽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廣泛使用。
《安徽傳統音樂教程》共設安徽民歌、安徽民間歌舞、安徽曲藝、安徽戲曲、安徽民間器樂五個章節,從傳統音樂形態角度對安徽民間音樂的區域性、個性特征作了介紹,闡述了文化傳承生態、主體思想、美學風格、音樂形態和表演品位等內容。教材還結合安徽民族文化生態背景和特點,探討了該如何傳承安徽民間音樂這一珍貴遺產。從安徽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角度來講,該教材具有非同一般的價值和意義,受到教育界和文化界的高度認同。
從講臺到舞臺的傳承
戎龔停始終身體力行地研究安徽傳統音樂,不僅編排曲目在課堂教學中示范演唱、演奏,還帶領年輕人開展大量傳統音樂創作實踐,對傳統音樂進行創新,賦予民間傳統音樂新的生命力。
在教授安徽傳統音樂課時,戎龔停發現,淮詞不同于皖北其他具有煙火氣息的民間音樂,帶有文人音樂韻致。然而這一獨特的民間音樂僅有少數老者傳唱,已在消亡邊緣。戎龔停急切地希望喚醒淮詞,并向世人展示。他將采集到的淮詞曲目重新編排,在課堂上教授學生,沒想到很受歡迎。一首首淮詞作品,如《潁州西湖景》《采桑子》《紅嫂橋》《柳公三闋》等應運而生,作曲時戎龔停大膽借鑒揚州清曲和昆曲,進一步豐富發展了淮詞。
以《采桑子》為例,戎龔停帶領一幫年輕人,選取三首歐陽修贊美潁州西湖的詞作,將它們改編為一首淮詞,整首曲子融合多種江淮姊妹音樂素材,以字行腔、一字數轉,風格清麗雅致婉轉。《采桑子》獲得“曲韻飛揚·魅力唐山”2024全國中青年優秀曲藝作品展演暨曲藝名家新秀“送歡笑”活動“優秀節目”。這是安徽省唯一入選的曲藝節目,也是潁州淮詞首次在全國舞臺綻放異彩。
除了淮詞,戎龔停還帶領研究生挖掘、整理阜陽民歌資源,在立足傳統、守正創新理念的指引下,重新編排阜陽民歌《賣餃子》《繡花燈》,融入時代特色,豐富提升其曲調,讓青年人擔綱伴奏和演唱。重新編排后的《繡花燈》以其婉轉悠揚的曲調、細膩動人的情感,將阜陽民歌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賣餃子》則憑借活潑歡快的節奏,生動勾勒出阜陽地區獨特的民俗畫卷。專業音樂人精湛的演唱技巧,讓觀眾領略到了阜陽民歌的獨特魅力。人們紛紛贊嘆:“沒想到咱阜陽民歌恁好聽!”
2025年4月,這“恁好聽”的民歌在第三屆安徽民歌大會暨第四屆羅城民歌展演舞臺上精彩亮相。6月,《賣餃子》參加了第七屆“巴城杯”長三角民歌邀請賽,獲“最佳創編獎”。年輕的創作者們受到鼓舞,更加堅定了他們構建新時代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
戎龔停興奮地說:“用最新的創作理念,團結最具有青春活力、最朝氣蓬勃的表演人才,占據最受大眾歡迎的核心舞臺,是民間音樂傳承發展的三大制勝法寶。”
戎龔停深知安徽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先后在河南大學、山西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分別攻讀音樂教育學士、民族音樂理論碩士、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博士,后來又在首都師范大學研修民族音樂作曲,打通了“學術+創作”的雙重路徑,先后出版多部專著,發表近四十篇論文,創作數十首音樂、舞蹈、戲劇、曲藝作品,成果橫跨多個與音樂相關的藝術領域。
作為一名學者、教育者和創作者,戎龔停深耕淮河流域歌舞文化二十余載,他的學術、教育與創作生涯,始終貫穿著對江淮大地深沉的生態關懷,而兼任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安徽省民間歌曲研究會副會長,更讓他多了一份使命與擔當,促使他在跨界研究與實踐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繼續“譯碼”傳統音樂基因,為安徽傳統音樂,特別是淮河流域歌舞藝術在當代的發展存續,開辟了一條元氣滿滿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