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結構加速向清潔化轉型的背景下,礦業發展也正迎來深刻變革,鋰、鈷、稀土等關鍵礦產資源已成為大國競逐的“新石油”。從供應鏈重構到技術革新,從市場格局演變到可持續發展訴求,多重因素正在重新定義礦業的發展軌跡。非洲作為全球關鍵礦產資源的戰略儲備庫,坐擁全球 89% 的鉑族金屬、約20% 的黃金及 50% 的鈷資源儲量,正從傳統資源輸出地向綠色產業鏈核心樞紐躍升。我國依托“一帶一路”倡議,已在剛果 (?) 銅鈷帶、津巴布韋鋰礦等關鍵節點構建了覆蓋開采、冶煉、加工的垂直供應鏈體系。目前,中國整體上支撐著全球 70% 以上的稀土加工和供應份額。
然而,隨著非洲國家資源主權意識覺醒、美國政府的“供應鏈脫鉤”策略升級,以及非盟在今年正式啟動的《非洲礦業愿景》對全產業鏈綠色標準的硬性約束,我國礦產國際合作正面臨“資源民族主義”與“技術壁壘化”的雙向擠壓。如何在動蕩的全球礦業版圖中重構可持續的合作范式,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命題。
中國在非洲礦業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布局多元化、規模化
中國在非洲的礦業發展已形成多元化、規?;漠a業布局,主要集中于西部和南部非洲地區。從地域分布看,幾內亞、剛果(金)、贊比亞、南非、塞拉利昂等國家是核心投資區域,這些地區不僅礦產資源富集(如幾內亞的鋁土礦、剛果的銅鈷礦、南非的鉻礦),還具備較高的地質勘查成熟度和政策穩定性。產業布局呈現“兩主多輔”特點:一是以鐵、銅、鈷等傳統金屬礦產為主,例如西芒杜鐵礦、唐克里里鐵礦和贊比亞謙比希銅礦等;二是加速布局鋰、鈷等新能源關鍵礦產,如贛鋒鋰業在津巴布韋的鋰礦開發、中廣核鈾業在納米比亞的湖山鈾礦項目,以及紫金礦業在剛果(金)的科盧韋齊銅鈷礦(年產銅超45萬噸、鈷3.7萬噸。企業類型上,我國有企業(如中鋁、中國有色)主導大型基建類項目,而混合所有制和民營企業(如漢龍集團、盛新鋰能則通過參股并購方式活躍于新興礦產領域。
(二)重要礦業項目
在重大礦業項目方面,中國已建成多個標志性工程,推動非洲資源開發向全產業鏈延伸。
西芒杜鐵礦項目堪稱典范,該項目由中國企業深度參與開發:2010年中鋁與力拓簽署聯合開發協議后,多家中資企業戰略合作逐步主導北部區塊開發,截至2023年,項目完成度超 50% ,計劃2025年底實現首批鐵礦石出口,建成后初期年產能達1.2億噸,具備重塑全球鐵礦供應鏈格局的潛能。
塞拉利昂新唐克里里3000萬噸磁鐵礦選礦廠(一期于2025年4月15日正式投產,該國總統比奧出席竣工儀式并啟動生產線。該項目全面投產后將推動塞拉利昂高附加值礦產品出口,優化貿易結構并帶動電力、物流及就業。該項目也實現非洲首個集選礦廠建設、采剝、爆破于一體的EPC總承包突破,標志著傳統基建向礦山工程領域拓展的戰略升級。
在新能源領域,洛陽鉬業的TFM銅鈷礦已建成世界第二大鈷礦山,而北方國際、天華新能等企業正轉向鋰礦深加工產業鏈。這些項目不僅帶動當地工業化,還創新性地將智慧礦山、綠色電力等技術引入非洲,成為中非礦業合作與共同發展的標桿。
非洲政策調整
非洲礦業政策轉型正深刻重塑區域資源開發格局。在資源主權強化方面,非洲國家通過立法手段持續收緊對礦產資源的控制權,2016年以來剛果(金)、南非、贊比亞等十國修訂礦業法,普遍將政府無償干股比例提升至 10%-20% ,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本地化要求的提升也已從就業、采購擴展到技術轉移領域??夏醽啞兜V業法》強制要求企業提交本地員工培訓計劃,優先雇傭礦區社區人員并提供技能轉讓;以及西非地區本地化要求日益提高的趨勢。這些政策使中國企業經營難度大幅上升。
綠色轉型壓力則重構礦業開發標準體系。非盟《非洲礦業愿景》要求新建礦山必須提交閉坑復墾方案,并建立ISO認證環境實驗室,烏干達2022年新法更強制實施礦產追瀕認證。環境社會治理(ESG)標準已成為硬約束,南非要求礦業企業碳排放強度每年遞減 5% 剛果 (?) TFM銅鉆礦通過余熱發電系統降低 30% 能耗才獲得國際綠色礦山認證。
新環境下中企面臨的挑戰
(一)供應鏈安全風險
各類礦業資源在全球的集中分布使供應存在天然脆弱性。例如,鈷資源全球儲量的 60% 集中于剛果(金),而今年美國推動與剛果 (?) 礦業合作,試圖削弱中國在剛果(金)的礦產主導地位,破壞現有的礦產供應鏈格局。其次,運輸通道依賴單一化帶來斷供風險。我國鐵礦石、鋁土礦等大宗礦產進口依賴南海航線、太平洋航線等海上咽喉要道,地緣沖突或突發事件 (如蘇伊士運河堵塞可能直接導致供應鏈受影響。
本地化政策擠壓
資源國通過立法手段強制推行產業鏈本土化。南非《采礦憲章》要求新礦業權必須滿足 30% 的黑人經濟振興(BEE)股權,且社區持股比例不低于 5% ,這種政策迫使外資企業讓渡收益空間。同時,多國限制原礦出口以延伸本土產業鏈,津巴布韋要求鋰精礦出口前必須完成 20% 的本地加工,推動中國冶煉企業在當地投資選礦廠。
(三綠色標準升級壓力
歐美主導的環境社會治理(ESG)標準正在重構全球礦業規則。更隱蔽的挑戰在于綠色貿易壁壘。歐盟擬實施的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對進口礦產征收隱含碳稅,估算將使我國鋰、稀土等產品出口成本增加12%-18%。
推動“雙向賦能”模式
(一)深化多維度國際合作,構建多元化供應鏈體系
強化與資源富集國的戰略互信:針對剛果 ⑦ 、印尼、智利等資源輸出國深化伙伴關系。加速推進基礎設施項目落地,鼓勵中資企業通過聯合開發產業園提升資源本地化加工能力。同時,需建立海外投資風險補償機制,通過雙邊投資保護協定降低政策突變風險。
拓展與其它國家合作空間,例如俄羅斯、哈薩克斯坦、東南亞等國與我國資源互補性強(如鎳、銅、鋁土礦),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建立跨境資源走廊,擴展、穩定資源供給體系。
聯合非洲、拉美國家推動建立包容性合作平臺,如發起“清潔礦產供應鏈對話機制”,通過技術轉讓、綠色金融等工具打破技術壁壘。
(二)提升全球資源治理話語權,創新國際合作機制
推動建立符合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評價體系。例如,可聯合剛果(金)等國制定“負責任鉆礦開采標準”,通過認證互認打破西方規則壁壘。
嘗試設立海外礦業投資基金,對高風險區域項目提供主權信用擔保。試點人民幣跨境結算機制,嘗試建立鈷、稀土期貨交易所,逐步掌握定價主導權。
不斷強化國際化能力建設,適應全球競爭環境
新的環境下,本地化要求以及綠色標準升級雖然帶來了許多挑戰,但也推動了中企技術升級與合規建設。中國應利用自身的產業和經驗優勢,支持非洲國家釋放關鍵礦產等資源稟賦的潛力,發揮關鍵礦產在未來的礦業合作范式需以技術共享、能力共建和標準共創為核心,推動雙方從“資源供需互補”向“產業鏈協同創新”升級。通過搭建綠色技術轉移平臺培育本土化人才梯隊、參與資源國礦業治理體系改革,不僅能夠化解外部環境擠壓,更能為持續性資源開發注入發展動能。這種“雙向賦能”模式既契合資源國提升資源附加值的迫切需求,也有助于中國在全球清潔能源產業鏈中構筑新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