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的父親
病榻上的父親,緊緊握住我的手,
仿佛想抓住這個世界。
他氣息微弱,并不時咳嗽。
他努力吞下食物,
這人世間最普通的東西,
而今是何等的奢侈。
他正在與時間、命運掰手腕,
用一雙曾經是鐵匠的結滿老繭的手。
他要調動身體里所能蟄伏的力量
和閱歷里所有壯烈的記憶,
對抗、抵消目前的困厄、危難與疼痛。
面對憂急的關切與難舍的親情,
他一次次睜開沉重的眼皮,
決不讓病魔徹底鎖住漸已削瘦的身軀。
昨天他還堅強地笑了,
他是打鐵的,也是鐵打的。
我的父親啊,你是我生命中的氧與豐碑,
而今病倒了,
但愿你只是一座受傷的鐵砧,
一個暫時放下的鐵錘,
一把百煉成鋼、淬過火的
所向披靡砍向黑暗的刀鋒??!
致父親
垂垂老矣。如燈,如燭。
父親,你是一部寫了八十八年的舊書。
字里行間,墨色漸古。
垂垂老矣。父親
你是一棵漸已佝僂但仍偉岸的大樹。
沃培深根,而時過葉枯。
垂垂老矣。如歌,如訴。
父親,你是一只歲月中低沉的蘆笛。
飽經滄桑,聲啞征途。
父親啊,我要用溫暖而有力的手臂抱緊你,
正如兒時,我對你大山般的相依。
時光匆匆無情,要讓病痛遠離。
我們永遠在一起。
我的父親
當一把鐵錘停止了對命運的鍛打,
空置的鐵砧就只剩下絕響。
父親,此時你已完成了人間的使命。
下一個旅程,不要帶著過多的悲傷,
翅膀沉重,會影響飛翔。
你所留戀的,你所摯愛的,都在。
今天開始,你的靈魂是一縷
無所牽掛的自由的青煙。
你只需負責快樂,負責追憶美好的事物,
負責沉默硬朗,負責溫文爾雅,
負責在天堂護佑一方。
想你的時候,我就會抬起頭,
相信我,在眾星之間我能一眼辨認你的面容,
準確、直接,不留遲疑,
仿佛兩道光在蒼穹上秒速焊接。
中秋回家
每到中秋,我必是回老家的。
這里有我的童年、耕牛、山坡、草垛、
芭蕉、柿子、四十年前種下的木槿花
和已是年邁的父母,
他們像那輪舊時明月
高懸我人生的天空,
從上一個世紀,灑下縷縷的清輝。
朋友們常在這個時候,以賞月的名義
相約外出看好的風景,
而我總說:父母在,不遠游。
春節如此,中秋亦然
我想把這些年年都有的好時光,
擰成繩,緊緊地系住
這份前世今生修來的親情,
一絲一毫都不許溜走。
韶華易逝,這些道理誰都懂。
可誰又能挽住春華不敗,秋果不墜?
月到中秋,圓滿稍縱既虧,
天道人倫亦是。
要讓歲月溯洄,
卻也找不到那條虛無流淌的河。
這個時候,不需勉強。
今夕明月在天,卻被烏云遮敝。
誰能搭起長梯,直上云霄。
我在屋檐下徘徊,
看見父母在廚房,身影忙碌,
熟悉的菜香再一次洗劫了腸胃。
我說:“兄弟姐妹們,吃飯啰。”
團圓嘉福便在一桌子的邊緣蕩漾開來。
鐵匠父親
1
此刻,父親泊在病床上。
除了點滴注入靜脈,其他波瀾不驚。
終于摘掉了氧氣,可以自主呼吸。
但是糧食還需從鼻孔里飼入。
2
一個人生病,仿佛全家都在吃藥。
大家忙碌了起來。
時間不夠用了,后悔平時沒有多積攢些
用來支付親情。
3
年輕時,父親是家庭的基石。
再怎么走南闖北,行擔的一頭
總挑著一個草鞋下的故鄉,
以及故鄉明月下的眺望。
4
父親懂得一塊鐵是如何成器的。
錘打、淬火,化為繞指柔;
削鋒、磨礪,鋼是刃之骨。
因此,他把我們也投進了生活的熔爐。
5
父親能打制的農具很多,
都與農耕、糧食、鄉親的勞作有關。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
他是東漢的畢嵐,三國的馬均?
6
我們是幾把父親用小錘指揮的大錘,
指哪打哪,卻沒有師徒名份。
也許,父子的天倫高過一切,
甚至高過我們對于命運叛逆的理想。
7
在父親眼里,我絕不是稱職的學徒。
兩個多月了,掄打的手上仍沒有長出老繭,
疼痛的血泡仍在考驗我的毅力、忍耐力,
并加速我對鄉村的逃離。
8
至今,我還覺得虧欠父親許多:
當年,我沒有準確、有力地落錘,
因此我沒有實現他的構想,
終以一個刀筆匠取代了鐵匠的預定人設。
9
父親曾經身板如鐵。
手臂如鐵。
手掌如鐵。
沉默如鐵。
10
我收藏了父親的刀具,如收藏兒時記憶。
那能劃開時空的刀鋒,
讓我一直充滿期待。若干年后,
我相信借此能回到已經遙遠的過往。
11
今天,我用我的雙臂抱起他的身體,
突然發現他已輕如鴻毛。
甚至我擔心他會一不小心就飄走。
我的心瞬間沉重如鉛。
12
輪椅在廊道與病床之間滾動,
輾過親人的焦灼與憂慮。
拜托醫生,拜托萬能的醫術,
拜托并不可見的神明。
13
“人,生而自由,卻到處充滿枷鎖”。
年輕時,我們選擇突圍。
年老了,心被鎖在衰敗的身體里。
寸步難行。
14
天冷了。霜已結滿父親的頭頂。
我呵了幾口熱氣,并不能融化白發的白。
我緊緊捂住他的手,如送一堆炭。
父親,愿你心中還有一團不滅的爐火。
作者簡介:章錦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陳亮研究會會長、《陳亮研究》學刊主編。著有詩集《大和諧》《大地游走》,詩譯本《萬古心胸龍川詞》,長篇歷史小說《江南煙華錄》,編寫連環畫《人龍文虎陳亮》,策劃、編劇院線電影《大明監察御史》及《一筆心債》等微電影多部。主編《石鼓留聲》等文叢多套。近年著力于浙學與陳亮事功思想的研究及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