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聲樂演唱方法主要有美聲、民族、通俗等。2006年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打破了之前的民族聲樂領域,將近似民族,卻更顯“土味”意蘊的原生態唱法搬上舞臺,自此逐漸走向大眾視野,為聲樂領域帶來了清新之風。甘南藏族地區民族聲樂資源豐盈,境內流傳著“拉伊”“嘎爾”“卓”“東令”等歌唱藝術,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原生態演唱風格。本文以原生態唱法的歷史成因為背景,順藤摸瓜地牽引出其獨特的演唱技巧與風格特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與眾不同的演唱方式與表現形式,樹立科學的演唱體系,從而提高演唱技巧與表現力。
關鍵詞: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唱法;藝術特色;文化認同
一、原生態唱法的歷史成因
(一)地域環境
甘南藏族地區長冬無夏、春秋相連,海拔較高、地形復雜,特殊的自然環境對原生態唱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一,在遼闊、開放的大草原空間環境下,在藏族人民奔放、爽朗的性格特質下,形成了高亢、嘹亮的音色特點。其二,簡樸的生活方式、純凈的自然環境,孕育出清澈無瑕、無過多修飾的空靈音色。其三,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借景抒情,長于表現內心情感,如草原上流行的民歌音調平穩、旋律悠長,而山谷、河谷等地形流行的民歌節奏明快輕盈、旋律跌宕起伏。因此,自然環境的多樣性,使得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唱法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文化融合
甘南藏族地區雜居著藏、漢、回、土等多個民族。在歷史的變遷中,音樂文化相互影響、滲透,并不斷交流與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態歌曲“法則”。在歌詞上,當地民歌借鑒漢族民歌表達的修辭手法和意象,運用比興手法,以“雪山”“雄鷹”等事物引出對生活、理想等主題的表達。在唱法上,借鑒民歌的發聲體系,運用強大的氣息支持和頭腔共鳴,使聲音傳播得更遠。在題材上,在藏傳佛教的影響下,部分歌曲在節奏、韻律上與宗教誦經形式相似。在體裁上,境內流傳的打阿嘎歌、打墻歌、放牧歌、耕地歌等勞動號子,不僅豐富了藏族人民的田園生活場景,而且賦予了勞動號子民族化、地域化的新高度。
(三)生活方式
首先,甘南藏族地區的人們既進行放牧,又有農耕生活。游牧時,歌聲成了他們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耕作時,歌聲成了他們增加樂趣、緩解疲勞的主要形式。這種生產、生活與歌唱相結合的方式,使得原生態唱法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其次,人們在節日慶典等重要場合,均會以歌舞相伴,在歷史的長河中,歌曲以口口相傳的形式傳承,經過世代承襲,在唱法上不僅保留了其最原始、最純粹的藝術風格,而且通過不斷理解和創新,豐富和發展了原生態唱法。再次,藏族獨特的發音方式、語調、韻律等影響著原生態唱法的行腔和韻味。最后,藏族豐富的詞匯,也為歌曲的創作和演唱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使其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
二、原生態唱法的藝術特色
(一)氣息
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歌唱場景經常與節慶活動或宗教儀式等相聯系。演唱者在吸氣時,腹部如吹氣球一般向外擴張,吸入的空氣深入腹部,增加了儲氣量;在歌唱時,利用腹部肌群有控制的收縮,將氣息持續呼出。這種腹式呼吸法使聲音更加飽滿、悠長,不僅能保持音色和音準的穩定,而且能使嗓音具有較強的耐力,即使演唱過久也始終保持良好的狀態。借助此種優勢,歌曲中經常會出現長音、拖腔等,以表達悠遠、深邃的意境。另外,在原生態歌曲中,有一些節奏變化較為豐富、有時從慢板突轉為快板的段落,或出現波音、滑音等技巧,演唱者依然以腹式呼吸為支撐,游刃有余地處理速度、力度、表情等帶來的變化。
(二)發聲
原生態唱法為了讓聲音具有質樸、原始之感,大多采用真聲演唱,這種聲音更加貼近自然,傳遞出藏族人民質樸、豪爽的性格特點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要盡量保持自然的發聲狀態,避免過度修飾而失去原生態歌曲中的純粹性。然而,一味地使用真聲難免會降低歌唱的藝術性。為了豐富歌曲內涵,長期以來,人們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發聲技巧,讓原生態唱法猶如一朵瑰麗的奇葩盛開在高原的沃土上。第一,顫音。演唱者通過喉部肌肉規律性顫動,讓聲音在自然狀態下略顯波動。抒情歌曲中較為常見,如“拉伊”情歌中表達愛慕、思念之情時,運用顫音使歌聲更加婉轉,如泣如訴地表達出內心復雜的情感。第二,裝飾音。運用波音、滑音等凸顯歌曲的韻律,同時讓演唱更加生動,猶如音畫般惟妙惟肖地呈現歌詞意境。例如,在敘事民歌中,滑音往往和歌詞相關:“從高山(呀啦),到河谷(喲)。”歌詞中的“高山”“河谷”形成事物對比,運用滑音,貼切地描繪出起伏變化,展現出生動、形象的畫面。第三,腦后音。共鳴點集中在腦后,聲音似從后方向外擴散,演唱者運用腹式呼吸法,配合口腔、鼻腔、咽腔等共鳴體,為腦后音提供穩定的動力支持,形成空靈、悠遠、超凡脫俗的神圣感。這種技巧在傳統儀式歌曲中較為多見,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以及對自然山川的贊美。除此之外,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唱法還吸收“雍給”“縝固”等技巧,形成了演唱風格的遷移。第一,“甩聲”。這是一種在音調下行過程中插入短時值方向上行音調的裝飾形式,這種技巧多用于藏族樂舞或勞動歌曲中。例如,演唱節奏明快的歌曲時,巧妙地控制聲音的發出和收回,產生一種類似于甩動的效果,從而增加歌曲的動感和活力。第二,“縝固”。在藏語中,“縝”指喉嚨,“固”有拐彎之意,是指一種通過氣息和喉嚨的協調配合而產生的跳音效果,這種技巧一般在酒歌或長拖腔時運用,以增強歌曲的表現力。第三,“擻音”。這是一種在高音或長音上進行快速微小波動的技巧,以表現細膩的感情色彩和深邃悠遠的意境,這種技巧在抒情歌曲中出現較多,細膩、微弱、綿延不絕的聲音總會勾起些許情感的漣漪。
(三)共鳴
甘南藏族地區的原生態唱法以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為主。口腔共鳴的共鳴位置相對靠近聲帶,因此演唱者可以通過調整口腔形狀、大小和舌位來改變共鳴效果。通常在演唱節奏明快的歌曲時,口腔共鳴可使音色明亮、清晰,并富有活力。雖然原生態唱法以真聲為主,但為了更加準確地表達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也會適當地運用頭腔共鳴的方式進行潤色,從而增加高音區的明亮感和聲音的層次、立體感。胸腔共鳴雖不及前兩者運用廣泛,但在表達情感深沉的歌曲中功不可沒,賦予歌聲古樸、厚重之感,仿佛以最原始的方式訴說著音樂所蘊含的歷史和情感的深度。
三、原生態唱法對教學的啟示
甘南藏族地區的學生在地域環境、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下,對原生態唱法有著獨到的見解,并顯出一定的優勢。首先,豐富的音樂資源和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可以讓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優秀的民族音樂,從而傳承獨特的演唱技巧與風格。其次,對于藏語類原生態歌曲,學生可以準確地把握藏語的發音、韻律等,并將其原汁原味地再現出來,具有渾然天成之感。最后,長期生活在高原地區,學生的音域較寬、音色較亮、耐力較好且穿透力強,這些特點與原生態唱法相得益彰。另一方面,從原生態唱法的發展歷程和教學實踐來看,也存在著一定的劣勢。首先,原生態歌曲在演唱時主要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對音樂理論方面的知識涉及較少,學生對基礎樂理、和聲、曲式等知之甚少,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其次,原生態唱法受到民族文化和固定演唱形式的影響,缺乏個性的張揚和與時代相接軌的契合感。最后,學生依賴自身的天賦模仿演唱,在發聲、氣息、共鳴等方面表現不足,這可能導致無法將嗓音優勢完全發揮出來,也埋下了聲帶損傷的隱患。綜上所述,如何揚長避短,將原生態唱法科學化,已迫在眉睫。筆者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羅列出一些典型的教學思路,以供參考。
(一)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甘南藏族地區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藝作品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體現之一。因此,在原生態歌唱教學中,要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宗教、風俗等背景,鼓勵學生實地調研,與當地藝術家、民間歌手等積極交流,切身體會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氛圍,從而增進文化認同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生只有在知行合一下,才能置身其中,更加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精神主旨與深刻內涵。沒有一部音樂作品是橫空出世的,都是經歷了時間的洗禮積淀下來的優秀之作,如誕生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義勇軍進行曲》、歷經艱難險阻之時的《長征組歌》等,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
(二)樹立學生正確的歌唱方式
1.呼吸
呼吸是歌唱的基礎,但與日常呼吸又不同,因此探索歌唱呼吸是前提和必要條件。歌唱呼吸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二者聯合呼吸。目前胸腹式聯合呼吸運用廣泛,也被認為是最科學的,這種呼吸原理近似打氣筒,利用橫膈膜“活塞式”上下運動產生壓力,完成呼吸。吸氣時橫膈膜下沉,故腹部向前及兩側膨脹,此時要注意不能吸得過深或過淺,以免形成聲音僵硬與漂浮對立的情況。呼氣時要逐漸放松,同時保持橫膈膜下沉狀態,像氣球上的“小眼”般,緩緩吐出。換氣時,要選擇好氣口,根據曲式結構、樂句分割、歌詞內容、情感的需要,合理采用不同的換氣方法。
2.發聲練習
原生態唱法具有其獨特性,強調自然、真實的聲音表達。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撇開過度修飾的發聲方式,追求質樸、真實的音色。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演唱中經常出現“喊唱”現象。為了避免聲帶損傷并追求更好的共鳴效果,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首先,對照鏡子,反復抬放笑肌、提升眉心,做到積極主動的歌唱姿態。其次,利用呼氣,使上下唇振動發出“嘟”聲,放松面部肌肉。接著,用“u”音,讓學生掌握唱歌的“管狀通道”,要注意盡量將聲音集中在嘴巴前端上顎的位置,鼻咽腔吸氣的時候感受“通道”的存在。聲樂演唱是一門想象再現的藝術,“u”音對初學聲樂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可以讓學生清晰、準確、有效地感知聲音的統一與氣息的“管狀”支撐。最后,可以進行小木棒輔助訓練。具體做法如下:在雙齒之間放置一段半寸長的木棒,將口腔撐開,舌頭放松,隨即發出a、e、i、o、u等元音,始終保持口腔的空氣流動。
3.情感表達
首先,同其他聲樂作品相似,原生態歌曲注重歌詞所傳遞的內容和表達的意境。甘南藏族地區有著草原、湖泊、雪山等壯美的自然風光,這些都為人們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學生要通過二度創作,深入理解歌詞內涵,準確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其次,根據歌詞內容,運用高低音轉換形成獨特的音調起伏。例如歌曲《阿克班瑪》中“遠方的阿克班瑪,你是英雄的象征”一樂句,前幾個字節用相對低沉的音調演唱,營造出回憶、歌頌之感,后幾個字節為了突出“英雄”的音樂形象,用高亢明亮的聲音吶喊出對英雄的贊美之情。再次,原生態歌唱常常與表演環境相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從而增強歌曲的感染力。最后,甘南藏族地區特有的演唱技巧在情感表達和氣氛的渲染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快速、強烈的顫音,可以逐階遞增音樂的表現力,讓情感達到激動、興奮的高點;緩慢、柔和的顫音,可以形成音調的延續,營造出溫和、浪漫的意境。教師可以在學生掌握一定的演唱基礎后,逐步滲透個性化技巧,真正體現出原生態唱法的精髓。
四、結 語
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唱法猶如璀璨的明珠,散發著別樣的藝術魅力。它獨特的唱腔以及豐富的情感表達是藏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繼承與創新的重要性,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將原生態歌曲的精髓傳承下去,同時結合現代教育觀念,不斷發展原生態唱法,使其得到更多人的認識和理解,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芒。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柳林中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專項課題《“藝改”下高中音樂教師職業素質與能力研究——以卓尼縣柳林中學為例》的階段性成果(立項號:GS[2023]GHBZX921)。
參考文獻
[1] 央金卓瑪.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與傳承研究[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8.
[2] 陳煒.甘南藏族地區原生態歌唱藝術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30(6):83-84.
[3] 李生貴.甘南藏族傳統音樂[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2.
[4] 余開基,趙娟.高考音樂強化訓練·聲樂卷[M].20版.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