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學們,你們知道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最早的傘長什么樣,刀與劍有什么區別嗎?本期《文明誕生記》,我們將來到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杭州拱宸(chén)橋畔的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這里坐落著四座接地氣的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和中國傘博物館。在這里,我們將跟著三名可愛的小向導——霓(ní)扇、(huà)傘、御劍,了解中國的扇、傘以及刀劍誕生、演變的歷程,認識它們多樣的形態及用途,探尋它們背后的歷史故事以及蘊含的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內涵。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館長 陳剛
大家好,我是霓扇,是中國扇博物館的形象代言人。我們扇家族的歷史是怎樣的呢?聽我來介紹一下吧!
很久以前,古人看到樹葉搖動,感受到了習習涼風,頓時靈感迸發,開始嘗試用樹葉或羽毛扇風來消暑、驅蚊,這就是扇子最初的模樣。雖然扇子的“老祖宗”沒能留存下來,但可以想象古人將幾片大樹葉綁在一起,或將漂亮的羽毛扎成一排,制成簡易扇子后愜意的樣子。
看這把超級大的扇子,它足足有2.3米高,比一個成年男子還要高!
這是戰國時期的羽扇復制品,原件出土于湖北省江陵縣天星觀一號楚墓。它可不是古人用來給自己扇風的,它是一種儀仗扇,也叫障扇,有“障蔽塵日”的意思,經常出現在古代貴族的出行隊伍中。貴族的隨從通常會舉著這樣的大扇子走在隊伍中,彰顯主人的威嚴和無上權力。它們通常十分華麗,有些是工匠用珍貴的鳥羽(如孔雀羽毛)制成的,每根羽毛都要經過精挑細選,還有些是能工巧匠用竹篾編織成的儀仗扇,同樣精美絕倫。
說到用竹篾制作的扇子,那就不得不提到下面這兩件短柄竹扇,它們分別出土于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春秋墓和湖北省江陵縣馬山磚廠一號戰國墓,都已經有2000多歲了。
它們看上去就像我們使用的菜刀,學名叫“便面”,是中國最古老的短柄扇,除了用于扇風納涼,還能用來遮擋面部。有趣的是,戰國墓出土的那把扇面上還有兩個小洞。據專家推測,小洞是古人用來窺視他人的。那時候禮儀煩瑣,有時不能直視他人,古人就可以通過扇面上的小洞來觀察他人。

原件被收藏在湖北省的荊州博物館。


在魏晉時期,文人雅士中流行拿一種特別的扇子,叫麈(zhǔ)尾扇。它的頂端往往裝飾著兩撮獸毛,看起來很有趣。據司馬光的《名苑》記載,“麈”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鹿,是群鹿的頭領,它通過搖動尾巴來指揮鹿群前進的方向。因此,麈尾扇象征著領袖風范。有些名士會以手持麈尾扇為榮,標榜自己是文人中的佼佼者。

到了唐代,圓圓的團扇流行起來了。看這把小巧精致的唐代木團扇,它全長只有13.6厘米,是中國扇博物館中最小的藏品。
它出土于吐魯番市的阿斯塔那古墓,原件被收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它雖然很小,但保存得非常完整。一條長長的黑色木柄與扇面相連,看上去古樸典雅。扇面上繪制了左右對稱的飛鳥、山巒、花草等圖案,充滿了生活情趣。這些圖案在唐代非常流行,展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
你知道嗎?團扇不僅在唐代女子間流行,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呢。直到今天,日本相撲比賽的裁判在裁決比賽時,依舊會手持團扇。有趣的是,在日本,工匠們還曾用鐵來制作團扇,這種扇子叫軍配團扇,是武將用來指揮作戰的,不僅結實牢固,還配有一些裝飾圖案。
在唐代不少古畫與壁畫中,都能看到人們手持團扇的身影。唐代畫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中,就有一名手持長柄團扇的女子,團扇的樣子與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這把木團扇很相似。

和前面介紹的那些誕生在本土的扇子不同,接下來這款折扇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外賓”。雖然關于它的由來說法很多,但目前普遍認可的說法是,折扇是從日本傳到中國的。據《宋史》記載,988 年,日本僧侶嘉因來中國,給宋太宗獻上了許多寶物,其中就有折扇。這是折扇來到中國的最早記錄。
到了明清時期,折扇變得十分流行。當時,杭州一家叫“芳風館”的制扇店非常有名,店里制作的百骨扇由100 根扇骨構成,卻依然很輕巧。他們制作的扇子不僅在中國流行,還遠銷日本,被叫作“唐扇”。
折扇雖然精巧,但是制作起來十分不容易,要經過幾十道工序才能大功告成,其中主要分為三大步。首先,工匠要精心挑選上等的宣紙或絹帛做扇面,這是折扇的“臉面”;其次,扇骨的備料也馬虎不得,要選堅韌的竹子等材料為折扇撐起“脊梁”;最后,再由書畫家在扇面上題詩作畫,一把精美的折扇才算制作完成。



從高大的儀仗扇,到雅致的團扇,再到可以藏在袖子里的折扇,扇子陪伴中國人走過了幾千年,見證了技術的進步、藝術的發展和生活的變遷。如今,傳統制扇工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獲得了全方位的保護與傳承。在蘇州、杭州等地,工匠們還在堅持用古法制作精美的扇子,檀香扇、黑紙扇等各式各樣的扇子你都能在那里見到。今天,扇子家族依然在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