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曾言:“在逆風里把握方向,做暴風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顏色的孤星。”此語道出堅守自我的執著。然而,我認為,這亦是人生“合群”與“超群”之間的微妙平衡:融入社會的同時,亦須錘煉自我。向外合群,于內超群,方能于喧囂世間獨立不群。
合群入眾,是為立身以筑發展之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從遠古到現代,合群乃人類發展的本能與必需。原始人類倘若不依群而居,便會被困于生存的荒野。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離群索居者,不是神,就是野獸。”人類天性需合群以立身,并通過與社會的共振汲取力量。合群不僅僅是生存策略,更是通向個人成功的途徑。王安石變法時,巧借儒學經典“托古改制”,以順應主流思想謀求變革之路,正是合群的智慧體現。然此種合群并非盲從,而是如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悄然融入,卻又不失自我。大多數人也許二者都沒法做到,那么合群入眾便是立身發展的基礎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發展相得益彰。
超群出眾,是為成就以展自我之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唯有自我淬煉,方能超群而立。任正非堅守中國企業“風骨”,苦心孤詣打造鴻蒙系統創新;屠呦呦潛心鉆研試驗上百次,古法新制得青蒿素以濟蒼生。他們正是以超凡的個人精神品質在各自領域中成就極致,終能超群出眾,甚至留名青史。超群出眾并非孤高絕世,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境界,而屈原的“伏清白以死直”則是另一種情懷。在如今,它煥發嶄新的時代價值,也有更多元的闡釋。凡此種種,皆是為成就以展現自我之魂魄。正如《荀子》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超群之路,既在長期的積累,也在不斷突破自我。
先向外合群入眾,再向內超群出眾。合群如同向外的探索與融入,出眾如同向內的建立與淬煉。正是基于對實際的深刻認識,才有既不虛浮也不空想的獨樹一幟。然而在有了足夠的經驗積累后,在舊路上墨守成規只能泯然眾人,發展也會停滯不前;只有跳脫固有框架,創新思維方式,敢于并學會“不合群”,方可出眾并引領新的質變。史鐵生言:“生命的意義,并不是向外的尋取,而是向內的建立。”入眾立身之后,高群才顯高格;而若初始便無“群”可言,便也沒有“超群”可論。
世間常見兩種極端:有人以“標新立異”為榮,忽略了內在的充實;也有人甘于庸常,以“合群”為至高準則,最終泯然眾人。孔子言:“過猶不及。”唯有在合群中積累經驗,又在超群中勇于突破,方能成就真正的自由與卓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向外探索,合群入眾;向內提升,超群出眾。合群是立身之本,超群是靈魂的飛躍。唯有二者兼顧,方能在天地之間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