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雪計劃
正面的蘚在別處白如燕糞。
農村信用社即將禿頂:紅帽子
工人往下倒著,舊瓦片
像丟在小超市門口的廢傳單,
塑料袋死鳥一般砸下來。
搖搖車啟動了。它吞下那些
陶硬幣如吞下反面的菊花,
突然炸開的花粉顆粒。
有一段時間里,工人們躬身
在懸空的魚骨上挑刺,一條脊
像唯一剩下的梳子。
還能看到從前發著灰的頭皮。
溫州多暖啊。在那里,人們被迫
用水泥模擬房上的雪。
船尾去還
遁入動蕩的船體,江水亟待平復,
他在船尾上卻站定了。
那桿小旗子,波動如疾奔中的馬尾。
他沒喝酒,他依然站得穩,他落水的沖動
如船尾連續不斷吐出的白浪,只構成
對兩岸諸山的模擬。這種模擬
一次次更深。半個樹冠沒入
因春云動骨而暴漲的江面,魚群隱秘的
褶皺藏于無數幾乎成鋒的皴擦。
這些都還不夠,連蛛網般黏在臉上的稠雨
也不夠。船頭回旋,船尾也回旋,
只有山道旁的小亭子轉身后仍在原地。
只有江面上的老漁夫若無其事地
洗他在岸上就再站不穩的腳。
釣臺在上,不堪為牌坊下的一同浮動者作返,
僅以吐露的石壁,遙遙壓住艙室,
慰他春天未曾覆蓋的高懸?
候物何早
我來得多么早啊。捂著胳膊,回家奔喪的孝子
也決不能更快一步了。拖著一長串形狀各異的石子, 連聲道:不夠,
還不夠。他們悉數眼神冥頑,吃手,一大把熱炒過的 葵花子
用白布袋裝了,扎口,堪堪攙住同一根桿上燭火般
搖搖欲墜的招牌。舍不得藥水里結成的滿身舊殼,執意
再過一次磅。兜里那些把戲,已經盡數穿了,再沒有 機會耍了,
再沒有機會把它們像一聲雷那樣抖開了。最為輕巧的
那三個坐在地上打撲克的男人,尤其是紅色夾克:他 隨手擲出的
紙牌在行李箱的波紋夾層里穩穩地立住了身子。
我確實看到了一條梅花。廣播又說:“王中華先生,請 快到跟前來……”
爆炸變多了。數數看,
體內那只瓶輕度的不滿。
數數看。悶響和脆響。
大宗倒影的危險系數
在升高,頭頂青煙
解某一刻松散的龍形。
這些兇猛的假托啊。
河上魚鱗紋一次次形成
那些嚴密的磨砂,
屏蔽著曠古以來的視力。
好多次在新橋邊看到
初中數學老師同眾人
齊舞,地上畫好了格子。
她教給我圓的基本知識,
我卻羞于上前向她形容
何物如斯完整。
何物在我們這兒?
有一會兒,我想不到
“翹”字該怎么寫
出來。有那么,一會兒。
訓
落葉有殺人之利。
而常青的木樹抖落它們的原子灰。
悲夫。護憂鏡可以有嗎?
飯后三個小時。征一座小山,
像吞一小粒藥片。
那時它仍需要一種流動的物質送服。
那時電鉆如僅隔一室的毒龍。
鳥雀神經質地掰動頭,像癮君子一樣
警惕。大膽。渴。
在海拔不超過103米的觀景臺上
嘯聚。
崖底
微塵,深諳貼地之苦。
正如偽裝成松樹的信號塔滿載
可以出聲的松果。
正如描述不全的工程。
“不全”如何描述?失修的木板
壓軋一聲。
驚物皆去。此時此地,
負氧離子濃度是1535個每立方厘米。
馭龍術才在體內剛剛分解。
作者簡介:馮鋏,本名李駿飛,2002年生于浙江溫州,詩歌作品見于《詩刊》《當代·詩歌》《北京文學》《星星》《詩歌月刊》等,小說作品見于《湖南文學》《作品》等,曾獲第十三屆“光華詩歌獎”、第九屆“重唱詩歌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