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機構,以群眾基本文化藝術需求為導向,承擔著推進全民藝術知識普及、欣賞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動普及的重要職責,是城鄉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文化館應精準對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加大對特殊群體公共文化保障力度,通過多種途徑豐富面向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和服務,進一步豐富特殊群體精神文化生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
關鍵詞: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特殊群體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是此類公共文化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文化館是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向群眾開放、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場所和廣大群眾終身教育的課堂,是承擔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繁榮我國群眾文化的主導性業務單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力量的各級文化館理應結合自己的職能設置,履職盡責,在滿足老年人、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兒童、殘疾人、流動人口等特殊人群文化需求上承擔起新的責任和使命。
一、文化館針對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實踐案例梳理
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領域,針對特殊群體服務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相對比較充分,也有了對國外相關實踐的梳理。以“博物館”和“特殊群體”為并列關鍵字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搜索結果有688條,其中期刊文章252篇、學位論文317篇;以“圖書館”和“特殊群體”為并列關鍵字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搜索結果有480條,其中期刊文章372篇、學位論文43篇,足見學術領域對博物館和圖書館在特殊群體服務領域的重視。這些研究既有對國外公共圖書館先進經驗的介紹(如對2015—2022年期間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協會表彰的20所公共圖書館青少年特色服務實踐的分析與總結),又有國外博物館兒童教育相關研究的總結;既有針對國內具體實踐案例的解析(如濟南市圖書館的“泉城書房——快遞小哥驛站”項目,深圳南山圖書館特別關注到了自閉癥兒童,創辦了“星星點燈”自閉兒童讀書會),又有學者分析了高校圖書館特殊群體閱讀推廣的意義、問題和改進舉措。
同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文化館也在探索如何開展對兒童、老年人、殘障者、城市流動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并在全國范圍內涌現出了一些優秀案例。江蘇省文化館于2023年創辦“藝起童行”暑期研學營,面向少年兒童推出特色文化系列活動,豐富未成年人暑期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第一期暑期研學營推出18項文化惠民研學活動,近60個課時,吸引了600位小朋友共同參與。活動由專業教師面對面授課指導,所需材料由江蘇省文化館免費提供,該項目被評為首批全國青少年美育示范基地。東莞市文化館打造“愛心文化館”系列品牌活動,與東莞市殘聯、廣東獅子會、東莞市天柱慈善促進會等多家自閉癥相關幫扶機構,共同發起成立“東莞星星聯盟”,打造了一個全市性的自閉癥幫扶平臺,專注為自閉癥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公益文化服務,用心呵護“星星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鄭州文化館攜手河南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針對心智障礙群體打造“點亮繁星、益路同行”品牌項目,開展藝術知識培訓。2018年、2019年、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分別牽頭編寫了三本全國性文化館行業藍皮書,系統梳理了2015-2016年、2017-2018年、2019-2020年三個周期內全國文化館發展的突出主題和狀況。其中《文化館藍皮書:新時代文化館創新發展(2017-2018)》一書統計了這兩年全國及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館(群藝館)服務、活動開展情況,全國文化館(群藝館)共組織文藝活動269856次,其中為老年人組織專場38481次,為未成年人組織專場22218次,為殘障人士組織專場5454場,為農民工組織專場18050次,全國文化館特殊群體服務陸續在開展。[1]
二、文化館在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不足
現代文化館運用陣地式服務、流動服務、互聯網服務、沉浸式體驗等多種手段,面向社會各界廣泛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服務,不斷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水平,吸引群眾走進文化館、愛上文化館,樹立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的良好形象。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也要看到,文化館在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存在不足。
(一)服務對象不夠細化,服務內容缺乏針對性
目前文化館的服務對象以理解能力、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好的成年人為主,缺乏對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需求的深入、細致調查。文化館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調查,更準確地分析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的層次化、個性化和特殊化需求。徐望的《江蘇公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訪談調查報告》訪談了包括殘障人士、低收入者、農村留守兒童及監護人在內的12組人群,共100位訪問對象,分別分析了這l2組對象對公共文化服務的訴求和所反映的問題。[2]盡管樣本數量有限,但是對人群的描摹和分類非常具有借鑒意義。深度探求不同群體的不同公共文化服務需求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精準供給”的前提,文化館只有對服務對象進行細化分類,才能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和產品。在特殊群體中,每一類人群的需求都是獨特的,不能一概而論。
(二)服務宣傳方式單一,宣傳推廣不到位
目前文化館服務內容的宣傳依然比較扁平化,以行業內部宣傳為主,社會公眾的知曉度相對較低,宣傳平臺以單位內部的網站、微信公眾號、App、櫥窗為主,自媒體平臺的運營相對比較缺乏創意,受眾比較有限,宣傳效果較差,很難將有效信息傳達給有文化需求的特殊群體。同時,文化館開展的活動前期宣傳周期較短,多在活動開展前一兩周發布活動信息。與博物館大型展覽提前幾個月的宣傳推廣相比,提前一兩周的預發布信息很容易被錯過。除此之外,文化館活動宣傳櫥窗海報的張貼依然存在著內部張貼、流于形式的現象。
(三)專業人才缺乏
特殊人群具有特殊的行為特征、認知特征和情感特征,相較于對常規人群的服務,面向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更加需要具有特殊專業背景的人才。目前文化館人才招聘主要還是藝術類人才,鮮有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的加入。如果需要面向孤獨癥兒童、身體殘障人群等開展專業的服務,僅僅依靠文化館現有人才是難以開展的。
(四)文化場館便利設施不完善
盡管文化和旅游部在開展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工作時針對文化館對特殊群體服務項目有了數量和分值的規定,對不同級別文化館館舍面積進行了規定,但并沒有強制要求建設滿足特殊群體需要的場館。目前文化館場館的建設主要以滿足一般人群需求為出發點,館內無障礙設施、視力聽力輔助設備、兒童便利設施等配備不足。
三、文化館開展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策略
文化館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進城務工人員等特殊人群開展服務,是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服務人群全覆蓋的題中之義。為此,需要在公共空間環境改善、服務內容設計、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實現均等化的服務。根據現有案例及其他領域的研究經驗,文化館開展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改善公共空間硬件環境
當前各級文化館針對特殊人群設施建設還存在總量不足、投入不足、專業性不強的狀況,現有文化館設施多面向普通群體進行統一建設。文化館要根據不同人群特點對公共空間硬件環境進行改善,確保自身的設施和環境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群體是易于使用的。應關注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保證安全性和合理性的前提下從行動路線、表示符號、無障礙設計、功能滿足角度建設和提升設施,構建友好型的特殊人群文化空間。[3]安裝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電梯、扶手、可視化輔助工具、便于兒童識讀的場所標識、兒童衛生間等,盡量兼顧特殊人群和一般人群的需要,從而打造具有人文關懷的現代文化館,使其具備安全性、便捷性、易識別性、易操作性、易理解性等特點。
(二)設計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不同群體有著差異化的文化需求。為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送達,要關注和回應不同群體的層次性需求。面向殘障群體,打造特殊文化服務產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項目作為殘障人群的特色課程。積極適應老齡化發展趨勢,讓更多老年人享有更優質的晚年文化生活,面向老年人群體開展數字技能和文化藝術培訓,切實解決老年群體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等問題。面對少年兒童,設計融趣味性、知識性、體驗性于一體的內容,打造青少年美育課堂。農民工、快遞員、外賣員等數量眾多的城市流動人群也是文化館服務應當覆蓋的人群,產品和服務設計要突出情感溝通和社交互動類內容。各地各級文化館多承擔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職能,可以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尤其是傳統技藝類、傳統美術類等易于體驗和感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三)整合社會資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特殊人群服務具有更強的專業性,文化館除自身招聘引進特殊教育專業、青少年教育專業、社會心理專業的人才外,還可以采取購買社會服務,與專業院校、研究機構、文化團體合作等方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文化館可與當地特殊教育學校、幼兒師范學校、社會心理機構、殘聯組織等開展合作,引入專業力量,并形成長效合作機制。文化志愿者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逐漸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文化館可以招募熱愛群眾文化事業、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志愿者,培養和發展面向特殊群體的文化志愿服務團隊。
(四)增強主動宣傳意識,拓寬宣傳渠道
文化館要讓有需求的人與好的服務內容進行適配,要改變以內部宣傳為主、外部宣傳為輔的現狀,加強與傳統媒體、新媒體的合作。文化館尤其要充分利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館服務宣傳周”等契機,進行高頻度、多層次、廣覆蓋的宣傳報道。依托官網、新媒體矩陣、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發布互動話題、活動預告、短視頻、圖文、海報等,提升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文化館要主動與本地社區、殘疾人協會、特殊教育機構等與特殊人群聯系密切的機構加強溝通交流,做到送需上門。
四、結 語
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不僅是城鄉、區域之間利益的均衡,還是不同群體之間文化權益的平等。關注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需求,是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應有之義。
(江蘇省文化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參考文獻
[1] 李宏,魏大威.文化館藍皮書:新時代文化館創新發展2017-2018[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280-281.
[2] 徐望.江蘇公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訪談調查報告[J].文化學刊,2018(5):37-41.
[3] 張吟.基于使用者行為需求的博物館兒童空間優化設計研究[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