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合作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從傳統援助轉向以技術共享、產業鏈整合和市場開放為核心的互利共贏模式。農業和服務業作為非洲經濟轉型的兩大支柱,在中非產業合作框架下展現出顯著活力。中非產業協作通過資源互補與經驗共享,正深度重塑非洲農業和服務業的現代化進程。中國依托工業化建設經驗,結合非洲自然稟賦與人口紅利,在技術創新、設施升級與人才培養三個維度形成協同效應,有效推動生產效能提升與產業結構優化。然而,技術適配性不足、氣候變化沖擊、制度性壁壘等問題仍制約合作效能,亟需探索系統性解決方案。
農業合作:從“輸血”到“造血”
技術賦能與生產力提升。中國通過在非洲建立24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培訓當地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例如,提供有關病蟲害防治、土壤管理和高效灌溉實踐的基本知識,使農民能夠提高產量并減少對傳統方法的依賴;推廣玉米密植、雜交水稻種植等300余項技術,使非洲農作物平均增產 30%-60%
通過先進農業技術的轉讓,中國向非洲各國引進現代農業機械、灌溉系統和高產作物品種,提高效率,減少收獲損失,提升農業總產量。
市場準入與貿易便利化。中國對33個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實施 97% 稅目產品零關稅,推動芝麻、牛油果、鮮花等非洲特色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2020一2022年,中非農產品貿易額年均增長 7.8% ,非洲對華農產品出口規模持續擴大。電商平臺如“非洲好物網購節”和綠色通道政策進一步縮短貿易周期,如今肯尼亞的鮮花48小時內可直達中國超市。
在尼日利亞,中國對農業技術的投資在振興該國水稻生產行業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中國專家與當地農業企業合作,引進高產水稻品種和現代加工技術。尼日利亞農業和農村發展部常務秘書烏馬基赫表示:“中國有著先進的農業技術,希望以尼日利亞農業技術示范中心項目為平臺,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專家來到尼日利亞,把更多可借鑒的現代農業科技帶到尼日利亞,讓中尼農業領域的合作交流更進一步。”
尼日利亞通過引進中國稻種,實現稻谷增產200多萬噸;馬達加斯加成為非洲雜交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國家,截至2022年12月,累計種植面積達7.5萬公頃,平均產量在每公頃7.5噸左右;菌草技術更是在盧旺達等地形成產業鏈,帶動3萬人就業,成為“致富草”。
產業鏈延伸與附加值提升。中非合作從初級生產向加工、物流等環節延伸。例如,科特迪瓦的中資橡膠加工廠將原材料轉化為標準橡膠出口,附加值顯著提升;埃塞俄比亞通過中國的電商平臺,出口中國的咖啡以年均 27% 的速度增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幫助非洲國家開發木薯深加工產品 (如面條、酸奶),突破傳統用途限制。
盧旺達通過與中國科技公司合作,從中國的數字行業中受益匪淺,并促成一個強大的電商平臺的開發,助力當地小企業拓展市場。當地企業家簡·克勞德烏瓦塞分享道:“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經營方式。它開拓了遠遠超出當地社區的市場,從而增加了收入并提高了生活質量。”
服務業合作:構建新生態
中國推動非洲農業數字化轉型,如肯尼亞的“百萬農民數字平臺”提供氣候預警、信貸等實時服務,項目以吸收100萬農民享受數字農業服務為目標,通過900多項技術創新和管理實踐,實時提供氣候智能農業建議、市場信息推送、信貸及保險服務等。依托互聯網數字平臺,農民能夠快捷獲取信息,提升形勢感知、科學決策和風險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當地農業生產力;福建的“農業云131”工程與非洲共享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助力精準農業。
同時,中國銀行和金融機構通過提供信貸設施和金融技術,支持非洲銀行業發展。由中國金融科技公司推動的移動銀行服務提高了金融包容性,使更多非洲人能夠獲得銀行服務和數字交易。中非合作建設陸海空聯運網絡,如湖南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整合自貿區、物流樞紐,降低跨境運輸成本。金融機構通過供應鏈金融、保險服務支持非洲涉農企業,破解資金短缺難題。

此外,中國通過投資酒店、度假村和交通基礎設施,在促進非洲旅游業發展方面發揮了作用。不僅促進游客人數的增加,還創造就業機會,刺激當地經濟。中非共建農業生態觀光基地,發展“餐飲 + 住宿 + 探險”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盧旺達菌草工坊通過菌菇主題旅游吸引游客,形成“生產一加工一體驗”全鏈條服務模式。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可探索“綠色技術 + 保險機制”雙軌模式,一方面擴大節水灌溉、生物防治等氣候智能型技術覆蓋率,另一方面通過中非合作基金設立農業災害風險分擔機制,為中小農戶提供抗災兜底保障。同時,深化中非在標準互認領域的合作,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認證和快速通關機制,支持非洲國家建設區域性冷鏈物流樞紐,破解跨境運輸梗阻。
突破合作瓶頸,深化合作路徑
盡管中國技術為非洲農業帶來顯著提升,但部分非洲國家仍面臨技術適配性不足的深層矛盾,電力、灌溉、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導致先進設備難以常態化運轉。同時,技術人才斷層問題突出。如在喀麥隆,農機專業技術人才短缺,市場渠道不暢通,許多機械零部件損壞后難以維修、更換,制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同時,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業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近年來,東非頻繁遭遇歷史性旱災,導致大面積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南部非洲多國因突發性洪澇災害損毀農田和倉儲設施,加劇糧食供應危機。傳統耕作模式在極端天氣面前脆弱性凸顯,而氣候智能型農業技術(如節水灌溉、耐旱作物)的覆蓋率仍然較低,中小農戶普遍缺乏應對災害的資金和技術支持。此類系統性風險若未得到有效緩解,可能進一步削弱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可持續性。
為突破當前合作瓶頸,中非需以技術適配性提升、綠色數字雙轉型、區域價值鏈整合為核心,構建更包容、可持續的現代化合作框架。在農業領域,應優先推動技術本土化適配,建立中非聯合農業技術研發中心,針對非洲不同氣候帶和土壤特性開發耐旱抗病作物品種,強化農機維護網絡和基層技術培訓體系,逐步實現“技術一人才一設施”閉環支持。服務業合作需加速數字基建與農業場景融合,例如推廣低成本物聯網設備監測農田熵情,依托中國成熟的電商平臺經驗幫助非洲構建農產品線上交易系統,降低流通成本。

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可作為重要平臺,推動中非產業鏈深度對接。通過鏈博會展示中國在農業機械、數字技術、綠色能源等領域的成熟解決方案,吸引非洲政府和企業參與技術轉讓談判;組織非洲農產品加工企業與中國消費品制造商定向洽談,促進咖啡、可可等高附加值產品直接對接中國消費市場。
此外,通過政策協同放大合作效能。中方可通過“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試點經驗,將農業全產業鏈合作、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等成熟模式向非洲全域推廣;非盟可利用非洲大陸自貿區建設契機,協調成員國消除內部貿易壁壘,形成與中國市場聯動的區域一體化產業生態。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發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其中提到,農業現代化是推動非洲各國實現自主可持續發展的工具之一。中非農業與服務業的現代化合作,不僅關乎非洲經濟自主性提升,更是全球南南合作范式的創新探索。通過技術共享、市場互通與風險共擔,中非正共同書寫“以合作抵御系統性風險、以發展破解結構性矛盾”的新型伙伴關系篇章。
(作者單位系中國貿促會駐埃及代表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