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知道,當一個度假的旅客,會覺得田園很美、很浪漫,但要靠田園生活,卻是很辛苦,甚至很辛酸的。試想: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哪一種農務不用大量勞動? 哪一個季節沒有天災的威脅?一旦遇到旱災、水患、病蟲害,幾個月來的心血就要付諸東流,辛苦白費的痛心當然是不必說了,家里的生計頓時無以為繼,那種無依無靠真是令人無語問蒼天。
陶淵明歸去來兮、歸園田居以后,必須為自己和一家人的生活負責,于是他當起了農夫,扛起以前從來沒有拿過的鋤頭,到農田里插秧、除草。而且他還要面對“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壓力,這可是非常嚴峻的考驗。
所以說,田園牧歌很悠揚動聽,但其實充滿血汗,一不小心遇到水災、旱災,那一切心血就要付諸東流,甚至淪落到乞討度日的窘境。你可能不知道,陶淵明真的要過飯呢,他有一首《乞食》詩,說的就是這段辛酸的經歷: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陶淵明一開始就赤裸裸地說“饑來驅我去”,因為餓火中燒,饑餓得太痛苦了,于是驅使他出門去乞討,但天下之大,世態炎涼,要到哪里才能找到貴人的幫助呢?何況一個讀書人,居然淪落到去沿街乞食的地步,那種羞愧又讓人怎么邁得開腳步?所以陶淵明“不知竟何之”,雖然走出了大門,但眼看茫茫人海,卻不知何
去何從。
但陶淵明還是得往前走,否則站在這里,只有死路一條。于是他鼓起勇氣“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他一路走著走著,來到了一處的鄉里,或許是憑著靈感或直覺,或許也是沒有別的選擇,終于選中了一戶人家,然后上前去敲敲門,這時候門打開了,主人看見陶淵明這個陌生人,當然會有疑惑,也一定會問他是誰呀,有什么事啊,這一類的問題。可這個時候陶淵明卻說不出話來了,言辭笨拙了起來,支支吾吾、期期艾艾,原因當然不是陶淵明口才不好,而是他內心的羞愧,讓他沒辦法把要飯的來意說出口。
幸虧陶淵明遇到了一戶非常寬厚的人家,“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意思是說,主人眼看這個陌生人漲紅了臉說不出話來,就明白他的來意了,也無須再多說,直接就把這個不速之客請進來,拿出豐盛的飯菜來招待他。這一下子,陶淵明的困窘也解除了,掃除心理的沉重難堪,又恢復了輕松健談,他像遇到了善解人意的老朋友一樣,一起喝酒聊天,彼此非常投機。最后,陶淵明也深深表示對這個恩人的感激,這一雙援手是多么的溫暖啊,他不但挽救了陶淵明的饑餓,也挽救了陶淵明的自尊,于是他很想感恩圖報,即使今生今世無法像韓信報答漂母的恩惠一樣,但他會永遠記在心里,來世相報!
在這首《乞食》詩里,描繪出人世間最美善的一幅圖畫,那位主人在幫助受苦的人的時候,是那樣的親切溫暖,完全沒有施舍的傲慢,反倒體貼被幫助的人那脆弱的心,讓受苦的人不但解決了問題,也獲得情感的撫慰,維持了人的尊嚴,這真是人性里最高貴的表現!可以說,陶淵明這一次是非常幸運的,在無比艱困的情況下圓滿善終,關鍵就是遇到一個溫厚善良的人,所以他才特別寫下這首詩,表達對那位主人的敬意,而不惜暴露出自己的羞恥。但這首詩也記錄了陶淵明歸園田居以后最徹底的辛酸,令人萬分不忍。
這么說來,陶淵明在辭官退隱的時候,有沒有想到這一點?他當然知道,雖然也許沒有料到會窮困到這樣的程度,但他還是決定要歸隱田園。在這里,我們要先澄清一個很大的誤解,《晉書隱逸傳·陶潛傳》中記載,陶淵明在辭官前發生過這樣一件事: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其中說,郡守派遣一位督郵來到彭澤縣,這位督郵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是一個很重要的官員,所以小官吏說應該要束上腰帶,鄭重地見他,陶淵明就感嘆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然后就辭官了。
對于這兩句感嘆,一般人都誤會了陶淵明真正的意思。因為大家大多只注意到前一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就誤以為陶淵明不想為了五斗米而受委屈,于是率性地掛冠求去。其實,這并不是任性。試想,每一個人本來就應該為自己的生活去奮斗,那是一個成熟的人該盡的責任,你不為自己的生活折腰,難道要別人為你折腰嗎?更何況,陶淵明哪里不折腰了?他辭官以后躬耕田園,一年四季插秧、施肥、除草、收割,哪一件事不用折腰呢?不但每天都得彎腰,甚至有時候還得跪在田里面工作!所以說,每個人為自己的生活去奮斗,彎下腰來,滴下額頭上的汗珠,得到一份糊口的工資,這是光明正大、值得驕傲的事!
何況,陶淵明辭官歸隱之后,還發生過一次討飯的情況,前面講到他寫了一首《乞食》詩,記錄他去向人要飯的心情和過程,這不是比折腰更難堪得多嗎?那陶淵明為什么又愿意忍受了呢?
所以我認為,陶淵明這一段話的關鍵并不是“折腰”,而是“折腰的對象”,如果對方是圣賢君子,是偉大的大自然,那他就會心甘情愿、心悅誠服地折腰;可如果對方是小人、偽君子,那他就無法忍受了,忍耐到一定的程度,甚至寧可挨餓。因此,“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這一段話,應該重新標點為“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意思是說,我才不要因為五斗米的薪水,拳拳(也就是殷勤)向鄉里小人鞠射哈腰!陶淵明稱那位來到當地的督郵為鄉里小人,可見是很不屑于他的品德,所以,要向他們鞠躬哈腰,就讓陶淵明覺得非常痛苦,認為這是對自己節操的羞辱,以致寧可辭官回家,不要這份薪水了。
因此,陶淵明絕對不是一個任性的人,用“不為五斗米折腰”來逃避職場上的辛苦,任性地不去工作,這就完全誤會陶淵明了。其實,折腰本來就是應該的,但假若是要殷勤地向鄉里小人折腰,那陶淵明就忍受不了了。可見對陶淵明而言,高尚品格的君子要屈服于沒有品德的小人,那才是最不能忍受的事,他寧可辭官,去過一種比較辛苦的田園生活,至少可以保全內心對品格的堅持,這就是所謂“但使愿無違”的“愿”。那么,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愿呢?一般人都以為,陶淵明是為了追求自由、反對官場的虛偽才辭官的,但我認為,這個“愿”就是陶淵明真正的自我,經過千錘百煉之后,那是一種融合了儒家理想和道家精神的人生境界。
陶淵明大智慧的來源在于“豪華落盡見真淳”,那是一種長達數十年的努力。因此陶淵明絕不是一個任性、不負責任的人,所謂的“不能為五斗米折腰”,關鍵在于“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目的還是為了追求高潔的品格。最后,我們發現陶淵明原來一開始也不是那么了解自己,也會誤入歧途,所以“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但他努力找到真正的自我,更勇于面對中途轉彎的風險,這種智慧與勇氣,才是最令人敬佩的。
選自《歐麗娟品讀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