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業是關鍵。《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是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培育農村發展新動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截至2022年3月,我國已有超780萬農民工返鄉創業。根據2023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3年,輸入東部地區的農民工人數比上年減少170萬人,下降 1.1% ;而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農民工人數均有上漲,中部地區比上年增加2111萬人,西部地區比上年增加116萬人,青海省農民工總量已超90萬人,縣域內就業農民工占比達 44.6% 。青海省返鄉農民工以30-50歲的中年男性為主,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占 70% 以上)。返鄉的主要原因包括照顧家庭(如照料老人、子女教育)、收入不穩定及地方政府創業補貼、生態移民、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返鄉農民工中,部分人積累了城市務工經驗和技術,具備一定的創業能力,創業項目多集中于生活服務類(如餐飲、零售)、貨物運輸等傳統領域,這些行業具有規模小、門檻低、技術要求不高的特點,部分返鄉農民工開始涉足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等新興領域,如,發展農家樂、生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等。
從人口結構來看,農民工回流,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回流增加了農村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優化了農村人口結構,改善了農村社會“空心化”問題,為鄉村振興奠定了人口基礎,并促進了農村家庭結構的穩定,減少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從生活方式來看,返鄉農民工帶回了城市的生活理念和信息技術,促進了農村生活方式的多樣化和現代化,從而提升了生活質量,返鄉創業者的回歸也增強了農村社區的凝聚力,促進了鄰里關系的和諧發展,激發了農村社區的活力。在生產方式上,通過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和創新經營模式,促進了農村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促進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升了返鄉創業的績效,尤其是在銷售、宣傳和創新方面,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從城鄉互動的角度,一方面,返鄉農民工將城市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帶回農村,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現代化。另一方面,農村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也吸引了更多城市資源的流入,形成了城鄉互動的良性循環,這種雙向互動不僅縮小了城鄉差距,還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不僅受到自身勞動力素質的制約,土地要素、資本要素也制約著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潛力。其次,創業活動作為一種投資活動本身也有社會風險,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因素。相關學者在尋找現代化中的國家如何盡可能平穩地實現現代化的道路時,充分關注了農村的作用,認為“農村的作用是個變數,它不是穩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源”。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能否保持穩定直接影響著社會秩序,面對龐大的返鄉創業就業的農民工群體,創業就業的成效直接影響到這一人群的生活狀況,而農村人口的生活狀態關系農村生產生活秩序,并將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社會穩定。因此,要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績效,改善生活水平,穩定農村社會秩序,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以教育培訓提升就業技能
(一)建立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培訓體系
政府應整合現有資源,依托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職業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和農民合作社等,建立覆蓋全省的培訓網絡,鼓勵政府購買服務,讓更多優質培訓資源惠及農民工,參與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培訓。培訓內容應結合我省農業產業特色,涵蓋飼草種植、青稞種植、藏藥種植等傳統優勢產業及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滿足不同群體的就業創業需求。此外,培訓方式應多樣化,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和遠程教育相結合,打破教育培訓的時間和空間限制,以滿足不同的學習需求,要推廣“互聯網+\"的培訓方式,增強培訓信息的可及性和普遍性。
(二)加強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職業教育是提升農民工專業技能的重要手段。應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體系,在中等職業教育體系之外,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開辦農民工技能提升班等,以夜校、周末班等方式靈活設置招生條件和學習方式;政府應牽頭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定向定崗的訂單式培訓,實現培訓與就業的有效銜接,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同時,通過成人教育、網絡教育等形式,為返鄉農民工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幫助其更新知識和技能儲備,適應市場變化和產業發展需求,增強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競爭力。
(三)建立培訓評估機制
為確保培訓效果,應建立科學的培訓評估機制。要建立科學的培訓評估指標體系,將受訓人數、師資水平、學員滿意度等作為參考指標,并重點關注培訓成果的轉化與運用。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考察和學員反饋等方式,定期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培訓效果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培訓質量。要建立培訓成果反饋機制,可由參訓成員成立工作小組,定期評估培訓成果轉化效益并反饋農民工在創業就業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以更好的提高培訓質量。
二、以“鄉情\"引導社會參與
讓返鄉者充分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民俗。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平臺,開設專題報道欄目、拍攝視頻紀錄片等形式,借助鄉村自媒體人宣傳家鄉的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跡,激發農民工的參與熱情。
(二)搭建鄉情參與平臺
為返鄉農民工參與家鄉建設提供制度化渠道是社會參與的關鍵。應建立健全鄉情議事會制度,組織農牧民參與家鄉建設、產業發展和公益事業的決策與管理。可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商議鄉村發展規劃、產業項目選擇、公共設施建設等重大問題,加快返鄉農民工與鄉村社會的融入速度。鼓勵農民工成立鄉情志愿服務隊,參與環境整治、扶貧幫困和文化活動等志愿服務,通過實際行動為家鄉建設貢獻力量。
(三)引導鄉情資源回流
鄉情資源的回流是推動家鄉發展的動力源泉。近年來,青海省引才力度不斷加大,要引導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等人才下鄉,鼓勵并激勵技術性、專業性人才多為鄉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務。政府要通過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持,以土地、稅收、資金等方面的扶持降低創業就業的成本風險,吸引在外鄉賢回鄉投資興業。
(一)強化鄉情文化宣傳
鄉情文化是連接個人與家鄉情感的重要紐帶,通過鄉情文化宣傳,可增強農民工參與家鄉建設的熱情。要通過鄉情教育活動和媒體宣傳,增強返鄉農民工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通過舉辦鄉情文化節、鄉情展覽等活動,展示青海省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發展成就。在學校和社區開展鄉情教育活動,通過民俗文化進校園、講座展覽、邀請當地鄉賢講述家鄉發展故事等活動,
三、以產業調整拓寬就業渠道
(一)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是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的根本路徑。青海省農牧產業結構相對單一,附加值較低,為此,應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同時,鼓勵農牧民發展新興產業,在鞏固和提升傳統優勢產業方面,如青稞種植、畜牧養殖,要選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統籌協調配置水資源,做好病蟲害預防和治療,提高產品品質,打造高質量有機農畜產品農村電商、鄉村旅游近年來已成為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要結合當地實際,規劃一批優質精品旅游示范點,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在文旅融合、三產融合發展上探索有效路徑。
(二)完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完善道路、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改善鄉村公路和田間道路,確保農產品及時輸出與農業生產資料的輸入。作為干旱地區,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灌溉效率和抗旱保供能力。同時,通過建設產業園區和基地,如農業科技園、農產品加工園等,形成產業集群,吸引企業和資金入駐,不僅可以提供就業崗位,實現農村勞動力在本地就業,更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實現集群式發展。
四、以完備政策扶持農民工創業就業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
政策引導是推動農民工就業創業的關鍵。要針對農民工創業就業特點和需求,制定專項扶持政策,明確扶持范圍、標準和程序,確保政策的有效實施。一是制定專項政策。可通過創業補貼政策,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給予一次性補貼,降低返鄉農民工創業成本,提高創業積極性。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為返鄉農民工提供貸款貼息支持,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小微企業和合作社等,給予稅收優惠或減免政策。二是明確扶持范圍。重點扶持特色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等一批發展前景良好的產業,根據創業就業的效益和規模,分級分類制定具體的扶持標準。
(二)優化創業環境
優化創業環境是提高農民工創業成功率的重要途徑。應當在簡化創業注冊登記流程,降低創業門檻,提供一站式服務等方面減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負擔。要進一步簡政放權,設立返鄉創業就業服務窗口,提供工商注冊、項目審批、稅收業務等一站式服務。要加強創業指導和服務,建立健全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建立返鄉創業項目庫,為返鄉農民工提供創業就業方向的指導,幫助他們選擇合適的創業方向。要設立專門的政策咨詢平臺,及時傳達助力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利好政策,并及時解答返鄉農民工關于創業就業政策疑慮,暢通政商民三方溝通渠道。
(三)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財政金融支持是農民工創業的重要保障。要通過財政補貼、低息貸款、小額信貸等方式,為農民工創業提供資金支持。針對設備購置、場地租賃等費用予以補貼。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適合的保險產品,為農民工創業者提供風險保障,降低創業風險。
五、對策與建議
海西州人社部門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新定位、新使命,努力構建部門協同、上下聯動、服務精準的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工作體系,全力促進“就在海西\"就業品牌提質升級。
(一)以強化就業優先為導向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州、縣兩級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議事機構成員單位責任落實,推動實現經濟社會政策與就業政策聯動。結合各地工作實際,實施先進制造業、銀發經濟等吸納就業行動,緊跟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
(二)以促進供需匹配為關鍵
聚焦產業“四地\"建設人力資源需求,設立海西州級人力資源市場,采取政策引導、政府搭臺、市場運作方式,整合人力資源產業鏈,培育人力資源服務新業態,提升便民化服務能力,增強政府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
(三)以突出重點群體為要務
常態化開展“1131\"就業服務,積極落實“高校畢業生‘組團式'就業見習\"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多渠道高質量充分就業。堅持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并重,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聚焦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困難群體,加強就業援助,強化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
(四)以夯實基層服務為基礎
持續開展 ?12+N\" 系列就業服務活動,全面做好就業幫扶和就業援助,積極構建“月月有活動、周周有招聘、時時有服務\"就業服務體系。建立標準化縣級“零工驛站\"“人力資源市場”,推行15分鐘就業服務圈。
(五)以解決結構矛盾為目標
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鼓勵企業全面推進新型學徒制培訓,不斷深化工學一體、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緊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開展實用化短期技能培訓和快遞物流、直播帶貨等新就業形態技能培訓,增強勞動者求職擇業能力,實現人崗精準匹配,著力解決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
(六)以推進數據賦能為支撐加快就業工作數字化轉型,對內建立以就業為重點,社會保險、勞動用工、人才人事協同的一體化信息系統,對外加強與教育、公安、民政、發改、市監等部門數據共享,打造“拿數據說話、靠數據分析、用數據決策、依數據執行\"的工作新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4年度校(院)一般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返鄉創就業與社會穩定研究一一以青海省為例》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省委黨校社會與文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