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活動中蘊含鮮明的形象特征和具象特性,能夠有效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然而,當前許多幼兒美術活動過于注重技能訓練和作品形式,忽略了幼兒自主探索與個性化的創造表達?;诖?,本文從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特征出發,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從活動目標設定、材料投放、過程設計與評價四個方面,探索幼兒美術活動的優化策略,以期激發幼幾創造潛能,助力其全面發展。
一、當前幼兒美術活動存在的問題
在當前的幼兒美術教育實踐中,美術活動的設計和實施尚未完全契合創造性思維培養的要求,其主要呈現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教學方式僵化
許多幼兒美術活動的教學過程和結果都呈現單一刻板和僵化的特點,忽視幼幾在表達過程中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在具體教學中,有些教師過分關注幼兒的繪畫技巧,如線條流暢、色彩搭配;評價畫作時以“像不像”為標準,限制其個性化表達。有些教師以示范為主,要求幼兒模仿其演示的“標準”圖形,剝奪其獨立思考和創意表達的機會。還有部分教師忽視發散性問題的設計,多采用封閉性問題限制思考,缺乏與幼兒的深度交流,影響幼兒的創意思維發展。
2.材料和工具種類單一
許多幼幾園還在以畫紙、蠟筆等傳統工具為主,很少投放立體材料、自然材料等,限制了幼兒的創作空間。此外,當幼兒面對種類繁復的材料和工具時,教師也沒有及時引導其探索不同的玩法和功能。
除了以上兩個主要問題之外,許多幼兒美術活動還缺乏整體教學過程的靈活性。比如,活動時間受限,幼幾無法充分創作;外部評價導向強,為幼幾帶來一定創作壓力,抑制其創造性表達的自由度等。
二、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策略
針對當下幼兒美術活動中出現的典型問題,為了更好地在美術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和實踐探索總結了如下四個方面的教學優化策略。
1.明確創造性目標
教師應樹立思維過程導向的理念,在設計美術活動時啟發幼兒探索創作的多種可能性,同時目標設置上要開放,可以鼓勵幼兒表達個人想象,比如以“不一樣的人”為主題自由創作。問題引導要多樣,可以設計發散性問題,比如詢問“表現大海的不同方式”等。此外,活動目標也應與幼兒的年齡發展特征相適應,比如引導3一4歲幼兒組合形狀、感知色彩,引導5一6歲幼兒表現情感等。
2.投放多樣化材料
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通過形狀、顏色等激發幼幾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可以拓展傳統材料的使用方式。比如,結合水彩與蠟筆畫,嘗試利用新興媒介進行噴繪、拓印等創作,引入自然材料感受自然紋理的效果等。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手工藝品,培養其環保意識并激發創意思考。比如,利用廢舊瓶蓋、紙盒制作手工藝品等。
3.設計創造性的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的設計會深刻影響幼兒的整個創作。教師應基于主題和發展目標設計具有開放性、探索性的活動過程,為幼兒提供自由表達的平臺。比如,教師的角色應該逐漸從主導轉為引導,通過提問、分享靈感等方式,引導幼兒多角度思考,而非直接干預。
此外,活動過程還可以融入多感官體驗,豐富幼兒的創作感受。比如,創作“星空”主題作品時,教師可以播放自然界的聲音,并結合科學實驗引導幼兒觀察光的色彩分解,展開想象,大膽繪畫表現。
最后,教師還可以打造合作性的創作過程比如,在以“夢幻家園”為主題的大畫布創作中,鼓勵幼兒融入各自創意,體驗集體創作的樂趣。
4.建立動態評價體系
動態評價體系是提升美術活動質量和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它更關注活動過程和整體成長,而非僅看結果。為了全面評價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教師可以建立多維度評價指標,包括創新性、參與度和表達力,并通過觀察幼幾選用材料、嘗試新表現方式及解決問題的行為,給予即時正向反饋,鼓勵創新嘗試。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注重幼兒的自我評價,了解幼兒的成長軌跡,優化活動設計,以此激發創造潛能,引導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美術創作活動。
美術活動是培養幼兒創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針對當前教學形式僵化、材料選擇局限等問題,教師可以根據日常教學情況靈活設計整個活動,以幼兒為中心,營造自由表達和大膽嘗試的創作氛圍,提升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創造性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