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技術、信息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迅猛發展,社會已全面進入到新媒體時代。新媒體以即時性、互動性、多元化的特點,深刻改變了信息傳播的路徑與模式,也為流行音樂的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表達的重要形式與文化產業的關鍵要素,具有強大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其形成與發展同特定區域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背景緊密相連,不斷汲取地域文化養分的同時也反作用于地域文化建構。在新媒體時代,探討遼寧流行音樂如何實現創新發展,強化區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從而提升區域文化形象、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意義重大。
一、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的傳播態勢
遼寧作為東北地區的文化重鎮,具有豐厚的文化資源與歷史底蘊。自“1979年沈陽歌舞團成立全國第一個輕音樂團”[1]后,遼寧地區的流行音樂逐漸落地生根,并持續吸收地域文化滋養,在長期積淀中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與內涵。如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遼寧流行音樂的創新和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方向與挑戰。
(一)傳播現狀
在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的傳播途徑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與特點。其通過各類新興的平臺與技術,如社交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音樂流媒體平臺等,實現了地域文化傳播效能的最大化,滿足了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擴大了遼寧流行音樂的傳播范圍。特別是短視頻平臺,憑借碎片化的傳播屬性和用戶畫像的精準推薦,成為遼寧流行音樂快速擴散的重要載體。而直播平臺則通過“同步性”場景的構建,實現了遼寧流行音樂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變革。另外,新媒體平臺還促進了遼寧流行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融合,如一些音樂作品融入舞蹈、動畫等元素制作成音樂短視頻,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吸引力與大眾的接受度。
在流行音樂作品的內容元素方面,遼寧流行音樂多以鮮明的地域色彩為創作內核,融合方言、東北工業記憶以及民俗文化等元素,富有強烈的遼寧地域風格。方言和喜感是遼寧地區較為突出的文化標識,許多創作者會將充滿遼寧地方韻味的語調與詞匯加入歌詞當中,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與親和力。既讓遼寧本土聽眾倍感親切,也為其他地區聽眾提供了一個感受遼寧地域風情的渠道。此外,遼寧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悠久的工業歷史和工業文化。在一些遼寧流行音樂作品中,常以工業記憶作為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通過描繪遼寧的工業發展歷程與工人的勞動狀態,生動謳歌勞動者的奮斗精神與奉獻情懷。同時,遼寧地區豐富的二人轉、大秧歌、皮影戲等民俗元素也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賦予了作品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民俗元素和戲曲元素也在與流行音樂相融合的過程中得到了創新。
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些具有遼寧地域特色的流行音樂作品在網絡上更加容易引發傳播熱潮。聽眾在欣賞流行音樂作品的同時,也會對遼寧的地域文化產生濃厚興趣。遼寧流行音樂作為文化實踐的載體,通過地方語言運用、工業記憶書寫與民俗元素融合等方式,形成獨特的“新東北文化表達”,重塑外界對遼寧地域文化的認知圖景,從而揭示了遼寧流行音樂對地域文化身份再生產的重要作用。
(二)傳播困局
在獲得一定關注熱度與宣傳效果的背后,遼寧流行音樂同樣面臨著新媒體時代的傳播困局。“相比傳統的音樂發行方式,新媒體平臺打破了中介機構的限制,讓更多的人能夠以低成本和高效率參與創作和分享音樂。”[2]這樣的傳播機制一方面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創作條件,另一方面也導致了音樂作品質量的不確定性。目前市場上的許多遼寧流行音樂作品都存在著創作模式僵化的問題,對地域元素的融合多停留在簡單拼接層面,缺乏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深度解讀,以及將價值觀念與情感認同有機結合的藝術化創新。而在新媒體平臺流量規則的影響下,創作者往往會盲目跟風模仿市場上的熱門內容,導致大量音樂作品在主題風格與表現形式上具有高度相似性,內容同質化現象凸顯,難以滿足現今受眾趨于多元化的審美需求。
其次,遼寧流行音樂因其地方屬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受眾限制。在全球化與市場化的雙重沖擊下,年輕一代聽眾對地方特色文化關注度較低,遼寧流行音樂的生存空間壓力激增。此外,人才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動力,由于遼寧音樂產業發展相對滯后,許多有潛力的創作者多數流向北京、上海等音樂產業發達地區。遼寧流行音樂面臨著嚴重的人才短缺與流失問題,特別是缺少既了解地域文化,又能準確把握現代流行音樂創作趨勢與新媒體傳播模式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因創作團隊結構的板結,一些資深創作者也面臨著靈感枯竭、風格固化的問題,行業整體的創作活力不足,難以持續產出質量優質且具有影響力的音樂作品。
版權保護是音樂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國家版權局頒布了《關于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遏制了數字音樂市場盜版現象的發生,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音樂創作者的權益。但這也促使了各大音樂平臺不斷要求音樂創作者的獨家授權,“對于數字音樂市場來說,獨家版權模式為唱片公司和音樂創作者提供了經營和創新所需的工具,然而,版權獨家授予模式因其自身帶有壟斷性質,經常會受到關于其合法性的質疑。”[3]許多音樂創作者在版權交易中往往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難以擁有對內容的主導權以及合理的報酬,進而制約了音樂產業的良性循環與可持續發展。
二、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對地域文化建構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在遼寧地域文化的建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塑造了鮮明的遼寧形象,提升了遼寧地域文化價值,還促進了地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遼寧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塑造地方文化品牌與提升文化價值
遼寧流行音樂憑借藝術風格和文化內涵的廣泛傳播,使“遼寧”從抽象的地域概念變為具體可感的區域形象。將遼寧文化符號融匯到音樂創作中,圍繞遼寧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社會生活等主題展開,并將民俗、方言、飲食等生活化元素進行藝術化表達,多角度展現了遼寧的地域魅力,為提升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此類作品中,聽眾可以捕捉到遼寧的文化印記,從而形成對遼寧鮮明且獨特文化的認知。如歌曲《遼寧是我家》在音樂視頻中將遼寧地區依山傍海、山海相映的自然景觀,以及遼寧人熱情開朗、重情重義的性格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呈現出更加鮮活立體的遼寧地域形象。其次,遼寧流行音樂通過汲取東北民歌、二人轉、海城喇叭戲等民間藝術養分,形成通俗直白又充滿地域韻味的藝術風格,讓聽眾一聽便能感受到其中濃郁的遼寧風情。如在歌曲《天遼地寧我家鄉》中,就將遼劇、評劇、鐵嶺秧歌戲等六個地方劇種相融合,使地方民間音樂完成向大眾化傳播的文化價值升華。“二手玫瑰”樂隊大膽地將二人轉音樂元素與現代搖滾樂進行跨界對話,創造性融合了二人轉特有的詼諧幽默與搖滾樂的反叛精神,創造出獨特的音樂張力和情感表達。[4]
在地域文化認同層面,遼寧流行音樂的傳播強化了遼寧居民的文化價值認同感,且對身處外地的遼寧人而言,這類音樂作品能喚醒他們對家鄉的記憶與眷戀,形成深厚的情感共同體,促使他們自發地關注家鄉發展、傳播家鄉文化。另外,借助新媒體廣泛性的傳播特質,遼寧流行音樂能夠將遼寧的地方形象與文化價值傳遞到世界各地,更能通過各類平臺使越來越多的人透過音樂作品,了解并喜愛遼寧文化,形成“文化出圈”效應。當遼寧地域文化獲得更多關注與認可,具有一定文化輻射力時,其背后所蘊含的商業價值也隨之凸顯,進而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
(二)促進地域文化交流與融合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界限逐漸被打破,促進了遼寧流行音樂與其他地域文化之間優秀成果的積極交流與融合。在發展過程中,其不僅汲取東北地區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如馬頭琴、呼麥、祝詞等蒙古族元素,增強遼寧地域文化的辨識度,還吸納國內外流行的音樂創作理念與技法,產出一些富有現代感與時尚感的音樂作品。同時,遼寧流行音樂也將自身的生命力注入其他地區的音樂文化土壤中,在地域內外文化的碰撞當中,遼寧流行音樂也在不斷革新自身發展。
遼寧地區持續關注流行音樂與地域文化的結合態勢,在近幾年曾多次舉辦具有文化宣傳性質的音樂活動,為地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重要橋梁。在這些活動中,不僅有對遼寧本地流行音樂的展示,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人與音樂團體的參與。他們所帶來的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也使遼寧觀眾接觸到多元的音樂文化。如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的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中,在入選的11首歌曲中,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元素的歌曲共有7首。在這7首獲獎的流行性歌曲中,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的作品就有4首。可見,新時代的流行音樂地域性創作是流行音樂整體發展的關鍵內容之一。[5]再如,2023年11月15日舉辦的“家鄉美”遼寧旅游歌曲演唱會,精選了遼寧省內14座城市的代表節目進行組臺演出,并通過“遼寧文化云”等多家新媒體平臺進行現場直播,吸引了百萬觀眾在線觀看。此類活動以遼寧流行音樂為載體,不但為遼寧地域文化與其他文化間構建了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也鼓勵了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推動了城市間的文化交流,從而促進了遼寧地區文化整體發展。
三、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助力地域文化建構的策略
在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助力地域文化的建構需要多維度發力。首先,深度挖掘與創新地域文化資源是根基,要深度提煉地方藝術元素,融入現代音樂風格。其次,提升流行音樂作品傳播質量與人才培養是關鍵,需培養專業創作與傳播人才,提升作品傳播效果。最后,優化傳播及運營管理模式是保障,要善用新媒體平臺規則與模式,將音樂影響力轉化為地域文化的生命力與經濟動能。
(一)挖掘與創新地域文化資源
遼寧流行音樂的創作者應深入挖掘遼寧地域文化資源,突破傳統的創作思路,不僅可從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民俗風情等方面,也可從激昂的紅色文化、雄渾的工業文化、獨具魅力的民間藝術以及綺麗的自然風光中獲得創作靈感,這些都是遼寧流行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的寶藏。此外,創作者還應在保留遼寧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其他優秀音樂風格元素。通過創新性詮釋豐富遼寧地域文化在音樂中的表達形式,為遼寧流行音樂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助力遼寧文化建設。
(二)提升傳播質量與人才培養
傳承與弘揚地域文化,強調作品文化價值導向,是遼寧流行音樂在創作與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目標。“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與進步以及網絡媒體的不斷發展壯大,大眾的音樂審美趣味在如今新媒體時代當道的背景下也呈現出趨同的形勢,音樂的文化產業化的痕跡越來越明顯,沒有內涵與營養的低成本的流行口水音樂被大批量生產……任其自由發展則會極大地影響音樂藝術的良性發展與音樂情感的表達,藝術的內涵與其難免背道而馳。”[6]因此,音樂創作者首先要明確自身的文化責任,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流行音樂作品的文化質量與藝術內涵也不可忽視。其次,還需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如高校音樂專業可開設遼寧地域文化的相關課程,系統講授遼寧方言的音韻特點、民俗音樂的結構形式、工業題材音樂的歷史演變、紅色文化的傳承基因等內容,培養學生對遼寧區域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三)優化傳播及運營管理模式
在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技術,明確不同受眾群體對遼寧流行音樂的偏好,根據受眾特點制定差異化的傳播策略,構建精準化的傳播矩陣。在運營管理模式方面,應完善音樂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機制,規范音樂制作公司、經紀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提升音樂藝術管理的專業化水平。此外,還應開發多元化的盈利模式,除傳統的音樂版權分成和演出收入外,拓展“音樂+地域文化IP”業務,如將優秀的遼寧流行音樂作品授權給影視、游戲、廣告等領域使用。最后,健全行業的作品質量評估體系,給予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更多的推廣與支持,引導行業健康發展,提升遼寧流行音樂的整體影響力與市場競爭力。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遼寧流行音樂通過融合帶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元素等多種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東北文化表達”,不僅生動塑造了地域文化形象,還深刻提升了地域文化價值。同時,利用多重傳播渠道獲得了傳播效能的最大化,在創作與傳播過程中持續促進地域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然而,遼寧流行音樂也面臨著作品內容同質化、創作人才缺失、創作活力不足等現實困境。通過鼓勵創新創作、提升傳播質量、培養專業人才、平衡商業與文化等應對策略,繼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不斷探索地域文化建構的新路徑、新方法,最終推動遼寧流行音樂從“地方聲音”成長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標識,為遼寧地域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時代下中國風格流行音樂創作及傳播研究”(23YJA760067)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吳丹:《遼寧流行音樂如何再上新高地》,《遼寧日報》2024年11月13日。
[2]王寒松:《新媒體時代我國流行音樂發展趨勢研究》2024年第10期,第93—96頁。
[3]丁國峰:《平臺經濟視域下數字音樂獨家版權市場濫用的規制困境與出路》,《社會科學輯刊》2023年第5期,第68—78頁。
[4]張婉書:《傳統與現代的交響:東北民間小調助推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多維探析》,《樂府新聲》2024年第4期,第137—145頁。
[5]周桓宇:《論中國風格流行音樂地域化創作技術與應用實踐——以“東北風”流行歌曲為例》,《樂府新聲》2024年第2期,18—25頁。
[6]姜凱、牛藝添:《淺析新媒體環境下的音樂審美》,《音樂生活》2021年第12期,第80—83頁。
姜 楠 沈陽音樂學院編審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