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這座矗立于嘉陵江、渠江、涪江交匯處的古城,不僅是三江環(huán)抱的地理要塞,更是南宋軍民以血肉之軀鑄就的精神堡壘。自1243年余玠筑城抗蒙始,數(shù)萬軍民在此“耕戰(zhàn)結(jié)合”,以“堅韌”為甲、“忠勇”為矛,憑彈丸之地堅守數(shù)十年,更在蒙古鐵騎橫掃歐亞的洪流中扭轉(zhuǎn)戰(zhàn)局,書寫了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傳奇。這片土地沉淀的不僅是城門、城墻的斑駁遺跡,更是護(hù)國寺晨鐘暮鼓里回蕩的忠魂,是千佛石窟中鐫刻的不屈精神。從1961年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保單位,到入選“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biāo)”,釣魚城的意義早已超越地理邊界——它是合川的根脈,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遺產(chǎn)。
《釣魚城傳奇故事》系列作品,正是以“大釣魚城觀”的視角,突破山界的局限:龍頭的雄姿隱喻軍民如磐石般的堅守,吊爪的險峻呼應(yīng)守城者“一夫當(dāng)關(guān)”的勇毅,東山寺與石坊的滄桑則承載著文脈的傳承。鋼筆畫的銳利線條勾勒出歷史的筋骨,素描的明暗暈染出歲月的肌理,而芥子園畫譜的寫意筆觸,更讓“堅韌、忠勇”的精神在筆墨間流轉(zhuǎn),讓古戰(zhàn)場的傳奇從烽火歲月延伸至今日的煙火人間。
身為在合川水土中浸潤成長的北方游子,釣魚城的一磚一瓦早已刻入記憶。幼時聽長輩講守城故事,總為“折戟沉沙仍向前”的忠勇而動容;如今執(zhí)筆,方知那不是遙遠(yuǎn)的傳說,而是融入合川人血脈的基因——是田埂上春耕秋耘的堅韌,是巷陌里代代相傳的正氣。我不愿將釣魚城困于山界之內(nèi)。所謂“大釣魚城觀”,是合川歷史遺存中散落鄉(xiāng)野的文化根脈,是龍頭石上仍可觸摸的箭痕,是東山寺古柏見證的晨昏,是石坊題字里未冷的熱血。于是以鋼筆為刃,剖開時光的層積:畫龍頭,是畫軍民如巨龍昂首的不屈;畫吊爪,是畫絕境中仍緊握的信念;畫古寺石坊,是畫硝煙散盡后,“忠勇”化為香火,“堅韌”長成年輪。
系列畫作中有三幅作品有幸入選中美協(xié)展覽,于我而言,不是終點,而是邀約——愿這鋼筆下的滄桑,能讓更多人看見:釣魚城的故事,從來不是孤山的獨語,而是一個民族對“堅韌”的注解,對“忠勇”的傳承。它屬于合川,屬于中國,更屬于所有仰望精神燈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