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十四五”規劃;“十五五”規劃;研究熱點;實踐進展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5047
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Digital Culture: A Review of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Prospects for the 15th Five-Year Plan
Abstract Public digital cultural governance(GPDC)isakeydriver for high-qualitypublic digital cultural services and a crucialextensionof China's modernizationof national goveranceandDigital China strategy.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online investigation,this article synthesizes the research hotspots,practice progres,and problems in GPDC during thel4thFive-YearPlanperiod.Despitenotableachievements,theoreticalgapsstillremain,including theincomplete governance framework,theunder-researched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and the unfinished shift from \"management\" to\"governance\".Practically,problems are stillexistentincertain fields,suchastheconstructionof data governance mechanismsand the evaluationof policyimplementation.During thel5th Five-Year Plan period,it is suggested to enhance efectiveness ofGPDC through institutional improvements and innovative mechanisms.This involves streamlining high-levelcoordination mechanisms basedonarobust national institutional framework,exploring innovative systems for digitalresources centeredaround Chineseculture,strengthening mechanisms for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grationof digitalcultureandsmart tourism,ensuring thathigh-qualityresources embeddedwith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ach grassroots levels,and innovating digit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mechanisms in rural areas.
KeyWords governanceof public digital culture; public digitalculture services;l4th Five-Year Plan;l5th Five-Year Plan; research hotspots; practical progress
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是數字中國和國家治理現代化雙重戰略下的時代命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對我國社會今后五年以及十五年的數字化發展工作進行了戰略部署,明確了“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的要求。在新形勢、新壓力、新挑戰下,公共文化服務的“治理\"轉向成為化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低下等頑疾的新思路[2],而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也成為促進中國社會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互協調的重要戰略選擇[3]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系統總結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理論成果和實踐進展,梳理這一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存在的問題,并擘畫下一個五年的戰略安排,對于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獻調研和網絡調研的方法,梳理“十四五”階段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研究熱點、實踐進展、現實問題等,以期為“十五五\"時期中國特色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提供參考。
1“十四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研究熱點
本文以中國知網、萬方、維普三個中文數據庫為檢索源,以“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治理”“數字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數字化\"“公共數字文化”為主題詞,限制文獻發表時間為2021年3月13日至2025年8月19日。通過數據清洗,得到264篇CSSCI來源期刊(含擴展版)文獻作為研究樣本數據。通過對研究樣本數據進行精讀,本文借鑒社會治理體系的\"主體-規則-機制-目標\"四要素[4],沿著\"治理主體-治理內容-治理能力-治理策略-治理效能”的邏輯脈絡,梳理“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熱點。
1.1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主體研究:政府主導與多元共治并存
主體要素是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時期,學界對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主體的概念角色認知更加明確,確定內驅外引協同多元共治的理論體系。政府在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中占據主導地位,為促進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政府鼓勵引導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以及“村”文化組織等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5。但以數據要素為基礎的多方合作、雙向溝通的新型互動治理模式并未形成,導致數字文化資源的創造與生產缺乏多樣性和精準性[6-7]。社會組織從制度性、專業性、服務型、技術性等方面嵌入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過程8,但受到能力不足、認知短缺等因素限制,社會組織整體依然處于“弱參與”狀態[。公眾作為公共數字文化的服務對象也是參與治理的主體之一,但目前文化治理公眾主體缺位嚴重,這一現象在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中尤為嚴重[0]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在“十四五\"期間積極尋求數字化轉型,在資源、服務、技術、管理等方面協同發展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積極推進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是實現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目標的關鍵舉措。針對智慧圖書館概念之惑、名分之實、建設之困、合作之需、理論之貧等問題[12],學界在“十四五\"時期進一步明確了智慧圖書館的特征[13并構建了標準體系框架[14]。
1.2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內容研究:以數據治理驅動文化治理
在國家文化大數據戰略驅動下,數據驅動創新已經成為公共文化機構治理現代化的主要突破口。數據治理能釋放公共文化機構的數據價值[15]、整合文化數據要素[]、實現數據資產化管理[1],使公共文化機構深入到數據化層面把握數字文化資源[18]。數據是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基礎[9],通過領域詞表構建[20]、元數據描述[21]等實現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結構化數據、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等多源異構數據融合,從而提升文化傳播效果[22]。同時,公共文化數據協同治理的內涵、特征、層次、內容、框架、構成要素等基本理論問題也在“十四五\"期間得以深入闡釋[23]。此外,“數字鄉村\"建設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存在內在聯動、深度互動、相互統一,鄉村公共文化治理在“十四五\"時期從傳統的單向管理邏輯逐步向綜合治理邏輯轉換[24]。農村居民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具有其特殊性,基本符合多元化需求逐漸得到滿足、主體地位更加突出、獲得感日益提高的發展邏輯[25]。
1.3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研究:從靜態單向到動態多維
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是政府和社會等治理主體在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和服務中的能力[26]。“十四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動態性更加顯著,基于過程的動態性可以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具體細分為制度建構能力、社會汲取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公平保障能力、問題回應能力、政策執行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創新創意能力以及監督反饋能力等2]。公眾的公共數字文化需求、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價值選擇與目標追求、多元治理主體的發展需要和利益牽引等內部動力,以及新興數字技術的推動、新數字媒體環境的推動等外部動力,構成了驅動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動力系統。
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政策、加強數字技術在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中的應用等提升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已基本成為學界共識[28]。同時,從文化吸引能力、知識創造能力、技術競爭能力、科技影響能力等維度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的跨越式提升與高質量發展[29]。
1.4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策略研究:制度供給與技術賦能并重
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策略是針對數字化時代公共文化資源的管理和運用所制定的策略和措施,在策略的制定上既要回歸公共文化的基本定位,又要尊重數字領域的基本思路,實現\"負責任創新”[30]。“十四五\"時期,制度供給是我國政府開展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重要策略。地方政府關于公共數字文化的制度供給呈現出因地制宜的特點,整體政策結構主要從效力、作用、內容等維度展開[31],具有環境導向、需求導向、供給導向等特征,形成了復合型的政策工具體系[32]。從標準體系[33]、績效評估、協調管理、社會力量參與[34]、經費保障等維度全方面建立健全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制度規范35,業已得到初步探討。
新興技術的發展則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提供了技術方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對文化數據元素進行識別與匯聚,提升文化資源的精準匹配與個性化服務[3;區塊鏈技術能有效解決文化數據確權和版權保護等難題,為搭建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平臺治理提供新路徑[;元宇宙等技術則為智慧圖書館融合數實空間提供了新的實現路徑[38]。而結合國家治理目標進行算法理論創新和方法創新,探索適應公共數字文化需求的算法應用模式,整合算法資源,完善算法規則體系,確保數據安全、促進數據流通、增強數據公平,則能夠進一步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方案的質量和用戶體驗[39]。
1.5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研究:制度保障與評價導向并重
治理效能提升是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目標。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受到數字資源建設與推廣的能力因素、公眾需求感知和傳遞的價值因素、多方力量認同與參與的支持因素等的制約[40]。治理效能提升與治理制度優化相互伴生,構建保障制度、基本制度、監督制度等在內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框架是其治理效能提升的基礎保障[41]。
建立以效能為導向的公共數字文化評價機制是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該機制需綜合經濟、社會價值、共生性等視角[42],涵蓋多元參與、資源整合、服務提升等維度,以規避評價工作在具體項目、機構和活動上的局限性[43]。此外,評價機制應充分考慮可及性用戶評價,這一評價形成于供需互嵌過程,考量資源配置、服務質量、個體與社會、組織與經濟、技術要素等多重要素,從而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44]。
2“十四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實踐進展
2.1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十四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實踐在縱向上形成了以國家政策為導引、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系列政策的一體化治理制度體系,政策制度涉及文化數字化、文化大數據、鄉村公共數字文化等主題;在橫向上形成“保障-監督”的一體化體系,在各項制度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提供保障的同時,建立健全了相應的監督制度體系。
2.1.1“保障-監督”一體化的橫向制度體系
以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統領,我國政府頒布了系列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將推動數字化作為“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同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又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45],提出加強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完善國家文化云平臺建設等具體意見,以期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針對文化領域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構建文化數字化治理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強化文化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的重點任務,對我國“十四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整體部署。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通過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和實效性。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布局規劃》中,再次重申要深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2024年的全國“兩會”,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并且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國家層面關于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各項制度保障了共同治理、行政協調和社會參與,通過項目巡查、績效評估等舉措對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進行監督,構建起了“保障-監督”一體化的制度體系,促進了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的提升。在微觀層工作層面,頒布實施了《文化資源數據分類與代碼》(T/CPRA301-2021)、《文化數據標識技術要求第1部分:標識編碼》(T/CPRA101.1-2022)等文化資源數據的整合與關聯遵循統一的標準。
2.1.2“國家-地方”一體化的縱向制度體系
國家層面制度體系的統一部署為地方層面制定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提供了宏觀指引。“十四五”時期,我國各個地方積極結合當地情況因地制宜地出臺了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有關政策制度,與國家層面制度相呼應,形成了“國家-地方”一體化的縱向制度體系[46]。在省級政府層面,“十四五\"規劃印發以來,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公開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規劃全文,多個省份都在規劃中對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有明確表述[47]。據不完全統計,《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印發兩年來,全國已有29個省份陸續出臺了文化數字化實施方案或者是行動計劃。在市縣級政府層面,各地政府也紛紛出臺了更符合地方實際和文化需求的政策規劃。如成都市出臺的《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廣電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將“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升級\"融人“智慧蓉城\"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全方位、全體系、智能化升級,推動市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與國家云平臺、城市政務服務平臺、城市民生服務平臺的互聯互通[48]。
此外,針對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具體領域,地方政府也結合本地特色出臺了相應規范標準。如為促進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出臺了地方標準《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鄉村基礎信息分類》,對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涉及的內容進行了標準化。浙江省麗水市的《數字文化館建設與服務規范》河南省鶴壁市的《數字鄉村平臺建設指南》等市級政策也對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進行了規范。
2.2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顯著提升
“十四五\"時期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重點任務中啟動項目較多的,主要集中在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以及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創新三個方面。
2.2.1國家級公共數字文化平臺陸續建成
“十四五”時期,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工作進一步落實,各大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建設穩步推進。2021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發布上線公共文化云基層智能服務端,為基層公共文化機構提供一站式快速免費的建站工具。2022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全國8個地區啟動了國家算力樞紐節點的建設,建立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跨行業、跨領域、跨系統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正式構建,我國擁有了一個能夠集成文化生產、服務和治理活動中產生的數據要素的數據平臺[49]。目前,我國已授牌成立了十余個國家文化大數據區域中心和省域中心,區域中心和省域中心分別負責承擔各自區域和省域內國家文化大數據的采集、存儲、加工、分析利用等工作,各個中心在“十四五\"期間陸續建立云平臺[50]。國家文化云平臺在“十四五”期間創新文化消費業態,通過與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合作,打造出“文化淘寶”性質的綜合性平臺。
2024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牽頭研制的首個“公共文化驛站”正式落地運營。公共文化驛站運用5G、大數據、云技術、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以公共文化云平臺為支撐,整合匯聚特色藝術普及數字資源,搭建鑒賞、觀影、培訓、體驗等互動式、沉浸式、大眾化服務場景,突出零門檻、無人值守、全天候、智慧化公共文化服務特點,增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吸引力與傳播力,成為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
2.2.2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平臺快速發展
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的提升與優化,是落實公共文化治理制度、體現治理效能的重要方面。“十四五\"期間,公共文化機構積極發展專門的數字平臺,為公眾提供數字展覽、數字演出、數字文化交流等多種數字文化服務。在國家云帶動下,各地基于國家云六大核心功能,結合區域特色建設了‘ Δ°6+X' ,的地方公共文化云平臺或數字文化館平臺,構建了公共文化云集群體系。截至2024年8月31日,國家云匯聚資源合計達57.2萬條,訪問量16.47億次,注冊個人用戶489.3萬人,平均月活逾50萬,日活逾4.5萬,機構用戶4080家。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基于國家云研發的“基層智能服務端”,已在29個省的381個基層單位部署應用[51]。地方層面積極響應,如甘肅省天水市爭取省級以上資金767.54萬元,建成7個公共文化云平臺,實現PC端、微信端、H5端三端同步服務[52]。
在資源端,公共文化機構針對各機構的特點和優勢,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構建了統一的數字資源平臺,將各機構的數字資源進行集成、整合與共享。如浙江省“浙里文化圈\"整合全省11.44萬個文化設施,提供7大場景服務,2024年點擊量達3457萬次,通過智能算法實現精準內容推送,至2025年8月,該平臺注冊用戶突破千萬[53]
供給鏈、培育復合型人才隊伍以及完善多元主體參 與治理的動態評估機制,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治 理范式,成為提升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的成 熟邏輯路徑[54]。
依托“數字 + ”引擎,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被徹底打通。現代信息技術的數據采集、整合、存儲、計算與智能分析能力被深度嵌入治理流程,“訂單式\"“菜單式\"“預約式\"服務場景精準對接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需求。針對城鄉公共文化發展失衡難題,政府、企業、公共文化機構等協同進一步利用大數據算法開展區域與群體畫像對比,動態監測服務缺口,據此出臺差異化政策,擴大服務覆蓋面,補齊均衡性短板,加速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進程。
此外,基層文化服務機構還積極探索公共數字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數字文化產業創新高地,誕生了北京市東城區、甘肅省敦煌市、青海省海晏縣、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等一批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55],形成了“文旅 + 鄉村振興\"特色鄉村模式。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圍繞“農 + 旅 + 藝 + 學\"思路,打造中國-東盟稻作文化園等多個鄉村旅游重點基地,形成了龍頭帶動、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為基層公共文化治理模式創新提供成熟的實踐經驗范本[56]。
3“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存在的問題
3.1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理論研究不足
2.2.3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立體化創新 3.1.1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理論體系構建不完善
“十四五\"時期,政府、企業、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力量等聯合學界協同探索,構建了提升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的公平性、精準性和協同性三重價值邏輯,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驅動\"的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模式。該模式以“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為核心使命,通過強化頂層設計與跨部門協同、夯實城鄉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保障特殊群體文化權益、構建需求導向的數字內容
現有研究多聚焦資源整合、平臺建設等具體問題,缺乏對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理論體系的整體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研究尚未形成覆蓋治理體系“主體-規則-機制-目標”四要素的完整模型,導致治理實踐缺乏理論指導。雖然現有研究已經提出了多種公共數字文化協同治理的框架,但仍處于探索階段,需深化運行機理研究。同時,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需結合文化治理、數字治理等多領域理論,但當前研究未能有效整合這些理論,跨學科理論融合仍顯不足,尤其在多元驅動模式與激勵機制的邏輯關系等方面存在空白。而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應用受限于國情與體制差異,理論本土化創新不足。此外,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理論體系的討論對縣域層面關注較少,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建設的研究成果幾近缺失。
3.1.2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中公眾參與機制研究尚顯薄弱
盡管目前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已經實現了多元共治的局面,并且公眾參與也有所體現,但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或相關機構的視角,缺乏從服務對象即公眾角度出發的探討,關于公眾參與治理的機制、面臨的障礙以及實現路徑的研究還不夠充分。此外,公眾參與的激勵機制尚未形成體系,現有的參與渠道多為單向信息傳遞,缺乏互動性和反饋機制,導致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同時,數字技術的應用雖然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技術門檻的存在使得部分群體難以有效融入治理過程,數字化鴻溝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參與的不均衡性。因此,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賦能,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公眾參與機制,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重要課題。
3.1.3公共數字文化研究尚未完全形成“治理”轉向
“十四五\"時期,我國公共數字文化研究較多關注服務導向,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邁向“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轉向尚未完全實現。當前研究主要圍繞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與精準度,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數字文化服務平臺,豐富文化資源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治理\"轉向意味著對公共數字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多元主體關系、資源配置效率、文化安全等諸多復雜問題進行系統調控與優化。目前,學界對于如何構建協同高效的治理機制,如何在保障文化服務品質的同時,有效應對數字技術帶來的版權保護、信息繭房等挑戰,還缺乏成熟的理論探討。這表明我國公共數字文化研究正處于關鍵的過渡期,需要進一步深化拓展,以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的更高要求。
3.2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實踐進展不足
3.2.1公共文化數據治理機制建設尚未完善
公共文化數據標準體系尚未統一。資源描述標準呈現“多源異構”特征,不同平臺和系統之間的數據不兼容問題仍然存在,導致跨平臺對接困難。雖然國家層面提出了構建數據標準框架,涵蓋資源建設與技術標準等,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各地在數據采集、存儲、傳輸等環節的標準不一致,造成“信息壁壘”,使得數據整合與共享難以順暢進行,影響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整體效能。
此外,公共文化數據在協同治理方面仍存在協同度低、獲取壁壘高等短板,數據分散在不同部門和機構中,缺乏有效的整合機制,難以形成合力。截至2025年5月,浙江“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已經登記不同部門3萬余個文化元素,按照物質、非物質與人物3個維度進行穿透、抽取文化數據特征,用文化粒子圖、3D星譜等可視化手段描述其中關聯,探索繪制數字化文化基因圖譜,但跨部門數據共享仍受《數據安全管理辦法》限制[5]。協同治理能力的不足,進一步加劇了公共文化數據在流通共享、增值利用等方面的困境,制約了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水平的提升。此外,地方治理在優化服務主體結構、財政金融支持、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治理結構有效性、權威性、均衡性和主動性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58]
3.2.2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政策制定與執行評估滯后
“十四五\"期間,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政策仍存在結構不平衡、應用范圍有限、部門間協作不足等問題。法律法規等環境型政策建設相對滯后,難以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持;政策缺乏規范性和政策合力、政策工具結構不均衡[59],社會采購等需求型政策則存在過度依賴政府力量、多元主體的協同參與機制尚未全面建立等問題[]。同時,公共數字文化治理領域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學且完善的評估體系。長效評估機制的缺失、實施主體的單一性以及結果反饋機制的不通暢,都會導致服務效能難以進行量化衡量,難以準確評估服務成效與不足之處。而評估機制的不完善還會加劇供需錯位現象,使得文化服務的供給與民眾的實際需求脫節,資源浪費與需求滿足不足的現象并存,嚴重制約了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的提升[61]。因此,從政策設計到執行評估亟待進行全方位優化和改進。
3.2.3公共數字文化新技術嵌入機制存在不足
公共數字文化新技術嵌入機制存在不足,集中體現在技術應用的碎片化、適配性不足與可持續性薄弱三個層面。在技術落地過程中,部分區域基層文化機構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與接口規范,導致不同區域的數字文化平臺難以互聯互通。部分縣級圖書館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采用獨立開發的數據庫系統,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存在數據格式沖突,民眾跨區域查詢資源時頻繁遭遇“信息壁壘”。同時,新技術與基層文化需求的匹配度偏低,盲目引入VR、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卻忽視老年群體對簡化操作的需求。此外,技術維護的長效機制尚未健全,數量眾多的基層文化站點因缺乏專業運維人員,智能終端出現故障后長期無法修復,新技術的便民價值難以持續釋放。這種“重硬件輕軟件”的現象并不在少數,這也暴露出技術選擇與場景需求匹配機制的缺失。此外,在理論層面,基于AI大模型的智能問答在不同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場景與服務層次中具有高速化、系統化等優勢[62],但部分公共文化機構在實際應用中對AI大模型依舊保持“謹慎\"態度,這與國家層面大力推廣的“人工智能 + ”行動中所要求AI技術場景嵌人趨勢不相符合。
4“十五五”時期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研究與實踐的重點領域
針對“十四五\"時期基層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存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的問題,“十五五”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理論與實踐發展應繼續以公共數字文化高質量發展和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為目標,持續探索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創新,提煉出適應不同區域、不同文化類型與不同服務需求的治理機制,不斷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效能的內驅力。
4.1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體系
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制度體系應成為“十五五\"期間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核心任務之一。一方面,應從國家層面強調共同推進,統一規劃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的戰略目標與基本框架,確保各地在治理理念、技術標準與數據安全等方面保持一致性,避免因區域差異導致治理碎片化。另一方面,需充分考慮區域間的差異化特征,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資源分布與公眾文化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治理政策與實施路徑[63]。在政策同步化的背景下,注重區域化與差異化的平衡,既要確保國家政策的統一貫徹,又要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性,以激發地方創新活力,推動公共數字文化治理在不同區域協調發展。同時,探索構建公共數字文化數智化治理績效評價體系,并形成保障公共數字文化數智化治理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64]。此外,政府部門應探索從全域治理標準體系、專項治理標準內容、數字治理標準進路和場景治理標準向度等方面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標準體系。
4.2暢通公共數字文化治理統籌機制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涉及的領域廣、牽動的部門多、建設的周期長,特別需要高位統籌、跨部門協調。要持續優化和暢通由中央部門牽頭、多部門參加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地區也要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如湖南省在實施浯溪碑林數字化項目時,由省委宣傳部進行跨部門協調,打通從文物采集到傳播展示再到產業化應用的完整鏈條,這一機制創新經驗值得借鑒[5]。同時,治理主體要注重政策的精細化設計與精準實施,針對不同治理環節、不同治理對象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優化政策擴散路徑,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執行[66]。
4.3構建以中華文化為內核的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體系
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統籌文化資源數字化,常態化開展標準實施情況監督檢查和評估,推動多部門協同監管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建立中華文化數據庫入庫標準,在統一數據采集標準、規范數據采集流程基礎上“打造分級分布式數字文化資源庫群,優化資源結構,提升資源質量\"[7]。同時,依托國家文化專網(非互聯網)實現數據閉環管理,確保數字文化資源安全可控。此外,建立中華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8]。通過完善法律法規,為資源共享提供明確的制度保障,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及共享責任的界定。
4.4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機制
持續完善區域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開發和智慧旅游項目建設,同時對融合項目給予土地使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構建數據共享與協同創新機制,整合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的數字資源以及景區、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業的數據資源,探索建立統一的公共數字文化和智慧旅游數據平臺,推動數字文化館、虛擬博物館向旅游場景延伸,開發“文化 IP+ 旅游線路”的定制化產品。鼓勵文化企業與旅游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開展協同創新,共同研發數字文化體驗產品、智慧旅游服務系統等,推動融合發展的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
4.5強化人工智能技術嵌人公共數字文化治理
數字化平臺、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文化治理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手段,推動著文化治理模式的創新與效率的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治理以《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 + ”行動的意見》[69]為契機,抓住人工智能這個“新機遇\"和\"新賽道”。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公共數字文化領域,破解現存難題,構建更加高效、精準、普惠的治理體系。
借助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政策制定者能夠精準研析不同群體的文化偏好,推動文化政策創新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機器學習算法對文化需求和文化行為動態進行實時監測與預測,為文化政策的及時調整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提升政策的前瞻性與有效性。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智能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狀況以及不同地區、群體的文化服務需求與供給差異,精準識別和提供文化資源,讓優質文化資源更大限度地直達基層。
4.6 創新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
以國家數據局《數字鄉村建設指南 2.0? 為政策指導,依托廣電網絡資源建設的國家文化專網和文化大數據中心,貫通鄉村各級各類宣傳文化及教育機構,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服務鄉村文化資源數據采集、加工及挖掘[。探索數字鄉村建設中的公共文化服務標準體系促進標準要素的集成融合、實現標準生態的協同治理和增強標準網絡的全域供給。同時,借助移動終端、智能機頂盒等設備,構建覆蓋鄉村的數字化文化服務網絡,讓村民能夠便捷地獲取優質文化內容。針對鄉村老年群體和數字技能較弱的人群,開展“數字文化賦能\"培訓項目,消除數字鴻溝帶來的文化服務獲取障礙。此外,建立鄉村文化數據共享機制,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與鄉村文化站、農家書屋的數據互通,整合分散的文化資源,形成“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文化服務供給模式,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整體效能和覆蓋面。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5-06-19].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eqid=a14468700001730f000000026480655e.
[2]王錳,陳雅.國內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治理研究進展[J].圖書館,2018(12):67-73.
[3]鄭承軍,王海文.加快推進數字文化治理現代化[N].光明日報,2023-05-04(8).
[4]姜曉萍,阿海曲洛.社會治理體系的要素構成與治理效能轉化[J].理論探討,2020(3):142-148.
[5]馮獻,李瑾.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理論框架與提升路徑[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11):12-19.
[6]夏紅梅.如何提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合作治理績效?——基于資源不對稱依賴與控制權共享的視角[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1):57-65.
[7」周文杰,楊陽.數據要素管理[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25.
[8]李少惠,邢磊.社會組織嵌人: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路徑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1(10):32-38.
[9]韓慧,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務購買中社會組織“弱參與\"形成機理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3,67(7):67-78.
[10]肖波,寧藍玉.中國文化治理研究三十年:理論、政策與實踐[J].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1(1):42-52.[11]周林興,張笑瑋.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圖檔博(LAM)協同發展研究[J].圖書館建設,2024(1):146-154.
[12]李玉海,金喆,李佳會,等.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面臨的五大問題[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46(2):17-26.
[13]張慧,葉鷹.智能、智識、智見:智慧圖書館之特征解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49(3):67-74.
[14]申曉娟,邱奉捷,楊凡.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的構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49(3):41-54.
[15]陸康,劉慧,任貝貝,等.我國圖書館數據治理框架:價值、維度與路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4):121-125.
[16」賀秉花,楊九龍.“東數西算\"背景下公共文化數據管理基本內涵和實現路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2):77-82,122.
[17]孔少華,師曉娟.從資源驅動轉向要素驅動的公共文化數據資產化管理[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6):57-64.
[18]王毅,王晨.GLAM機構聯盟數據服務調研與啟示[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5):34-45.
[19]化柏林“數據、技術、應用\"三位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智慧化[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1,47(2):40-52.
[20]王曉雪,化柏林.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公共文化領域詞表構建研究[J].圖書館雜志,2022,41(10):25-34,96.
[21]范青,談國新,張文元.基于元數據的數字文化資源描述與應用研究——以數字文化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2(2):48-59.
[22]王濤,鄭建明.多源異構公共數字文化數據治理的構成和機制探析[J].圖書館,2022(4):28-33.
[23]韋景竹,王政.公共文化數據協同治理研究:內涵、范疇與理論框架[J].圖書情報知識,2022,39(6):67-77,157.
[24]朱尉,高兆強.“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推動鄉村振興的認識糾偏與進路探析[J].圖書與情報,2021(1):70-76.
[25]戴艷清,孫英姿.農村居民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參與的演變規律與發展邏輯[J].圖書館論壇,2023,43(10):55-65.
[26]倪菁,鄭建明,孫紅蕾.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的現代化[J].圖書館論壇,2020,40(1):1-5,12.
[27]劉佳靜,馬昊正坤,鄭建明.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評價的若干思考[J].圖書館學研究,2022(1):25-31.
[28]周杰,李俊男.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視域下的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圖書館,2024(1):1-7.
[29」王濤,鄭建明.公共數字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評價體系的探究與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2(6):24-30.
[30]肖鵬.“吃螃蟹\"與“履薄冰”:公共文化數字化的戰略框架、建設邏輯及其負責任創新[J].情報資料工作,2023,44(1):28-32.
[31]經淵,鄭建明.地方治理視域下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政策[J].圖書館建設,2021(4):106-112,122.
[32]李國新.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中的公共文化服務[J].圖書館雜志,2025,44(2):4-9.
[33]石慶功,鄭燃,唐義.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標準體系:內容框架及構建路徑[J].圖書館論壇,2021,41(8):20-25.
[34]鄭燃,石慶功,唐義.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制度研究[J].圖書館論壇,2021,41(8):34-42.
[35]肖希明,石慶功,唐義.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整合的制度供給[J].圖書館論壇,2021,41(8):12-19.
[36]蘇伯民,羅云川,熊遠明.數字技術賦能公共文化服務[N].人民日報,2023-03-31(20).
[37]李秋實,陳一,段若陽.國外公共文化數字化轉型:研究主題、框架與前瞻[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3):117-129.
[38]蔡迎春,嚴丹,周瓊,等.元宇宙時代智慧圖書館的實踐路徑——從圖書館的智慧化走向智慧的圖書館化[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3,49(4):103-113.
[39]廖楚暉.公共數字文化全局性協同治理決策模式研究:基于算法重構建及數值模擬[J].蘭州學刊,2023(8):81-89.
[40]郭清玥,吳丹,甘蒂.漢藏雙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的制約因素與提升策略[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13):25-35.
[41]戴艷清,何曉霞,鄭燃.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效能提升的制度優化[J].圖書館論壇,2021,41(8):26-33.
[42]張寧.多層級復合評估模式探索:構建公共文化資源服務效能測量新范式[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4):46-57.
[43]李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與未來展望[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4,50(5):29-41.
[44]代佳欣,黃靖.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的用戶評價與形成機理[J].圖書情報工作,2025,69(5):81-93.
[45]文化和旅游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5-06-19]https:/www.
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33.htm.
[46]苗美娟.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立法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圖書情報工作,2022,66(3):36-44.
[47]中國數字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獨家!全國超一半省份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列入“十四五\"規劃![EB/OL].[2025-06-19].https://www.cdcgc.com.cn/detail/826.
[48]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成都市\"十四五\"文化廣電旅游發展規劃[EB/OL].[2025-06-19].htps://cdwglj.chengdu.govcn/cdwglj/c13195/2022-08/22/1db3e6c66dab4b68bd0524341b7f10c6/files/a70d4e5fb37946e69ec0cee0be677765.pdf.
[49]賀秉花,楊九龍.“東數西算\"背景下公共文化數據管理基本內涵和實現路徑[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2):77-82,122.
[50]央廣網.國家文化大數據華中區域中心平臺上線[EB/OL].[2025-06-19].htps://news.sohu.com/a/738449680_121124379.
[51]國家數據局.國家公共文化云建設[EB/OL].[2025-06-19].htps://ww.nda.gov.cn/sjjywpd/sjzg/1018/2024101814211935290834_pc.html.
[52]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天水市數字賦能公共文化服務實現新跨越[EB/OL].[2025-06-05].ttps://lt.gansu.gov.cn/wlt/c108542/202506/174160825.shtml.
[53]浙江日報.注冊用戶破千萬,“浙里文化圈\"讓公共文化服務智達惠享[EB/OL].[2025-06-05].htps://aijiahao.baidu.com/s?id=1840154987023511387amp;wfr=spideramp;forpc
[54]新華網.有效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EB/OL].[2025-06-19].htps://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50411/092687f77b9a41aab2ce8e2506d29671/c.html.
[55]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公布國家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單位名單的通知[EB/OL].[2025-06-19].hps:/zwgk.mct.gov.cn/zfxxgkml/cyfz/202312/t20231214_950317.html.
[56]央廣網.從首批融合示范區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的新業態、新場景、新趨勢[EB/OL].[2025-06-19].https:/trav-el.cnr.cn/dsyjdt/20240101/t20240101_526543190.shtml.
[57]浙江在線.激活文化DNA,打造文旅新IP[EB/OL].[2025-06-19].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202504/t2025042230952157.shtml.
[58]彭麗徽,顧般若,洪闖.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均衡性效應研究:融合政策工具與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情報科學,2025,43(3):99-109,184.
[59]陳靜怡,肖彤,馮昌揚.公共數字文化治理政策量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4(1):28-37.
[60]肖鵬.公共文化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基本定義、提出背景與研究議題[J].圖書館建設,2025(2):26-28,37.
[51]戴艷清,胡逸夫.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可及性測度指標體系設計與應用——以國家公共文化云為例[J/OL].圖書館論壇,1-11[2025-06-23].https:/link.cnki.net/urlid/44.1306.G2.20250623.1309.004.
[62]韋景竹,王政,區曉丹.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中的智能問答應用[J].圖書館論壇,2022(8):12-24.
[63]邢磊.公共數字文化資源聯動的模式建構與實踐探索[J].圖書館,2025(5):48-56.
[64]鄭建明,劉佳靜.公共數字文化數智化治理體系建設框架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25(1):1-9.
[65]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積極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EB/OL].[2025-06-19].htps://ww.hunan.gov.cn/hnszf/hnyw/sy/hnyw1/202505/t20250527_33683181.html.
[66]石慶功,王子健,肖希明.我國地方公共圖書館管理政策擴散研究——基于貝瑞政策擴散模型的實證分析[J].圖書館建設,2025(3):105-117.
[67]曾粵亮,呂曉龍.我國公共文化數字化的實踐探索與發展重點[J].圖書情報知識,2024(3):60-71.
[68]新華社.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EB/OL].[2025-06-19].ttps://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lb=true.
[69]國務院.關于深人實施\"人工智能 + ”行動的意見[EB/OL].[2025-06-19].https://www.gov.cn/zhengce/202507/content_7034734.htm.
[70]新華社.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2025-06-19].ttps://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
[71]國家網信辦.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EB/OL].[2025-06-19].htps://ww.cac.gov.cn/2024-05/15/c_1717449042791246.htm.
作者簡介:石慶功,男,特聘副研究員;馮薇,女,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子健,男,博士研究生;周力虹,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