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是一種以社會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科學研究方法,作為指導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對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社會形態以及推動社會各個有機要素系統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新時代如何運用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是我們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重要課題。本文依據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則,分析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困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對策,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堅持整體推進,用主流文化優化社會環境氛圍;堅持結構優化,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發展平臺;堅持動態發展,夯實大眾文化自信的根基。
關鍵詞: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文化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這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這一歷史使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筆者從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開放性原則出發,分析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困境與路徑,為激發其創新性發展注入活力。
一、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社會系統研究方法以生產方式為基礎,形成了有關社會系統的構成要素、社會系統優化和形態歷史演變等一系列辯證的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社會科學方法。它遵循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原則,為我們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難題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概念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是一種運用系統思維認識和改造現存事物的有效手段,即將研究對象視為由諸多要素構成、結構完整、層次分明的有機統一體,從整體上把握和分析其組成要素和結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動態過程,以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區別于其他社會研究方法,社會系統研究方法具有實踐性、整體性、結構性、發展性和開放性,在指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過程中起著引領和助推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塑形、賦能。
(二)重要原則
1.整體性原則。整體是一個哲學概念,它描述的是由部分組合而成的事物、系統和人群的總體。整體與部分是對立統一、不可分割的關系。整體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其作用不是單個組成部分或其總和所能實現的。馬克思曾經指出:“整體并不是由它的各個部分組成,它是一種獨立的有機體。”[1]這要求我們研究事物必須從整體角度出發把握社會系統,注重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結構與層次、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協同效應,形成強大合力,謀全局、定戰略、促整體,圍繞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方向和使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結構性原則。結構,即構成整體的各個部分的排列和相互關系,是一個系統中連接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方式。結構將構成系統的各要素有序、高效地連接起來,以確保系統能夠順利運行。當一個社會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時,整個社會系統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必須重視對內部結構的分析。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必須不斷優化和完善與之相關的系統結構,補齊短板、發揮優勢,不斷賦予其鮮明的時代價值和強大生命力,從而真正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履行我國文化建設和文化強國的重要使命。
3.層次性原則。層次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關系。馬克思是首位對社會系統的結構進行層次分析的學者,他強調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從社會系統到它的基本要素之間也存在著不同的層次。[2]社會系統具有層次性,揭示的是系統不同層次之間的關系。系統的不同層次既有共同的規律,也有各自特殊的規律。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層次性原則是指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層次進行分析、解釋,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亦是如此,需要根據當前面臨的困境,關注不同子系統的規律和各個層次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提質聚力,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4.開放性原則。社會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與外部環境不斷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這種交換使系統始終處于自我更新的狀態。開放性是系統有序運轉、優化功能和提升效率不可或缺的條件。全面審視系統與外部環境,有助于我們以更寬廣的胸懷和視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必須準確、全面地把握整個傳統文化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堅持對外開放,從外界汲取有益的養分,積極開辟創新發展新路徑,在守正創新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迸發新活力。
二、社會系統方法視角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困境
當今世界文化交鋒激烈、文明沖突加劇、社會思潮激蕩,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方面,我們面臨著諸多困難。基于社會系統方法視角,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整體失位:多元文化思潮沖擊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是嚴密完整的統一整體,但從大局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前創新發展的環境氛圍不濃厚。21世紀的中國,兩個大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機遇與風險并存,歷史虛無主義、意識形態西方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負面言論與我國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完全相悖,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性發展。針對西方不良社會思潮不斷擴散蔓延的情況,國家應該加強立法支持和正確立場引導,同時提供充分的財政支持,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型升級。
(二)結構失衡:載體平臺不健全不完善
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各要素之間必須要緊密聯系。傳播和發展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但必須依托一定的載體和平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如此,主要包括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兩類。一方面,物質載體主要面臨缺失的問題,博物館、文化館、古建筑文物、各類民族服飾、地域特產等承載著文化印記的傳播載體在現實中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利用和保護。另一方面,受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資本追逐利益的本性使商業化特質裹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大眾市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造成了負面影響。智媒時代,移動化、社交化、可視化的網絡媒介載體難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準傳播,泛娛樂化現象較為嚴重。
(三)層次失節:系統要素信息溝通失諧
中華傳統文化是由中國各民族文化融匯而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內部涵蓋諸多要素,其層次結構不盡相同。有的學者認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至少包含四個層次:傳播媒介和平臺為基礎,中華傳統文化為資源,傳播主體為驅動器,受眾群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這體現了一定的層次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其傳承與發展需要內部各要素協同運作、有序運轉。然而現實是國家尚未形成系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庫,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難以通過飛速發展的網絡媒介載體精準傳播到個人。信息共享和交流受限,碎片化的接收方式讓大眾難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從而缺乏傳承和創新的主動性,導致協同效果大打折扣。
(四)開放失態:創新方式單一落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寶貴財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斷、推陳出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文化始終堅持兼容并蓄,善于吸納借鑒外來文化的精華。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人取長補短、發揮優勢,保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融合中實現創新發展。然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正面臨許多困境。隨著科學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以現代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智媒時代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高效、精準、全面的媒介支持,理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高質量、創新融合發展。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文化創新發展的方法單一,加之世界范圍內文化同質化風險出現,導致部分社會成員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感降低。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的缺乏,使我國傳統文化難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和情感需求,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難度進一步加大。
三、社會系統方法視角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
路徑探析
新時代新征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立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基本立場和方法論,運用社會系統的研究方法,樹立全局思維,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融合式發展,堅持整體推進、層次構建、動態發展,向世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風采、智慧精華和永久魅力。
(一)堅持整體推進,用主流文化優化社會環境氛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要堅持整體推進、全局謀劃,實現系統的良性互動。現如今,社會思潮動蕩,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下,文化發展面臨著來自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極其嚴峻的考驗。面對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不斷滲透,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深刻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義,明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才能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歷史主動,堅定歷史自信,更好地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侵害。一方面,要堅定樹立“歷史自信”,加大力度培育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歷史主動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必須結合新時代條件積極傳承,促進其創新發展。另一方面,要圍繞人民群眾的現代化需求,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不斷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運用多樣的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全社會關注、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結構優化,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發展平臺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落地,我們要打破以往的傳統結構,全面、及時更新和完善文化相關載體平臺,以實現系統的平穩有序運行。一方面,加大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力度,打造新型文化載體平臺。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加強資金的投入、政策的引導、資源的供給,打造能夠高效、精準、全面推進文化創新創造的新平臺和新工程,引導制作新一代體現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依托智能媒體和互聯網技術,利用先進技術和時代藝術語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新發展,打造更新、更豐富的文化宣傳作品,以新的傳播形式賦予傳統文化新定位、新角色、新發展。例如曾經火爆全網的《我在故宮修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館》《典籍里的中國》等節目,就是文化創新創造的典范之作。此外,還要進行文化資源整合,將文化資源與城市品牌、旅游資源相結合,打造契合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IP,將現代化的視覺理念、營銷理念融入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元平衡、層次鮮明的作用。
(三)堅持動態發展,夯實大眾文化自信的根基
受外來思潮的沖擊,部分國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懷疑,認為中華文化早已過時。這種偏激的看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造成了巨大阻礙。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需要堅持動態發展的立場,根據新時代的發展需要采取與之相應的手段進行宣傳教育,從而強化文化認同。新時代,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人民大眾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將其內化為自覺的思想認知,外化于積極傳承中華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夯實人民大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和思想認同。
四、結 語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是中華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和魂。要大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展現中華文化的智慧與力量。我們應該充分運用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發現并解決其發展轉化過程中的諸多難題,賡續中華文脈。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編寫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