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自制力”?即一個人依靠自我的力量,能自主、自覺地對自身情緒、動機、思想、言語、行為等方面進行約束、克制、把控、支配的能力。它是自省、自控、自律的結晶,也是自由、自信、自強的基石,是我們青春的底色,是個人發(fā)展的航標,是從“本我”向“超我”跨越的橋梁。
追溯歷史,孔子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魏征道“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可見,自制力是涵養(yǎng)個人品德的蓄水池。
思及當下,我們?yōu)槭裁匆残枰灾屏Γ?/p>
因為人不能將自身置于繭房和孤島中,必須與外界建立聯(lián)系,將個體放在環(huán)境中、放在宏大的社會坐標系中。正如意大利繪畫大師阿梅代奧·莫迪里阿尼創(chuàng)作時,會讓許多成年人的肖像只露出一只眼,他說:“用一只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審視自己。”我們也要以自我為原點,以周圍的世界為坐標軸,謹慎地去觀照、審視、評判,進而做到步有所依、行穩(wěn)致遠。
反之,若有人被動、盲目地依賴外在的約束,久之,會失去獨立思考的棱角與鋒芒,安于現(xiàn)狀。還有人因受到外界的干擾與誘惑而自我膨脹、任性放縱,不考慮行為及后果帶來的影響,實踐“消極自由”,給他者、社會帶來負面價值,也讓自己折斷了發(fā)展的尺。
由此可見,無論時代、身份如何變化,我們要追求個人發(fā)展,必須有自制力。
那么,我們要如何保持自制力?
從內在感受來看,唯有正其心,心有所戒,才能塑造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克服自身的動物性。但懈怠、軟弱等總是如浪潮一樣涌來,僅靠一時的清醒、自制,還遠遠不夠。因此,我們還要有與自身認知相匹配的長期行動,實現(xiàn)“修于內而形于外,修于心而篤于行”的雙重追求。
外修于行,行有所止,才能增長學識與才干,實現(xiàn)個人高遠的抱負。古代書生克制懶惰與懈怠,拒絕游樂與休憩,孫敬“頭懸梁”,蘇秦“錐刺股”,一心苦讀,最終學有所成。他們既善于激勵自己去執(zhí)行正確的決定,又善于抑制那些不符合既定目的的愿望、動機,直至實現(xiàn)終極目標。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只約束內心,會停留在空喊口號的階段;只控制行為,又容易淪為偽善。唯有知行并進,內外兼修,相互促進,才能實現(xiàn)個人全面、均衡的進步,鋪就平坦順暢的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