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24”行情以來,股市持續升溫,基金市場的熱情也被點燃。基金收益整體回暖,賺錢效應顯著提升,尤其是主動權益基金業績反彈最為直觀,業績翻倍的基金批量涌現。此時是否仍適合入場?又該如何提升盈利概率?
Wind數據顯示,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9月23日,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都取得正收益。其中主動權益基金成為業績“領頭羊”,過去一年,有6只基金收益率超過250%。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權益類基金規模合計7.7萬億元,同比增長26.1%。其中,指數型基金規模合計4.24萬億元,同比大增63.06%;主動權益類基金規模則略微下滑,同比下降1.36%至3.45萬億元(見圖)。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易方達藍籌精選,為349.43億元。其次是中歐醫療健康,規模為308.01億元。分列第三至第五位的是富國天惠精選成長、興全合潤、景順長城新興成長,規模依次為235.44億元、218.55億元、188.54億元。

除此之外,還有435只基金實現凈值翻倍。指數型基金方面,凈值翻倍的基金有315只。前五位被上證科創板芯片ETF包攬,依次為南方上證科創板芯片ETF(588890)、嘉實上證科創板芯片ETF(588200)、華安上證科創板芯片ETF(588290)、匯添富上證科創板芯片ETF聯接A(020628)、博時上證科創板芯片ETF(588990),收益率分別為185.41%、184.59%、184.2%、183.1%、176.83%。
面對基金市場的盛況,部分想入局的新人犯了難:現在下場,會不會變成“接盤俠”?
興全基金表示,許多新基民有“恐高癥”,誤以為較高的數值代表了較高的風險。其實,“恐高癥”要分清是“凈值恐高癥”還是“估值恐高癥”,前者大可不必,后者則是對潛在風險的謹慎情緒。
有“凈值恐高癥”的人喜歡買新基金,是誤以為老基金凈值越高、風險越高。然而事實上,基金凈值只反映老基金過往歷史業績的積累,對于未來的業績表現沒有影響。舉例而言:在不考慮申購費用的前提下假設,同樣投入1萬元,A選擇份額凈值為1.00元的新基金,他會得到10000份的基金份額;B選擇份額凈值為5.00元的老基金,他會得到2000份的基金份額。假如在相同時間內,兩只基金的區間漲幅同樣為10%,在不考慮申贖費用的情況下,A的總資產是1×(1+10%)×10000=11000,B的總資產是5×(1+10%)×2000=11000元,二者總資產相同。
選擇基金時,投資者不必在意新基金凈值低、老基金凈值高,而是更應關注基金的投資方向、基金經理本人長期投資能力、基金公司的整體投研實力。
估值偏高是指企業當前股票的價格高于價值,原因可能是市場對該公司未來預期較高,也可能是人為炒作。當市場持續上漲較長時間后,許多股票價格一路高歌猛進,有“估值恐高癥”的投資者認為如此高的價格或有可能存在泡沫,傾向于落袋為安。在巴菲特的投資中,他不追逐市場的短期利益,不因為一個企業的股票在短期內會大漲就去跟進,竭力避免被市場高估價值的企業。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避免在市場情緒中人云亦云,結合自身的風險偏好,做出謹慎的判斷,用閑錢進行投資是理性的選擇。
在具體配置上,投資者又該如何操作?
多位基金經理認為,雖然過去一段時間的科技成長風格較為極致,但立足長期配置,仍然建議投資者均衡配置,比如通過“核心+衛星”或杠鈴策略兼顧安全和收益。
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一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曾豪認為,當前,市場突破3800點并創下多項十年紀錄,這一表現充分體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經濟基本面持續修復的積極成果,往后看,市場有望呈現“結構性慢牛”特征。
操作建議上,曾豪建議采用“核心+衛星”配置,大部分倉位配置低位的藍籌比如周期和部分消費,小部分倉位布局高彈性賽道(數字經濟、專精特新),還要關注醫藥、消費電子板塊。
“在樂觀行情環境中,市場主線或會隨著估值、情緒和流動性環境變化而產生變化,切換的時點和催化劑判斷變得尤為關鍵。在當前流動性寬松情況下,仍然是圍繞新質生產力+自主可控+AI產業趨勢的合力驅動,科技成長行情可能值得關注。同時,處于低位的大宗商品也可能明顯受益于流動性的改善,供給側受限的周期品可能存在投資機會,有色、化工、鋼鐵、建材等也可能會有機會。最后,跟內需相關度不高的新消費最近出現調整,此時也可能具備一定的投資價值。”曾豪表示。
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張景松表示,行業選擇上,機構投資者的杠鈴策略預計持續,成長一側景氣成長有望重回視野,應結合產業生命周期位置,聚焦被低估的大盤成長資產以及未來1—2個季度業績突出的新興科技資產。
除市場因素外,基民自身的投資行為也顯著影響盈利結果。螞蟻基金數據顯示,三類行為明顯幫助基民提升盈利概率:分散配置、合理持有以及優選產品。
今年“股債蹺蹺板”效應凸顯,債市震蕩,相較持有單一產品的基民,做好股債配置的基民整體持有體驗更好,長期收益表現也更穩健。螞蟻基金數據顯示,股債配置用戶的盈利概率較持有單一資產的用戶高出6%。歷史數據同樣說明了分散配置對于大眾投資者的價值。Wind數據顯示,在2019年4月至2022年2月的市場周期轉變期間,“20%股票基金+80%債券基金”的經典股債組合累計收益率達11.85%,最大回撤僅為5.04%;同期滬深300指數收益相近,但最大回撤高達23.75%,持有期間的波動明顯加劇,過程中往往很難“拿得住”。
對單一主動權益基金來說,合理持有同樣重要。定投等方式能有效平滑市場帶來的波動。數據顯示,堅持定投和在市場低位補倉的用戶,盈利概率分別高出17%和18%。近日,螞蟻理財社區內也有不少定投基民曬出持倉收益表現,尤其是在市場震蕩期間堅持定投的基民,最終實現投資目標,引發圍觀。
事實上,基民選擇的產品,也直接決定了日常的持基體驗。比起盲目追逐年度“冠軍基”,著眼于長期穩健的產品通常回報更優。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以來,金選偏股基金持有至今的收益率為124.41%,而每年都買入“冠軍基”并持有至今的收益率為95.86%,且“冠軍基”的波動與回撤更大。對于大多數基民而言,篩選產品時應更關注超額收益的穩定性、投資風格一致性以及平穩的管理規模等因素,這也是螞蟻理財“金選”追蹤主動權益基金產品時的核心指標。
業內人士表示,市場有周期,穿越牛熊通常都會均值回歸,但過程中往往考驗人性。行情回暖雖提供機遇,但對于大眾投資者來說,健康、理性的投資行為,才更容易平滑高風險投資帶來的波動,增加整體盈利概率,最終提升長期持有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