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眼睛走出劇場,耳畔仍回蕩著那聲聲重慶方言的呼喊。作為業余文藝工作者,《一江清水向東流》帶給我的震撼久久不能平息。它讓我看到民族歌劇在新時代的無限可能,促使我提筆記錄下這些思考。
這部歌劇最打動我的,是其突破傳統主旋律創作的窠臼,將“環保”這一時代命題,巧妙地融入親情與法律的復雜糾葛中。謝青渝面對既是違法者又是養母的韓玉盈時,那種道德困境的真實刻畫,讓環保議題跳出了簡單的說教框架,展現出藝術介入現實的獨特力量。
在藝術形式上,該劇的創新同樣令人振奮。川江號子與現代交響的碰撞,重慶方言與美聲唱法的交融,傳統舞美與現代科技的對話,都展現出民族歌劇與時俱進的生機。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否定,而是對其生命力的激活。
更值得關注的是,該劇成功實現地方特色與普遍價值的統一。巴渝文化的獨特韻味不僅沒有成為理解障礙,反而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挖掘,引發人類的情感共鳴。當“一江清水向東流”的呼喊響起時,每個觀眾都能從中聽到屬于自己的鄉愁。
創作團隊的工匠精神同樣令人敬佩。在這個追求速成的時代,久經打磨、數易其稿的創作歷程,體現的不僅是對藝術的敬畏,更是對觀眾的尊重。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正是文藝創作最珍貴的品質。
最終促使我完成這篇文章的,是一種緊迫的分享欲望。《一江清水向東流》展現了中國民族歌劇在表現現實題材上的巨大潛力,它證明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可以反映當代生活,還能為之增添審美維度。這樣的藝術探索不應被淹沒在日常的文化喧囂中,而應該被更多人看見、討論。當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國家戰略時,藝術如何為之提供精神動力?這部劇作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這個回答值得被記錄、被傳播。
作為文藝評論者,我有責任記錄下這樣的藝術探索。《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成功實踐證明,主旋律創作可以兼具思想深度和藝術魅力,傳統藝術形式可以生動表現當代生活。這樣的經驗值得總結,更值得推廣。
《火一樣的歌:〈一江清水向東流〉歌劇觀后》,不僅是對一部作品的感悟,更是對新時代文藝創作方向的思考。當藝術創作能夠如此真切地回應時代關切,我們的文藝園地必將迎來更加絢麗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