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7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7-0122-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0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new-format teaching materials for agriculture-relatedvocationaleducation
QU Cheng1LIU Fen2 ( 1 Hu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Biolo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41O127,China; 2Huaihua Vocational College,Huaihua 418ooo, China)
AbstractTo cultivate highly skilld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connotationand forms of new-format teaching materials,including loose-leaf teaching materials, work manual-styleteaching materials,and integrated media teaching materials.Their cor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rapid updateof knowledge andskils,diverse learning content,and shared teaching resources we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characteristics of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vocational education,thedevelopment strategiesof thesenew-format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explored.New-format teaching materials boastadvantages like strong situational relevance, highdigitalizationlevel,andgoodadaptabilitytotheintegrationof industryandeducation.Theireffectivedevelopment requiresrelyingonthe dual cooperation betweenschoolsand enterprises to form a diversified team,scientifically formulating curiculum standardsandintegrat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lements,optimizing the structureand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tostrengthen thecombinationof theoryand practice,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feedback mechanisms,and introducing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VR/AR to enhance interactivity.The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new-format teaching materials for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can improve thequalityand practicalityof teaching materials,helpcultivate highlyskilledtalents thatmeet the needs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provide support for a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agricultural-related majors; new-format textbook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隨著社會發展與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領域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職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當前,高職院校農業類專業教材多為常規平面靜態紙質教材,內容以描述為主,存在創新性不足、更新不及時等問題,且實操實訓內容不夠,未有效契合行業、企業及職業崗位需求,難以滿足其轉型升級需要。王小華[2研究發現,活頁式教材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適應性學習和技能掌握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陳海霞等3研究指出,新式活頁教材相較于紙質教科書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生可通過多樣化的方式掌握知識。王玉靜等4研究認為,教材開發的核心要素在于目標設計、內容選擇與結構組織,活頁教材的設計開發過程要符合系統化的理念,并結合行動邏輯完成內容組織。
基于此,本文以活頁教材為核心,總結了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內涵和主要特征,結合暫存在的問題,提出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開發策略,為提高教材質量和實用性,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高技能農業人才提供參考。
1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的內涵及形態
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可分為內在形態和外在形態。內在形態指教材內容的表現形式;外在形態則指教材的存在方式,如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等。趙清梅5研究表明,新形態教材概念的研究歷經3個階段,即電子教材、一體化教材和全媒體數字教材。其中,第一階段的電子教材是以PDF形式將紙質教材保存至互聯網;第二階段的一體化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核心,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搭建課程資源,構建三位一體結構,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體驗;第三階段的全媒體數字教材具有靈活性、適應性與多樣性等特點,其開發核心包括內容、閱讀軟件及電子閱讀終端。
1.1涉農職教活頁式教材
涉農職教活頁式教材采用活頁的方式進行裝訂,便于師生對內容進行組合、增減與替換,兼具活頁和教材的雙重屬性。其\"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裝訂方式的靈活性,包括分模塊、功能活頁、筆記活頁等形式;二是內容調整的及時性,可快速納入涉農職教新技術、新知識、新規范等。教師可結合涉農職教教學實際進行二次開發,學生能將其實訓筆記、學習感悟、作業等補充至教材,有利于構建個性化學習體系。該類教材適應職業教育的學習模式與教學規律,并配套教學資源,是當前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開發中備受關注的類型
1.2涉農職教工作手冊式教材
涉農職教工作手冊式教材源于企業工作手冊,其編寫模式被引入職業教育教材編創。該教材具有實用性強、便于查閱、教學性突出等特點,采用圖文表結合的呈現形式,契合產教融合背景下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其包含工作任務單、教學化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務評價單,可幫助學生明確任務要求、實施方法與評價標準,注重提升學生學習與工作體驗,重點培養學生的適應、操作及應急能力等[8-10]。
1.3涉農職教融媒體教材
涉農職教融媒體教材是紙質與新興數字媒體融合的產物,其整合各類媒體優勢,以最優的形式呈現知識并服務教學。該教材彌補了紙質教材更新滯后的不足,及時納入新技術與新工藝。相較于活頁式與工作手冊式教材,其教學資源更豐富,涵蓋視頻、圖片等,并依托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教學平臺,實現資源整合與環境優化,具備虛擬教學情景和操作平臺,其適用范圍廣,是新形態教材開發的主要途徑。
2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的主要特征
2.1知識技能更新迅速
職業教育以培養具備技術攻堅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為核心,教材在其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新形態職業教材內容聚焦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及案例等職業情境,以工作任務過程為主線整合知識、方法和技術,旨在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其中,活頁式與融媒體教材可通過數字平臺及時更新行業動態,能有效彌補傳統教材內容陳舊、更新滯后的不足。
2.2 學習內容多樣性
新形態教材中的二維碼與鏈接可整合豐富的電子教育資源,突破傳統教材的局限性,拓展學習內容,優化課堂體驗,進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與學習效率2。依托AR與VR技術構建的虛擬仿真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沉浸式體驗,有效激發其學習興趣并提升實踐能力。此外,新形態教材的數字化特點有助于實現人際交互和人機交互。
2.3教學資源共享性
當前職業教育改革中,高職院校受地區發展水平、調研深度及課程體系差異的影響,同一課程的總課時有所不同。新形態教材編寫者可將課程資源上傳于互聯網平臺,提供多樣化教學方案,教師則能按需下載課件、教案、練習題、測試題等共享資源和方案。
3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開發策略
3.1 實現校企雙元合作
在職業教育涉農專業教材開發實踐中,部分涉農高職院校為縮短開發周期,臨時組建教材開發團隊,但其存在成員內生動力不足、學術水平不均,運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涉農專業教材質量的提升。因此,需緊密結合農業行業實際,邀請農業行業及企業專家參與編寫新形態教材,這不僅能為教材注入前沿性、實踐性強的行業知識,還能針對學生未來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問題,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通過校企雙元協同開發,為農業企業人員直接提供技術支持和實踐指導,從而增強教材的專業性和實踐性。
職業教育涉農專業新形態教材的開發需契合新時代要求,既要遵循涉農專業職業教育的基本規律,體現農業生產等真實場景,融入農業發展最新技術和標準;又要具備時代性、實踐性、科學性及教育性等多重屬性。為此,在組建開發團隊時,需注重多元化,除校內專業教師外,還應廣泛吸納經驗豐富的農業行業、企業專家,組建知識結構互補、實踐經驗豐富的編寫團隊,發揮各方優勢,從多維度優化教材內容,確保教材質量。
3.2制定科學合理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規定某一學科課程性質、目標、內容及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對課程實施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新形態教材開發需以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為依據,系統參照國家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結合農業企業實際需求及本校人才培養方案,確定課程體系與教材內容,并制定相應課程標準[12]。
涉農職教新形態教材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關鍵載體,其編寫和開發須堅守立德樹人的根本原則,積極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將工匠精神、專業精神等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材。通過引入實際案例、介紹模范人物事跡等方式,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教育的融合。例如,在闡述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時,可結合科研人員攻堅克難、勇于創新的事跡,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領悟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與社會責任感的農業專業人才。
3.3 優化教材結構與內容
當前職業教育涉農專業教材種類繁多,但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教材存在同質化問題7]。為此,新形態教材需打破常規教材的固定框架,優化結構與內容。一方面,保障內容的前沿性與實用性,緊跟農業發展前沿,及時吸納最新技術、研究成果及行業動態。例如,針對智慧農業發展趨勢,教材應補充農業傳感器應用、智能農業控制系統等內容。另一方面,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通過案例分析與實踐環節設計,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提升實踐能力。例如,活頁式教材可根據教學需求靈活調整內容順序與知識點增減,工作手冊式教材側重實踐流程與規范指導,兩者均能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有效對接,構建一體化教學體系。
3.4推動數字化資源建設
農業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編寫與開發需具備互聯網思維,以及推動優質教材數字化、網絡化推廣的能力。互聯網是新形態教材建設的基礎,農業教材出版機構應加大數字化教育資源開發力度。推動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有效融合,為涉農高職院校使用新形態教材提供基礎數據庫支撐。例如,可開發配套在線課程平臺,整合教學視頻、動畫演示、虛擬實驗等數字化資源,滿足學生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需求,助力學生高效學習。為保障新形態教材編寫開發質量,需在使用過程中構建有效反饋機制。通過線上問卷、線下走訪等方式收集師生使用意見,結合大數據技術對反饋信息進行精準分析,挖掘教材內容、結構、數字化資源等方面與改進方向,實現教材的持續優化。
3.5 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信息化教學手段已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新形態教材開發中,應充分應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信息化技術,為學生構建直觀生動的學習環境。例如,借助VR技術創建虛擬農場場景,可使學生沉浸式體驗播種、施肥至收獲的完整農業生產過程,極大加深對生產流程的理解。通過AR技術,學生在觀察農作物或農業設備時,能同步獲取生長信息、病蟲害特征及設備內部結構與工作原理等內容,實現抽象知識的具象化。同時,依托在線學習平臺與互動軟件強化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在線平臺可實現教師授課、作業布置批改及學生學習、提問討論等功能。互動軟件可設計趣味性學習游戲與小組協作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體驗,使學習從單向知識傳遞轉變為動態互動過程。
4結論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與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職業教育涉農專業教材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持續創新開發涉農專業新形態教材,有助于培養高技能農業人才,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因此,涉農專業新形態教材開發若要取得成效,需在組建多元化開發團隊、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上持續創新,同時堅守立德樹人的原則,制定科學課程標準,構建有效反饋機制,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以提升教學互動性,教材質量與實用性,進而培養更多適應現代農業發展及市場需求的高技能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朱秋寒,吳海華.產教融合背景下活頁式教材的內涵、特征及其內容設計[J].機械職業教育,2024(10):28-32,47.
[2]王小華.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計算機英語活頁式教材開發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4(19):105-108.
[3]陳海霞,周立林.數字化背景下職業教育數字教材的應用形態、場景及功能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24(9):116-121.
[4]王玉靜,劉麗,閆智勇.職業教育活頁式教材開發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2):69-75.
[5]趙清梅.“互聯網 + ”背景下職業教育教材新形態一體化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20):76-79.
[6]張桐,楊孝堂,杜若.遠程教育全媒體數字教材發展與創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7(3):138-142.
[7]杜宇芳.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思考與探索[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9):140-142.
[8]羅海林.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研發策略探析[J].科技與出版,2021(6):78-82.
[9]李和志,卜璞,葉智淼,等.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內涵、特征及適應性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4(4):65-68.
[10]黃朝廣.論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新形態立體化教材的要求[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3):1-4.
[11]師慧麗,錢旭華,劉玉.職業教育新形態教材的主要特征、實踐審視與開發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5):6-10.
[12]覃容飛,季仲科.中職涉農專業新型活頁式教材開發的實踐探索:以《果樹優質高產栽培(南方本)》為例[J].廣西教育,2021(18):61-62.
(責任編輯: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