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這是毛澤東主席闊別故鄉32年后回到韶山觸景生情寫下的詩句,短短14個字,寫盡三湘大地稻作文化無限神韻、錦繡山川遍地風流。
長江流域是中國水稻種植的起源地之一,1973年,浙江余姚縣河姆渡村出土的炭化稻有力地證明了長江三角洲6900多年前的稻作文化史,20年后,湖南永州道縣玉蟾巖出土的為數甚多的炭化稻粒將中國稻作文化歷史往前推進了近5000年。在舜帝長眠的蒼梧之野,一顆顆炭化稻重見天日,如同一簇簇火苗,照亮了12000年前的茫茫長夜,溫暖著瀟湘原野上的蕓蕓眾生,慰藉著人們的轆轆饑腸。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要是在此“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當時有此發現,肯定會作《永州九記》了。
水稻是世界三大谷物之一。說起水稻,作為湖南人,我總是無法抑制骨子里和谷子里的驕傲。湘資沅澧、洞庭湖畔,印著兩代神農的辛勤足跡。
株洲市神農廣場上,有一尊高大挺拔的炎帝雕像。炎帝頭頂剛柔相濟的牛角,托起浩瀚蒼天,與基座渾然一體的健碩身軀,融入蒼茫大地。站在高達19.97米的雕像前,我頓覺歷史風煙滾滾而來,北去湘江濤聲震天。更令我震撼的是,雕塑基座背面這一組氣吞山河的文字:
華夏遠祖,采獵荒沙,幸有王者,首教耕稼。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長夜漫漫,如海無涯。幸有王者,燧得光華。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泥昧歲月,邪疫如麻,幸有王者,嘗草治煞。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天下初成,隨處殺伐,幸有王者,安民以罰。此王者誰?神農炎帝也。
偉哉至尊炎帝,山岳難比其大。首舉文明之炬,始植民生之花。千古開拓之斧,鑿定創建之法。并肩軒轅黃帝,共奠東方巨廈。歷盡萬劫未滅,永遠蓄勢待發。后世億兆子孫,無論海陬天涯,只需語涉炎黃,皆能視若一家……
碑文為《炎帝頌》,作者余秋雨,書者誰?還是余秋雨。從《炎帝頌》字里行間熔鑄的精氣神可以看出,余公對中華農耕文化情懷之深、情感之烈,已躍然“石”上,力透“石”背了。
湖南郴州嘉禾縣父老鄉親都會講述這個故事:炎帝遍訪五嶺,日夜冥思苦想,尋求一種給百姓填充轆轆饑腸的谷物,竟然夢中與飛鳥爭奪禾苗,他奮起搶奪而跌落懸崖深潭,噩夢醒來,果然一株禾苗在手。于是,神農在此地發明耒耜,“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郴州市內有大型雕像,“炎帝創耒耜”巍然聳立,彰顯著這里的稻作文化,稻作文化已成為這座城市生生不息、迅猛發展的原始動力。
萬里長江以豐腴的乳汁哺育三湘大地。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其在湖南段的主要支流——湘江、資水、沅江、澧水,通過煙波浩渺的洞庭湖織成密如蛛網的宏大水系,滋潤著萬頃良田。“湖廣熟,天下足”,湖南是南方稻作文化發祥地之一,三湘人民世代使用著神農氏在耒陽發明的耒耜,沐浴著炎帝陵帶給湖湘大地的祥云瑞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種嘉禾,食五谷。水稻哺養了三湘兒女,湖南的稻作文化支撐了華夏文明的演進。
長沙南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不少圖案描繪了一只口含禾苗的鳥,線條簡潔,卻造型獨特,速寫筆法使鳥的形象呼之欲出,銜在嘴里的稻穗或禾苗寫意傳神,活脫脫一幅農家小院生活小品。這些陶器上還飾有“草繩紋”“農田紋”等稻作文化符號,讓人看上一眼,頓覺稻花香氣撲鼻。湖南人將風味獨特的稻作文化經過涅槃式的火祭,凝固在陶器上,讓海陸絲綢之路充溢湘米的芬芳。
在澧陽平原的城頭山、八十垱和彭頭山,考古專家發現了6500年前世界最早的大片成熟水稻田,以及兩萬多粒史前稻谷和大米。八十垱文化層出土了跨越幾千年的木耒、木鏟、骨鏟,印證著《易·系辭》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的精準記載。
當代有神農,名叫袁隆平。這位祖籍江西九江的長江赤子,是享譽海內外的農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更是雜交水稻之父。自1953年8月大學畢業分配至雪峰山下的安江農校起,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袁隆平用68個春秋寒暑奮斗在湖南的廣袤田疇,打著赤腳奔走在三湘四水,以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姿態,書寫著心中大愛,追逐著用一株水稻改變世界的偉大夢想。
1960年7月的安江農校試驗田是幸運的,試驗田中那一株鶴立雞群的異樣禾苗更為幸運,因為它遇上了學識淵博、敢于探索的青年教師袁隆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袁隆平沒有辜負在汨羅江上悲壯一躍的愛國詩人的熏陶,以昂首問天的氣勢和顛覆經典、挑戰權威的勇氣,開始了研發中國雜交水稻的逐夢之旅。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以大海撈針般的概率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他百般呵護,精心為之人工授粉,終于獲得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稻種。兩年內,他和他的科研團隊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他將凝結著自己心血汗水的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1966年第17卷第四期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篇公開向傳統經典叫板的挑戰書,鋒芒直指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同時提出了“水稻具有雜交優勢”的科學論斷。袁隆平提出,通過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復系的三系法途徑,一定能培育出優勢強大、產量翻番的雜交水稻。“三系”學說,前無古人,語調不高,石破天驚!
1968年4月30日,安江農校中古盤七號田里,清瘦干練的袁隆平在小心翼翼地插秧。這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是他嘔心瀝血培育出的嘉禾芳草。18天后的月黑風高之夜,700多株承載數年夢想和希望的秧苗全部被拔出毀壞。誰干的?為什么要干?只有當事者和天知道。站在一片狼藉的稻田里,心如刀絞的袁隆平咬了咬牙,以愈挫愈奮、越戰越勇的姿態,一步一個腳印朝長長的田埂走去。
四天后,心細如發的袁隆平在校區的一口廢井里找到了5根殘存于世的秧苗,正如在茫茫人海中一眼認出自己兒子的父親。袁隆平撫摸著這5株劫后余生的希望之苗,在科學探索的崎嶇小道上繼續艱難跋涉。
1970年,袁隆平帶領科研小組中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這一群農業科學殉道者,無心欣賞椰風海韻,爭分奪秒地利用這里良好的種植氣候進行研究試驗,并進行野生稻分布情況的田野調查。
1971年春,袁隆平調到省農科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于是,雜交水稻研究攻堅的主戰場也隨袁隆平的工作調動轉至長沙。
1973年,袁隆平團隊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恢復系,至此“三系”成功配套。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上發表論文《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在科技界激起強大的沖擊波。
歷經劫波,反“稗”為勝,袁隆平彎腰曲背,夜以繼日地泡在田里,感恩大地,進軍未知。
1975年,中國雜交水稻研制成功,這是農業科學界多少人為之夢寐以求的“哥德巴赫猜想”般的突破。隨著雜交水稻逐步推廣,水稻育種的新里程碑上,刻下了1976年這個光耀神州的年號。1980年,袁隆平團隊攻克雜交水稻制種關,三湘大地和天涯海角培育出的雜交水稻種撒遍大江南北,中國乃至世界的水稻種植產量實現了革命性、跨越性的飛躍。隨后,這位樂觀豁達、目光遠大的老科學家不斷完成自我超越,一路過關奪隘、高歌猛進。1997年,他開展超級雜交水稻研究,于2000年、2004年、2012年分別實現中國超級稻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三期目標。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為水稻穩產增產和中國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不管有關機構如何評定院士,袁隆平總是用那并不怎么健碩的手臂,將一篇又一篇的精彩論文和鴻篇巨制寫在芳菲田野里,寫在老百姓的心田里。
湖湘文化中的憂樂情懷,在當代神農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2019年9月,袁隆平面對記者直訴衷腸:“全世界有1.6億公頃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種上雜交稻,每公頃增產兩噸,每年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希望“讓我們的雜交稻走出國門”,讓全人類遠離饑餓。
他這一段如他腿上和腳下的泥土般樸實的語言令多少慷慨激昂的演講和口若懸河的辯論黯然失色!
袁隆平就是這樣一輩子干好一件事,一輩子追逐一個夢想。不計個人得失,情系百姓蒼生,腳踩淤泥,心憂天下,俯首躬身,殫精竭慮,為中國、為世界播種綠色的希望,帶來金色的收獲。
對袁隆平來說,雜交水稻是他的靈魂,碩大的稻穗是他終身仰視的圖騰。即使在91歲高齡,他依然奔走在天涯海角的農田里。即使在彌留之際,他仍在病床上終日詢問天氣、播種、制種諸方面的情況。他的科研成果使得數億人遠離了饑餓,但病魔卻殘酷地阻止他正常進食,這簡直是人間最大的不公平!
2021年5月22日13時7分,這是一個令天下稻穗深深鞠躬的時刻,也是一個令天地戚戚動容的時刻。當代神農、杰出的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湘雅醫院與世長辭。人們被這突如其來的噩耗驚呆了。大家清楚地記得,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主席親手為袁隆平頒發“共和國勛章”,袁隆平容光煥發,步履穩健,尤其是雙眼透出的深邃和期冀,仿佛在向全國電視觀眾無聲地傾訴一個雄心勃勃的“90后”的宏大夢想。
袁院士怎么說走就走了呢?不,您連說走也沒說過呀!哪一次看到您不是在稻浪中歡笑,不是在田野里忙碌?每一次您和您的團隊都給我們新的驚喜,怎么這一次給我們的卻是噩耗呢?
湘雅醫院門口早已被自發趕來的市民圍得水泄不通,“袁院士一路走好!”“袁爺爺,我們永遠愛您!”的白底黑字橫幅,被哭出聲來的人們拉著、抬著。還有人用金黃的稻穗制作成碩大的花籃,它承載著三湘兒女對當代神農的萬般愛戴與一片虔誠。
當運送袁隆平遺體的靈車頂著傾盆大雨緩緩駛出醫院時,長沙市區最繁華也最繁忙的芙蓉大道上,所有行駛中的車輛全部自發停下,向這位敬愛的科學家鳴笛致敬。市民們不約而同撲向風雨、涌上街頭,抽泣著呼喚:“袁院士,您一路走好!”蒼天垂淚,湘江嗚咽!
距長沙160公里外的我是在微信上看到這組撼人心魄、痛徹肺腑的視頻的。窗外風狂雨猛,空中電閃雷鳴,我當即寫下一首小詩,現錄于后:(下轉頁)
(上接頁)
也許正是您安詳入睡的那一秒
湘天楚地驟然起雷暴
雷,是上天向病魔發出的咆哮
電,是百姓把唁電寫上九霄
您用一株天涯海角的稻稈
瀟灑地將全球的饑餓橫掃
您的指尖還在五洲田疇的琴弦上歡跳
靈動的琴弓拉出神農的祈禱、中華的驕傲
我在知青時代曾任公社農業技術員,我的恩師唐傳道畢業于湖南農學院,后來成為袁隆平的得力助手。2008年,在袁隆平作為“三湘第一棒”的北京奧運火炬手奔跑在岳陽樓下時,我曾斗膽當面拜過“師祖”。從河姆渡稻田到引領人類社會水稻研究和生產最前沿的袁隆平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跨越7000年漫漫洪荒,賡續著一個悠長而偉大的夢想,那就是讓人類遠離饑餓,給世界提供充足的卡路里。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文化和強大的稻作文化支撐著人類胃壁的充盈、肌體的強健、生命的延續、活力的永恒。
作者簡介:段華,湖南華容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報告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一級文學創作、二級教授,代表作有長篇報告文學《另一種飛翔——張超故事》《長江九歌》《壯哉洞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