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創是園所用美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情懷。當下的教育更強調通過“五育融合”的方式培養完整的人。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五育融合要求我們打破學科壁壘,創新教育方式,讓幼兒在知識學習中獲道德啟迪,在體育鍛煉中感受美的熏陶,在勞動實踐中增長智慧等。
那么,如何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利用環創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觸和感受中華民族優秀藝術和文化的魅力呢?
或許,我們可以借用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的“做中學”理念。當在環境或教學中,幼兒們能夠親身參與或是自主操作的時候,傳統文化的種子將會自然而然地播撒在心田。那份通過親身體驗習的知識,遠比簡單的說教或是簡單的觀賞性墻面環創來深刻。基于此,我們決定打造一面幼兒能操作、能體驗,又蘊含豐富美學的地域文化主題墻。
一、多方面、多維度挑選幼兒感興趣的地域文化內容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將其應用于環創中時,我們可以從具體、形象、可操作這三個方面,以及地域性、時代性兩個維度挑選幼兒感興趣的地域文化內容。比如,在一次音樂課中,一個幼兒吟唱了一首湖的傳統民謠—《月亮粑粑》,整間教室瞬間彌漫起地地道道的湖鄉音,幼兒們的興趣一下子被點燃了!
這場“做中學”的教育是偶發性的,但也是幼兒們感興趣的。借此,我們就開啟了一次關于“湖地域特色文化”的環創主題設計。
二、鏈接社媒體,設計立體多元的互動性主題墻
在日新月異的生活中,微信聊天和發朋友圈功能成為人們流互動的重要方式,傳遞著日常中的點滴信息,也深刻影響著幼兒們的生活軌跡和方式。
基于此,我們策劃了一面獨屬于幼兒們的“方言朋友圈”主題墻,并根據他們的形象特點設計了多樣化的頭像,再現了聊天對話框的形式。醒自的橙色火焰邊框,搭配金色鏤空花紋背景,色彩鮮且富有童趣。
此外,為了更形象、生動地還原微信聊天的功能,我們還在主題墻前擺放了錄音機,幼兒們可以錄制對傳統童謠的看法,也可以唱一唱自己喜歡的童謠等。
幼兒在與這面主題墻的互動中,發展了人際往能力,學會了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也提升了語言表達和流能力。將帶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用現代生活方式呈現,能夠引導幼兒們以更真實、自由的狀態進行學習、創作,這也是我們設計的初衷。
三、體驗與操作,創設豐富有趣的游戲化主題墻
為了全方位地呈現湖的地域特色,增加環創的趣味性和層次,我們還將“張家界御筆峰”“湘西鳳凰古城”“長沙博物館”等具有代表性的地標場景融入主題墻中。幼兒與同伴們挑選彩色邊框,運用各色的褶皺紙進行裝飾,并通過麻繩串聯形成錯落有致的布局。
這面主題墻同時被設計成一個“連連看”的小游戲。幼兒們能夠將童謠中所提到的地點與主題墻上的實際位置相連。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記住了童謠內容,更在腦海中構建起地理空間的對應關系。巧妙地將湖地域文化融入環創中,并以游戲化的形式賦予其“生命力”,能夠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湖湘文化的薰陶,這比生硬的知識灌輸更能激發其對家鄉文化的興趣與認同。同時,連線過程中的手眼協調訓練,也更有利于幼幾手部精細動作"霸蠻的發展。
四、融合生活,構建內容與價值統一的方言文化墻
幼兒知識框架的建構,主要來源于生活經驗,而語言則是他們在生活溝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介質。其中,方言是鄉土情懷的載體,承載著地域的文化基因。比如“霸蠻”“耐煩”,反映了湖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妹陀”“伢子”等稱謂中蘊含的音律之美與湖花鼓戲等傳統藝術一脈相承,在讀一讀、說一說的過程中能有效提升幼兒對語調和節奏的感知力。
在具體創設中,我們將這些幼兒熟悉的、帶有湖典型地方特色的方言轉化為文字元素,用大小不一的KT板和飄逸靈動的字體展示在主題墻上。
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文化陳列,而是通過方言這一活態文化載體,將五育要素自然滲透至環創中。這種形式既深化了幼幾對湖湘文化的理解,又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幼兒的文化認同感與道德情操。
五、圖文并茂,打造有聲有色的趣味童謠墻
教會幼兒一首童謠,有很多種方法。我們發現,在音樂活動中,教師通常會使用五線譜來教幼兒記歌詞,或是通過擊打節奏引導幼兒感受樂曲的律動。這樣的方式能夠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快速地學會一首新的兒歌。因此,我們嘗試將五線譜與環創相結合。
我們選擇了兩首比較經典的湖童謠一《馬馬嘟嘟》與《月亮粑粑》,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設計不同形式的創意五線譜。《馬馬嘟嘟》節奏快,更適合中、大班的幼兒,因此我們用“小三角”“波浪線”“小圓點”等抽象的音樂符號進行展示,培養幼兒的符號轉換與空間思維能力,為后續音樂讀寫奠定基礎。而《月亮粑粑》則更適合小班幼兒,我們選擇以手繪故事畫的形式展現,并涂畫鮮的對比色(藍、綠、橙),搭配波浪形邊框、云朵等裝飾,營造出活潑的視覺效果,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幼兒的色彩感知與審美情趣。
是體育的實踐;造紙術、榫卯結構等傳統技藝,啟發幼兒的創新思維,推動智育發展;湖傳統美食制作的分工與合作,培養了幼兒的勞動習慣和團隊精神,助力勞育開展。
在這一區域,我們同樣設置了小型錄音機來播放原生態的民謠唱法,并設計了一本幼兒能看懂的“說書”,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感受童謠的方言韻律和重復句式構成的獨特節奏。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承文化的使命。在環境創設上,我們應秉持著讓幼兒“做中學”的原則,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深刻內涵將空蕩的園所環境變成湖文化的小天地,讓幼兒在歌聲和故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體會地域的特色,讓各類豐富的文化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綻放絢爛之花。
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到“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都是五育理念浸潤幼兒教育的生動內容。花鼓戲、湘繡等民間藝術,是美育的源泉;賽龍舟等傳統活動,鍛煉了幼幾們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