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科學角度來說,這個問題本身就帶著擬人化的色彩。
氣象學家告訴我們,降雨只是水循環中的一個物理過程,地表水蒸發形成水汽,遇冷凝結成云,最終在重力作用下形成降水。
在這個純粹的自然現象中,水分子既沒有X染色體、Y染色體,也不存在任何生物學意義上的性別特征。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氣象衛星在觀測降雨時,只會標注“對流性降水”或“層狀云降水”這樣的專業術語,絕不會出現“男性雨”或“女性雨”這樣的分類。
然而,當我們把視線轉向人類文明的長河,就會發現一個截然不同的認知圖景。
在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中,雨往往被賦予了鮮明的性別特征。
《山海經》中記載著女性雨神“雨師妾”的故事,而楚文化中的雨神“屏翳”卻是男性形象;在瑪雅文明中,人們崇拜長鼻子的雨神恰克,恰克是男性,而日本神話中掌管甘霖的卻是龍女神;希臘人將細雨視為宙斯之淚,宙斯是男性,北歐傳說中則將細雨比作女神芙蕾雅紡紗時灑落的水珠。
文學藝術中的雨更是充滿了性別隱喻。
李白的“飛湍瀑流爭喧豗”描繪出暴雨雄渾的男性氣質,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則刻畫出細雨婉約的女性特質。
在現代影視作品中,導演常常用暴雨來烘托英雄出征的悲壯場面,而用朦朧煙雨來渲染愛情故事的浪漫氛圍。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性別投射,或許比科學定義更深刻地影響著普通人對雨的感知。
嚴謹的科學與浪漫的人文,本就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兩種重要方式。網上也有專家說細柔的雨是女性雨,暴烈的雨是男性雨。
就像此刻我窗外的雨是柔柔小雨,她應該是個女孩子吧!
(靜 穎摘自微信公眾號“MYIP故事盒子”,〔美〕彼得·史比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