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深處》是青年作曲家李博禪先生于2013年為二胡與鋼琴而創作的一首現代作品,作品展現了老北京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古巷往往保留著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產,它們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由于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古巷成為了人們了解和體驗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胡同文化是北京獨有的特色,作者出生在北京,樂曲也是對兒時記憶的深切懷念,作者通過走進悠悠古巷帶領我們品味胡同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不僅僅是城市的脈絡、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每條胡同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著傳奇般的經歷,好像一座座風俗博物館,烙下了人們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古巷深處》引領我們漫步其中,胡同里遍布名勝古跡,細細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書,人們可從一個個大大小小的胡同院落中了解老北京人的生活趣事。
一、二胡與鋼琴的對話
《古巷深處》這首作品的結構是三部曲式。開篇的引子部分,是由二胡自由地模仿胡同中叫賣吆喝的喊聲:“磨剪子來,戧菜刀”,游街串巷的吆喝聲回蕩在胡同極具生活氣息,這也是樂曲的主題材料。二胡運用上滑音和揉弦的技巧來貼近模仿人聲的吆喝,賦予了這件古老的民族樂器以鮮活的生命色彩。緊接著出現了四小節的鋼琴演奏,鋼琴在高音區以雙音和柱式和弦演奏,模仿的是老北京傳統手工業中磨刀、磨剪子匠人使用的一種名為”震驚閨“的響器,其由鐵片撞擊發出聲音。“震驚閨”就是通過搖動5—8片串聯在一起的長方形鐵片撞擊發出“嘩啦”的聲音,從而吸引顧客。它有兩層含義,一是讓閨中女性知曉磨刀者到來,二是因舊時磨刀匠多為男性,使用工具可避免女性直接接觸匠人,維護禮教規范。這也是胡同文化的重要符號,在史家胡同博物館等文化場所,“震驚閨”作為老北京聲音記憶被收錄,展示市井生活風貌,其設計理念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性別角色的限制,以及手藝人以器代聲的智慧。引子的前六小節,由二胡和鋼琴共同完成了完整的吆喝聲,二胡模仿人聲,鋼琴模仿貼片聲,將二胡與鋼琴的關系緊密相連。第7小節處鋼琴以一個持續低音的柱式和弦引出二胡的旋律,仿佛是匠人一邊吆喝一邊游走在胡同中,等待著顧客的到來。第18小節處,鋼琴再次奏響開篇的主題旋律,這次是由鋼琴來模仿“磨剪子來,戧菜刀”,與開頭的二胡相呼應,緊扣主題。
21—43小節為樂曲的A段呈示段,鋼琴先演奏四小節前奏,其音域從低音到高音跨度較大,仿佛在回望胡同幾百年來的風雨滄桑與時代回響。前奏以行板速度演奏,力度較弱,為二胡旋律的進入做好鋪墊。隨后二胡以規律的4/4拍節奏進入主旋律,倚音的技法處理增強了音樂的歌唱性,仿佛是微風徐徐拂過面頰,和煦的陽光灑滿胡同,漫步在巷子里那樣悠然自得,鋼琴依然延續前奏跨度較大的音域,左手以四分音符彈奏為主,每小節的第一個八度雙音觸鍵要深而沉,右手的律動大多在后半拍,使音樂能具有流動性,來配合二胡的旋律聲部向前發展。33小節處是對前面樂句的模進,二胡旋律音的走向向更高音區發展,調性也從開始的A大調轉入D大調,色彩更加明亮,鋼琴的織體也更加寬廣,力度隨之樂句發展而變強。37—39這三小節速度是自由的,前兩小節前半句的二胡與后半句的鋼琴形成問答句,仿佛是現代對歷史的回望,對這京城歷史文化發展演變的感嘆,北京城經歷了幾百年的變遷,而北京胡同依然保持著幾百年前的姿態,靜靜的候在北京的一角,看著一代代人的繁衍,觀著京城一步步的演變,這個數百年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見證。40和41小節是鋼琴兩小節的過渡句,為接下來的快板段落做好鋪墊,二胡聲部仿佛是對前面對話的一個語氣肯定的回應。
44—147小節是樂曲的B段展開段,速度由之前的行板轉到小快板,鋼琴先演奏10小節的前奏,作者運用了多變的復合拍子,結合京韻鑼鼓點的節奏特點進行創作,音域跨度依然很大,音區從高至低,力度由弱變強,氣氛一下變得熱鬧了起來,與前一段形成鮮明的反差。54和55小節,二胡旋律聲部進入,依然是京韻鑼鼓點的節奏,以撥弦利落收尾,鋼琴銜接四小節平均的八分音符伴奏織體,從58小節開始,右手加入了附點的節奏型,從單音到雙音再到三和弦、七和弦,音響效果逐漸飽滿、擴張,有很強的沖擊力,二胡聲部是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加以重音位置的不斷變化,來表現巷子里市井氣息,孩子們有的在嬉戲追逐、有的在斗蛐蛐兒、還有的在做手工。老人們有的一起閑聊、有的在唱戲、還有的圍在一起下象棋……街頭巷尾到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72小節處是對前面旋律的變化再現,二胡加入了雙音的演奏,使音樂色彩更加豐富。92—99小節是八小節的過渡,95小節處鋼琴伴奏的織體出現了四度疊置和弦的進行,節奏依然是京韻鑼鼓點的延續,四度疊置和弦與傳統三度疊置和弦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有所不同,它能使音樂具有更加豐富和復雜的和聲色彩。100小節的二胡與104小節處的鋼琴又是一次對話,鋼琴重復了前面二胡的旋律,要注意鋼琴演奏的時候要盡量輕巧,與二胡著重強調重音的中強力度要形成對比。115小節處突然地停頓之后,鋼琴有兩小節的間奏,要演奏的充滿戲劇張力,調性轉入D大調。119小節處再次出現二胡與鋼琴的對話,在你來我往之間將快板段落逐漸推入高潮,132小節是對124小節旋律的變化再現。
148—169小節是樂曲的A’再現段,雖然與開頭慢板的旋律基本相同,但演奏情緒卻有很大變化,如果說開頭的慢板是舒緩、溫暖的,那么再現段的慢板應該是激動、輝煌的。調性跟開頭一樣是A大調,鋼琴的左手伴奏是三連音的音型,要像永動機一樣推動旋律向前發展,右手是規律的四分音符,來突出二胡的旋律聲部。比較之前的慢板,這部分的二胡演奏要注意運弓的速度要加快一些,力度也要更強一些,展現一片繁榮昌盛之景。160和161小節再現了二胡與鋼琴的問答句,166小節以鋼琴模仿“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聲,來結束再現慢板段落,引出尾聲。
169小節開始為全曲的尾聲,夕陽西下,一切歸于平靜。179小節處,二胡與鋼琴以對話形式展開,京韻鑼鼓點的節奏再次出現,力度較弱且逐漸遞減。全曲在二胡模仿的吆喝聲中結束,聲音漸行漸遠, 仿佛那熟悉的聲音悠悠揚揚地回蕩在深深的古巷中。
二、二度創作演繹京韻之美
《古巷深處》這首作品是作曲家李博禪先生專門為二胡與鋼琴而創作的,除了主奏樂器二胡以外,鋼琴伴奏在這首曲子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豐富的和聲技巧和伴奏手法,為二胡演奏提供內在支持和背景烘托,曲子中二胡運用了泛音、滑音、顫音等技巧,而鋼琴則通過復調技法和豐富的音色變化來增強音樂的表現力。作曲家將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和西方的鋼琴演奏技巧相結合,展現了東方所特有的京韻音樂元素的魅力,同時加入了西方鋼琴文化的元素,創造出中西合璧的藝術效果。
在作品的二度創作中,演奏是跟人物、情感、故事的發展息息相關的,處理不同的樂段、樂句時,要注意二胡潤腔技巧的不同運用,包括揉弦的力度、滑音的速度、音律的感知等。同樣在表現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主題動機“磨剪子來,戧菜刀”的吆喝聲時,二胡運用了上滑音來模仿人聲中上揚的音調,用揉弦來貼近人聲的尾聲托音。鋼琴演繹這一句吆喝聲時,要拋開節奏,盡量模仿人聲的呼吸和律動,可以借鑒中國傳統唱腔的特點,使鋼琴這件西洋樂器更加民族化,通過鋼琴的裝飾音和節奏變化表現出老北京胡同的生活氣息。這一吆喝素材,在開篇的引子和全曲的尾聲段落,都重復點題出現了,但情緒的表達應有所不同。開頭的情緒應該是堅定而有力量的,更像是舞臺的亮相,是對主題和作品內容的強調,而結尾更像是一種回顧,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帶著童年舊時的回憶,展望更加美好的明天,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在詮釋作品時,體態律動也很重要。一段好的音樂離不開體態律動,體態包括身體和呼吸,要借助呼吸和內心的律動相結合,身體不能僵硬,好的狀態有助于發力。作者將京韻鑼鼓點與鋼琴進行融合,在作品的快板部分,鋼琴通過模仿京韻鑼鼓的節奏來表現其特點,用低音區的重音來模仿鼓的敲擊聲,同時在高音區加入一些裝飾音來增加音樂的豐富性,使用較重的觸鍵來模仿鼓的低沉聲音,使用較輕的觸鍵來模仿鼓的清脆聲音。京韻鑼鼓點節奏元素的加入,使音樂更加豐富和有層次感,鋼琴通過和聲的運用來增強京韻鑼鼓的音樂效果,在鼓點節奏的基礎上,加入一些和弦來增加音樂的厚度和色彩,通過漸強、漸弱等動態變化來模擬鼓點的強弱變化,使音樂更加生動和有表現力。鋼琴的音色和觸鍵技巧對于表現京韻音樂元素十分重要,演奏者可以通過不同的觸鍵方式和力度變化來模仿不同的聲音和情感表達。
《古巷深處》是近年來二胡與鋼琴演奏的佳作,作曲家不僅將現代的創作技法與中國傳統元素相結合,同時將京韻鑼鼓點與鋼琴進行融合,更是向世人展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歷史文化底蘊,講述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 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恒的魅力,它不僅代表著城市過去的記憶,也見證了北京城曾經的繁華與輝煌。作品通過民族樂器二胡與西洋樂器鋼琴之間的對話,賦予了作品以旺盛的生命力,也讓民族信仰、民族自信根植在演奏者的心里。
本文系2022年度遼寧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立項計劃(LJKQR20222485)的階段成果。
參考文獻:
[1]何娜:《淺談二胡曲〈古巷深處〉——作品背后的音樂文化內涵》,《大眾文藝》2017年第11期。
[2]翁立:《北京的胡同》,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7年。
侯 嘉 沈陽音樂學院民族器樂系講師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