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蛾類;燈誘;資源調查;多樣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Q9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7-0095-05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4
Survey on the diversity of moths under the lamp in Langx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UN Yuanze1 ZHANG Yuting1 LIU Shuhan1 LIU Yuting1 GUO Peng1 LUO Zhiwen1 AI Zhiqiang2 ( 1 College of Biology and Agriculture,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Oo7, China; 2Yichun Branch,Heilongjiang Forestry Academy of Sciences,Yichun 153ooo, China)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moths in the Heilongjiang Langxia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 survey wasconducted using light-trapping methods from April to October 2O24 across diferent habitats (coniferous forest,broadleaf forest,mixedconiferous-broadleafforest,andshrubland).Moths werecollectedand identified,and Simpson's dominance index,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Pielou’s evennessindex,and Jaccard simlarityindex werecalculatedtoanalyze thediversityandsimilarityofmothcommunitiesinthese habitats.Theresultsshowed thata total of2870 mothindividuals werecolectedfromthefour habitats,belonging to74 species,71 generaand15families, withNoctuidae being thedominant family.Theshrublandhabitathadthehighest Simpsonand Shannon-Wiener indices,with valuesof0.8698and 3.O022,respectively.The broadeafforest exhibited the highest Pielou’seveess index,reachingO.8949.The highest similarity index (O.6923)wasobservedbetweentheconiferous forest and the mixed coniferous-broadleafforest.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thestructureof mothcommunities iscloselyrelatedto vegetation typeand ecologicalconditions.Surveysof moth diversitycan helpdevelop targeted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dynamics of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moths;light traps;resource surveys;diversity analysis
蛾類屬昆蟲綱(Insecta)鱗翅目(Lepidoptera)。在森林生態系統中,蛾類與植物群落關系密切,其幼蟲多以食葉、蛀干等方式危害重要林木,嚴重危害林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蛾類對外界環境變化的敏感性較高,可作為指示生物進行調查以評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因此,明確其種類和變化規律,及時應用到森林的環境保護中,能夠減少蛾類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孫嵬等3對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燈下蛾類群落進行調查,鑒定出蛾類昆蟲18科227種,優勢科為夜蛾科,種數占比 49.34% ,7-8月蛾類昆蟲群落豐富度和相似度最高,7月群落多樣性最高。高博等4利用高空測報燈對園林地空中蛾類進行誘集,共誘集到蛾類22科216屬334種36083頭,蛾類群落個體總數、等級多樣性指數及均勻度均隨時間推移呈先增加后減小趨勢;各月的相似度系數差異較大。
目前,有關黑龍江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蛾類昆蟲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該地區燈下蛾類進行較為系統的調查,并對其進行分類鑒定和多樣性分析,為該地區林業害蟲的調查及環境質量檢測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基本情況
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黑龍江省小興安嶺中南段 (46°49′36.149′′N,129°1′15.827′′E) ,屬溫帶大陸性濕潤季風氣候區,植被屬于典型的紅松闊葉混交林區[5]。
1.2調查方法
于2024年4—10月采用燈誘法對研究區蛾類進行采樣調查,根據自然環境、植被類型等特征將保護區劃分為針葉林、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灌叢4種生境,分別在4種生境中布置10個太陽能誘蟲燈,誘集到的蛾類帶回實驗室進行種類鑒定,并記錄各種類數量和采集時間地點。
1.3鑒定方法
將采集到的標本依據《蛾類圖冊》、《中國蛾類圖鑒》、《中國昆蟲圖鑒》8進行種類鑒定,對極難辨別的蛾類昆蟲,邀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袁峰(助理研究員)幫忙鑒定,以確保鑒定的準確性。
1.4數據分析
應用Excel軟件對調查的蛾類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采用Simpson優勢度集中性指數 (D) 、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 (H) 和Pielou均勻度指數 (J) 分析不同生境蛾類昆蟲群落的多樣性;利用Jaccard指數(I) 分析不同生境之間蛾類昆蟲群落相似性[9-10],計算如式(1)~(4)。



I=c/(a+b-c)
式中, s 為物種數; Pi 為第 i 種個體數占樣地內所有物種的比例; a,b 分別為兩個不同樣地的群落物種數:
為兩個樣地共有的物種數。
2結果與分析
2.1蛾類昆蟲群落結構組成
在調查中共捕獲蛾類標本2870只,隸屬15科71屬74種。由表1可知,夜蛾科的屬、種數明顯多于其他科,占絕對優勢,為20屬( 28.17% )21種L 28.38% ),尺蛾科10屬( 14.08% )10種( 13.51% ),螟蛾科11屬( 15.49% )11種( 14.86% ),天蛾科7屬( 9.86% )7種 (9.46% ),燈蛾科6屬( 8.45% 6種1 8.11% ,舟蛾科3屬( 4.23% 4種 (5.41%) ,毒蛾科3屬 4.23% 03種 4.05% ),巢蛾科1屬 (1.41% 2種L 2.70% ,枯葉蛾科、大蟬蛾科、苔蛾科2屬( 2.82% ))2種( 2.70% ,卷蛾科、刺蛾科、菜蛾科、谷蛾科1屬(1.41%) 1種 (1.35% )。
從燈誘的個體數量來看,個體數超過500只的有2科, 200~500 只的有3科, 100~200 只的有1科, 50~100 只的有5科,其余4科少于50只。其中夜蛾科個體數最多,為876只,其次是螟蛾科為694只,再次是尺蛾為339只,卷蛾科最少,僅誘到3只。
從不同生境來看,針闊混交林中觀察到蛾類昆蟲60種1331只、闊葉林觀察到43種640只、灌叢36種687只、針葉林27種212只。針闊混交林最高,灌叢第二,闊葉林次之,針葉林最少。說明不同植被類型的樣地內蛾類組成存在一定的差異。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針葉林常見種為落葉松毛蟲,闊葉林常見種為二點螟,灌叢常見種為灰夜蛾,針闊混交林中優勢種為小菜蛾。盡管不同蛾類寄生的植物不同,但由于朗鄉自然保護區是典型的紅松闊葉混交林區,調查過程中夜蛾科為優勢科。
表1朗鄉保護區不同生境類型中蛾類的種類與數量

續表1朗鄉保護區不同生境類型中蛾類的種類與數量

2.2 多樣性
由表2可知,4種生境內的蛾類Simpson指數大小依次為灌叢 gt; 闊葉林 gt; 針闊混交林 gt; 針葉林;Shannon-Wiener指數大小依次為灌叢 gt; 針葉林 gt; 針闊混交林 gt; 闊葉林;Pielou指數大小依次為闊葉林gt;灌叢gt;針闊混交林 gt; 針葉林。說明灌叢的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較高,闊葉林的Pielou指數最高。
表2朗鄉保護區不同生境蛾類多樣性指數

2.3 群落相似性系數
由表3可知,闊葉林生境與灌叢生境的相似度系數為0.4615,為中等不相似;其余幾個生境相似度系數均在 0.500 0~0.750 0 ,為中等相似,其中針葉林生境與針闊混交林生境相似性指數最高,為0.6923。4種生境中,由于植被類型和人為干擾程度存在差異,可能引起蛾類群落相似性系數的變化,表明不同干擾程度下的生境間蛾類群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差異。
表3朗鄉保護區不同生境蛾類相似性系數

3結論與討論
昆蟲群落的多樣性及穩定性是群落生態學的關鍵問題,其群落的動態變化不僅是衡量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指標,同時也對害蟲種群的發生與調控具有關鍵影響。本研究通過燈誘法對研究區4個生境的蛾類昆蟲種類進行調查,發現蛾類種類數量豐富,其中夜蛾科為優勢科,這與小興安嶺天然次生林蛾類群落結構的調查結果一致[1]。
蛾類作為植食性昆蟲,其與寄主植物是相互適應和協同進化的關系。本研究通過多樣性分析發現,研究區灌叢生境的蛾類群落的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最高,表明灌叢生境蛾類個體結構復雜,有突出的優勢類群。闊葉林蛾類群落的Pielou指數最高,表明闊葉林中蛾類個體分布均勻,沒有較為突出的優勢種。在4種植被類型中,蛾類的多樣性指數與均勻度指數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與生境類型相關,同時也受到群落進化歷史、生態時間尺度、環境異質性以及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12]。針闊混交林生境與闊葉林生境相似性系數最高,可能是生境距離相對較近,植被組成和生態條件相似,導致蛾類類群重合度高。
綜上,本研究利用燈誘法于2024年4—10月對研究區不同生境的蛾類昆蟲種類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捕獲蛾類標本2870只,隸屬15科74種,夜蛾科為優勢科;灌叢生境的蛾類群落的Simpson指數和Shannon-Wiener指數最高,闊葉林蛾類群落的Pielou指數最高。研究區蛾類昆蟲可作為環境變化的指示物種,也是需要及時監測與防治的目標害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蛾類種類多樣性的保護。首先,加大對研究區的生態保護力度,減少人為干擾和破壞;其次,定期對蛾類昆蟲進行調查監測,以掌握其動態變化;最后,加強科研合作和交流,共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未來將繼續深人研究蛾類昆蟲多樣性的影響因素,并采取相應保護和管理措施,以維護生態平衡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參考文獻
[1]金志民,劉鑄,李殿偉.黑龍江省東部林區蛾類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6):3330-3331.
[2]楊遠亮,孫鴻鷗,曾全,等.四川九寨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蛾類多樣性調查[J].四川林業科技,2023,44(6):95-100.
[3]孫嵬,潘藝元,蘇前富,等.吉林省中西部地區燈下蛾類群落結構及多樣性[J].植物保護,2024,50(2):267-277.
[4]高博,劉哲,霍東博,等.中國哈爾濱地區園林地空中蛾類群落結構特征[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21,37(6):1213-1220.
[5]邱勝榮,孟玉萍,孫曉娟,等.黑龍江省朗鄉自然保護區鳥類區系初步分析[J].林業資源管理,2009(2):83-87.
[6]朱弘復.蛾類圖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
[7]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蛾類圖鑒-1[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1.
[8]彩萬志,李虎.中國昆蟲圖鑒[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9]劉棋,成文章,拜如霞,等.云南普洱紫花三叉白及昆蟲群落多樣性研究[J].環境昆蟲學報,2018,40(5):1036-1050.
[10]任雪毓,龐巖,王梅,等.北方蒙古櫟和栓皮櫟林蛾類多樣性比較分析[J].林業科學研究,2022,35(6):143-150.
[11]蘆海濤,顧偉.小興安嶺天然次生林蛾類群落結構及多樣性季節動態[J].林業科技,2024,49(4):53-57.
[12]蔣明星,祝增榮,程家安.浙西北山區單季稻田節肢動物群落的多樣性[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0,26(3):283-286.
(責任編輯:胡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