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田星六作為湖南湘西地區的文學巨擘和南社的核心人物,曾被柳亞子譽為“湖中第一詩人”。根據田星六的生平經歷和人生軌跡,可以將其詩歌中的地理意象及精神內涵分為三個代表性階段:早年時期的豪情壯志、中年時期的憂國憂民、晚年時期的閑適恬淡。這三個階段不僅記錄了田星六個人成長的歷程,也映射了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心態的演變。
關鍵詞:田星六;詩歌;地理意象
田星六作為近代享有盛譽的詩人,是湖南湘西地區的文學巨擘和南社的核心人物,曾被柳亞子譽為“湖中第一詩人”。盡管他的許多作品因歷史原因遭受損毀,但幸運的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珍貴的詩作收錄于《晚秋堂詩詞選》[1]中,為我們研究其文學思想與藝術風格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依據田星六的人生歷程與創作脈絡,可以將其詩歌中的地理意象及精神實質劃分為三個典型階段。
一、早年時期的豪情壯志
田星六早期的詩歌創作主要集中于1897年至1909年間,這一時期的佳作被輯錄于《晚秋堂詩詞集》之《酒余集》中,總計收錄了23首詩作。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有限的數量中,竟有15首詩作包含了鮮明的地理意象。田星六于1872年誕生在湖南省鳳凰縣沱江鎮的一個家庭,成長環境雖困頓,卻未能阻擋他求知若渴的腳步。19歲時,田星六通過了縣學的入學考試,成為博士弟子員,并在童子試上憑借詩句“晚涼卷盡洞庭秋”獲得了當時學臺元和江公標的高度贊賞。在田星六的青少年歲月里,他常常徜徉于家鄉的秀美山水之間。沈從文寫道,鳳凰坐落于黔北、川東、湘西一處偏僻的角隅上,“這一個地方,卻以另一種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2]。
田星六早期的詩篇,不僅記錄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還細膩地勾勒出了鳳凰縣內諸多引人入勝的地理標志。諸如玉清寺的莊嚴古樸、八角樓的歷史滄桑、南華山的雄偉壯麗、明月庵的幽靜清雅、洗心亭的悠然自得,都被他以詩意的語言描繪得栩栩如生。此外,他還經常前往鄰近的懷化地區,足跡遍及潭灣、丹山澗、三峿等自然景觀,這些都成為他筆下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映照著他心中那份對家鄉山水的無限眷戀與熱愛。例如《城南玉清寺懷海琴楊公》:“萬綠凸欲出,一云了無意。中有太古石,蒼棱渾秋氣。流泉澗根來,冷響出嚴肺。樓閣圍大木,涼葉蔭滿地。我時脫山笠,來枕佛腳睡。間亦一筒酒,松下酌獨醉。前身峨山人,詩魂儻余契。老髡要一談,滿襟竹風細。坐久聞苔香,鳥語喧山翠。”作者通過對玉清寺周圍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以及詩人在寺廟中的體驗,表達了對友人楊翰的懷念之情,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寧靜、儉樸生活的向往。
1903年秋季,熊希齡在湖南常德創立了西路優級師范學堂,田星六脫穎而出,與后來同樣著名的宋教仁、林伯渠、覃振、戴君亮等人一起成為這所新式學校的首批學員。到了1904年,正值日俄戰爭爆發之際,熊希齡以此為契機,要求學生們撰寫一篇題為“吾國如何自強”的文章。田星六在這篇文章中展現了卓越的見解。這篇文章得到了熊希齡的高度評價,稱其“華章可讀,胸有良謀,腹有珠璣”[3],并將其作為范文向全校師生展示。鑒于田星六的才華和潛力,熊希齡推薦他前往日本留學,在弘文師范學院繼續深造。
在日本留學期間,田星六不僅深化了自己的學術研究,還結識了許多有著共同理想的人,其中包括黃興和秋瑾這樣的革命先驅。田星六的留學經歷,使他的詩歌中不乏對黑暗現實的反映以及對祖國未來的深刻思考。
二、中年時期的憂國憂民
田星六的中年時期是他一生中最豐富多彩但同時也充滿挑戰和困難的階段。在這段時間里,他廣泛游歷,足跡遍布各地。他在《晚秋堂詩詞集》的自序中寫道:“西上三峽,客成都三年,北黃河入燕趙;區南游于黔,再出游大江南北,往復殆數萬里。”在文學創作方面,田星六這一時期的建樹尤為突出。他創作了大量詩歌,記錄下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這些詩歌大多收錄于《晚秋堂詩詞集》的《劍游集》《破帽集》《一筇集》。
(一)《劍游集》:蜀為天下險
田星六在《劍游集》中詳細記錄了自己客居四川三年的時光。這部作品集創作于1909年5月至1912年,共收錄了126首詩,其中含有明確地理意象的詩歌高達97首。這些詩歌清晰地反映了田星六的行蹤軌跡,從入峽到出峽,涵蓋了巫峽、明妃村、宋玉宅、白帝城、黃鶴樓等長江流域的地理意象,以及昭烈廟、杜工部祠等四川地理意象。詩歌不僅描繪了這些風景名勝,還與現實緊密相連,表達了詩人對時事的深刻思考和憂國憂民的情感。
《劍游集》不僅展現了美麗的自然景觀,還傳達了詩人對個人命運的反思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切關注。詩集中有險景,《巫峽》中“千壑相騰踔,中開一劍水。夾壁橫沖擊,砰訇互排砥”這幾句描繪了巫峽獨特的地貌特征,形象地展現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也有靜景,《云安舟中》中“白鷺一行飛去也,夕陽紅上過江船”則呈現了一幅寧靜而和諧的畫面,白鷺整齊劃一地飛翔離去,夕陽映照著江面,船只悠悠地行駛,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寧靜美好的田園詩畫;有身世之感,《謁杜工部先生祠》“儒賤路亦難,川途客心恐”反映了詩人對自身處境的感慨,作為一個文人,詩人生活艱難,旅途充滿未知與恐懼;也有憂國憂民之情,《蓉城秋感四首》中“愁說犬狼當客道,坐聞哀雁過江樓。山搖木撼西風裂,一寸天低似可憂”“大野戰塵吹鐵馬,小民生命亦沙蟲”“燃萁煮豆嗟何急,破釜沉舟勢已成”描繪了社會動蕩不安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二)《破帽集》:揚旄會討賊之師
《破帽集》是田星六在1913年至1917年間創作的詩歌結集,共收錄了97首詩,其中有40首含有明顯的地理意象。該詩集反映了田星六在護法運動期間參加戰爭的經歷。他在此序言中寫道:“漢鼎重光,大盜橫僭,赤幘黃巾,應時紛起。而吾聚米案頭,磨墨盾筆,賣刀畫平盜之策,揚旄會討賊之師,披艱蕩險,馳馳而逐逐,頭上已流塵壓眉矣!微名誤我,搔首蒼然,曰:《破帽集》。”這個標題或許是詩人對自身曾經的理想主義追求的一種諷刺或自我調侃,也可能反映了他對現實狀況的失望與無奈。
《破帽集》中有大量反映現實的詩歌,詩人通過不同的場景表達了對時代變遷和個人經歷的深刻感悟。《補題玉清寺壁》的“十年人事改,萬劫佛天尊”體現了詩人再次游覽玉清寺的獨特感受,反映了他對時間流逝與社會變遷的深沉感受,也表達了歲月更迭帶來的滄桑感;《銅城感書》中的“風雷一夜掀天地,欲障東流賦北征”則描述了社會變革的巨大沖擊力,比喻社會的劇變,同時反映出詩人對北伐的決心與期望;《慈署日鮮暇晷尊素以課耕圖索題勉次元韻》中的“一計之失流江湖,文慚非文武不武。昨年濫竽為縣令,勞勞日共胥吏伍”,詩人通過在永順任縣令的經歷,表達了自己在官場的失意與不滿,自責自己既不是優秀的文臣,也不是英勇的武將,自嘲不適合擔任縣令一職。
(三)《一筇集》:行吟大江南岸
《一筇集》寫作于1925年到1929年,共收錄了82首詩,其中具有地理意象的詩歌有59首。這部作品集誕生于動蕩的時代背景之下,1925年鳳凰地區遭遇戰亂,整個區域陷入了恐慌與混亂之中。此時,田星六面臨著外部環境的惡劣變化,個人健康也出現了問題,但這并沒有阻止他帶領家人逃離戰火的威脅、躲進野外避難的腳步。待敵人撤離后,他懷著忐忑的心情回到家中,卻發現家園已經被洗劫一空。為了生存下去,他不得不繼續攜家帶口在外漂泊。
《一筇集》深刻地抒發了田星六對家鄉戰亂的感慨之情。《六月十九日晚宿溪口》這首詩以“鄉亂竟如此,一第為遠行”開篇,直接道出了詩人對家鄉戰亂的深切感慨;緊接著,“晚雷送云過,山月界峰生”描述了詩人離開家鄉后所見的自然景象,然而這些美麗的景色并不能撫平詩人內心的憂慮;隨著“城破重憂歲,村荒尚畏兵”的描寫,我們可以看到戰亂給城市和鄉村帶來了極大的破壞,詩人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夜遲坐難寐,溪竹玄秋鳴”則描繪了詩人在異鄉夜深人靜之時,聽著溪邊竹林中傳來的秋聲,心中充滿了難以言說的愁緒。《登岳陽樓》中,“神仙總飄渺,吾意只漁舟”表達了詩人在現實中找不到理想的寄托,他意識到那些神仙般逍遙自在的生活都是虛幻的,相比之下,詩人更向往一種平凡而寧靜的生活,哪怕是一葉漁舟,也能帶給他滿足感。在《長沙除夕》中,“邊寇縱橫吾幸免,歲饑途滯念鄉廬”反映了詩人在戰亂中幸存下來,卻在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里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和溫暖的居所,表達了他在異鄉過年的孤寂和對家人的深深思念。
三、晚年時期的閑適恬淡
《百一集》寫作于田星六辭官歸鄉后,其序言透露了田星六對人生的豁達態度以及對自然美的熱愛。序言中“吾其持此抵淮南一篇,招隱乎?曰《百一集》”表明了田星六對自己創作成果的滿意,并以《百一集》命名他的作品集。這個名字不僅反映了作品的數量,還暗示了詩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體現了詩人遠離塵囂、歸于隱逸的生活態度。《百一集》不僅是田星六這段時間內創作成果的集合,更是他個人生活哲學的一種體現。
《百一集》中的詩歌不僅是一首首優美的文字組合,更是作者內心世界與外界自然景象相互交融的寫照。童慶炳認為,“意象”是由情與景這兩個元素構成,情與景相契合而生意象。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詩的意象就會自然呈現出來。[4]例如:“深樹鳥聲時一聞,葳蕤蘭葉入秋芬。花墩坐久樹雞舞,抱手松陰看白云。”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寧靜而美麗的自然場景。詩人坐在花壇旁,聽著偶爾傳來的鳥鳴,看著蘭葉散發出的秋日芳香。長時間的靜坐讓詩人有機會觀察到樹雞的舞蹈,而在松樹的陰涼下仰望天空中的白云,更增添了幾分悠閑與自在。又如:“綠山十里盡松蘿,白馬扁舟棹晚波。絕好莆田詞句里,安排新制短漁蓑。”詩中展現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連綿的青山覆蓋著松樹和藤蔓,一匹白馬乘著小船在傍晚的湖面上劃行。詩人覺得這樣的景色非常適合寫入詩詞中,并想象自己穿上新做的短漁蓑,在這樣的環境中悠然自得。“青山十萬翠煙重,第一南華是主峰。四合松濤云不斷,時來添打寺門鐘。”此詩描述了連綿起伏的青山被濃密的翠綠色煙霧所籠罩,其中最突出的是南華山主峰。四周的松樹林隨風搖曳發出陣陣濤聲,云霧繚繞不斷,偶爾還能聽到寺廟的鐘聲,增添了神秘與寧靜的氣息。
《百一集》是田星六隱居生活哲學的真實反映。他選擇遠離塵囂、回歸自然,過起了簡樸而又充實的日子。“手掬山泉洗石頭,蕭疏十挺竹篁幽。沉沉下伏巖如豹,合是吾家隱者流。”詩人親手從山泉中取水清洗石頭,周圍是稀疏的竹林,給人幽靜的感覺。巖石仿佛沉睡的豹子一般,這樣的環境正是隱士生活的理想場所。“園蔬初長草初刪,護果編籬得趣閑。百本新栽陶令菊,朝朝兀醉對南山。”詩句描述了田園生活的樂趣,園子里的蔬菜剛剛長出,雜草也被清理干凈,詩人保護果實,編織籬笆,充滿了閑適之情。他還種植了許多菊花,每天對著南華山飲酒賞菊,生活愜意。“海腴山脆已兼嘗,糲食粗羹味卻長。秋取晚菘春早韭,盤餐自媚菜根香。”詩人體驗過山珍海味,但更喜歡簡單樸素的食物。秋天采摘大白菜,春天享用早韭,即使是普通的菜肴作者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美好與滿足。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田星六生平經歷的梳理及其詩歌創作脈絡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作品中地理意象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經歷了三個顯著的階段轉變。在其早年的創作中,田星六的作品充滿了豪情壯志,反映了他年輕時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與遠大抱負。進入中年后,隨著對國家和社會現實的深入觀察與思考,他的詩歌開始更多地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以及對民眾疾苦的關注。至晚年時期,田星六的作品逐漸轉向了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描繪和對個人心境的恬淡表達,體現了他在歷經世事滄桑之后,追求心靈平靜與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精神內涵的變化軌跡,不僅映射了詩人個體的成長歷程,也折射出特定歷史背景下的社會變遷與文化心態的演變。
(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吉首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田星六詩歌的地理意象研究”(項目編號:JDY2024038)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田星六.晚秋堂詩詞選[M].長沙:岳麓書社,1992.
[2] 沈從文.鳳凰往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 丘陵.南社詩人田星六和他的詩詞[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38-44.
[4]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M].北京:中華書局,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