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一部歷史悠久的奇書,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和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相傳,它的作者是上古時期幫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因為在治水途中走遍九州各地,才能在書中將各地的山川、草木、鳥獸、風俗、部族等內容完整收錄。《山海經》里記載了很多神奇的海洋動物,其中,具有人類特點的“人魚”就有好幾種。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看。
叫聲像娃娃哭的人魚
《山海經·北山經》中出現了人魚:“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意思是說,這種人魚的外形像魚,長著四只腳,叫聲像嬰兒哭。如果吃了它的肉,就不會擔心變癡呆。
在距今 5500~6000 年的新
石器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出
土了畫著類似于《山海經》里描述的“人魚”圖案的彩陶瓶,上面的魚伸出四只腳,頭部很像人臉,兩只大眼睛活靈活現。它的原型是現存體形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大鯢。
大鯢在我國
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珠江的中上游,習慣棲息在陰涼的山澗溪流或地下暗河中。成年大鯢的平均身長約為1.1米,體形較大的可以達到1.8米。因為它的外形有點兒像人,俗稱“娃娃魚”。《史記》中寫秦始皇陵“以人魚膏為燭”,這里的“燭”指的是用樹枝、蘆葦涂上油脂做的火把,而不是現在說的蠟燭,用的“人魚膏”就是大鯢肉提煉的油脂。不過,現實里的大鯢沒有聲帶,人們聽到的叫聲其實是它們呼吸時,空氣在口咽腔振動的聲音。
有手腳的陵魚
《山海經·海內北經》寫到了陵魚:“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這種生活在海里的魚雖然和大鯢有點像,但長著和人類相似的手腳,顯得更為靈活。當它出現時,海上就會掀起大風浪。陵魚的原型可能是海洋里生活的海豚、儒艮(gen)等哺乳動物。
當它們在海中活動時,其前肢、尾鰭偶爾會露出海面,被遠遠看到的漁民誤認為人的四肢。
因為古人不常見到海豚、儒艮等動物,陵魚就逐漸演變成了神話中的形象。在漢代的墓葬壁畫、石刻里,經常出現人頭、人手、魚身的陵魚圖案,它們往往是墓主車駕前的使者,或是仙人的坐騎。魚類有寒冷的冬日在冰下休眠、春暖時分重新在水中活躍游動的特性,因此被視為“死而復生”的象征。在古人的想象中,陵魚半人半魚的外形不僅是水陸兩界關聯的體現,也是生前和死后兩個世界互有聯結的證明。
神仙“氏人國
《山海經·海外南經》里提到了氏(di)人國,氏人可謂陵魚的“plus版”:“氏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在這個位于建木之西的國度,國民都長著人的面孔和魚的身子,沒有腳。大家不要小看建木,神話中,它是天帝在天界和人間往返的通道,類似于“太空電梯”。
有學者考證,“氏人國”其實就是《山海經·大荒西經》中出現的“互人國”的另一個寫法。“炎帝之孫名日靈恝,靈恝生互(氏)人,是能上下于天”,證明這里的國民能隨意通天入地,與眾不同的外形更增加了他們的神異感。
真正的“美人魚
真正符合中國古代關于“美人魚”記載的,是《山海經·海內南經》里寫的雕題國,它位于郁水的南面。晉代郭璞注釋稱,“雕題”指的是身體上有魚鱗圖案、居住在海中的“鮫人”:“點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
史籍中最早關于“鮫人”的記載出現在東漢時期:南方味勒國有人騎著大象到海底尋寶,來到了鮫人的宮殿,得到了神奇的鮫珠,而這神奇的珠子是鮫人的眼淚變成的。晉代張華的《博物志》描述,鮫人生活在南海里,擅長紡織精美的布料。有時,他們會來到陸地上的人家借住,將自己織的布賣掉后回到海里,臨走前哭出一盤珍珠送給主人。《述異記》中還記載,鮫人織的“鮫綃”工藝非凡,遇水不濕,陸游在《釵頭鳳》中就以“淚痕紅浥鮫綃透”體現眼淚之多。在這些故事里,鮫人和人類的外形往往差別不大而且在海陸之間來去自如,不需要將魚尾變成人腿。
現代人推測,古人所說的“鮫人”很可能是生活在南海地區各個島嶼上的少數民族,他們擅長潛水采珍珠,也能用本地出產的各種植物纖維織成精美的布料。他們還有紋身的習俗,雕題國之名就取其用顏料在皮膚上刺出花紋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