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G642.0;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17-0129-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3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areer Plan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a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ZHANG Chengzi
(Schoolof Electricaland Electronic Enginering,Anhui Science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Bengbu23303o,China)
AbstractTo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agricultural talents inthenew era,thecurrent statu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forcolege students’carerplanninginundergraduateinstitutionsofagriculturalscienceswasanalyzedand measures for the reform of this curriculum were proposed.Some institutions have shortcoming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of modular curriculum content,thedynamic update of curriculum content,the integrationof carer education,and the cultivation of“dual-qualified”teachers.Based on this,thispaper proposesa seriesof reform measures,including:constructing modularized course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specific assessment dimensions forself-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odules; establishing acourse system to create a professonal education-careerawareness-industrial practicemodel,,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ocareer modules,and implementing the“three teachers in theclasroom”approach;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at combine virtual and real-world elements,suchas virtual simulationsandon-siteagriculturalpractice;andbuildingafaculty team.Practice has shown that students’career goal orientation and employment/entrepreneurship quality have improved,with a 91.67% placementrate and a 41.05% graduatde enrollment rate for the 2O24 graduating class of the Agricultural College,and 43.75% of the 15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related fields.Through these reforms,students' initiativeandgoalorientation havebeenenhanced,and their enthusiasm for serving modernagriculture hasbeen stimulated.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curriculum reform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agricultural talent;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gricultural education;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系統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理論與方法,并結合個人興趣特長與未來就業崗位需求,培養創新意識,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較多教育工作者對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研究,總結出諸多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成果。楊宇等1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學生職業規劃過程與成效,明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提升其職業認知、規劃能力及就業競爭力有積極的影響。姚麗娟等2采用問卷調查法,從專業認知、職業生涯認知、就業認知和職業生涯教育情況4個方面分析了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并提出了提升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與就業質量的對策。劉方媛等研究了不同背景下大學生在職業規劃觀念、目標設定及實施策略等方面的差異,為高校開展針對性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依據。黃霞等4梳理了影響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個人特質、家庭背景、學校教育及社會環境等,并提出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對策建議。相關研究豐富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理論體系,為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建設現狀,提出更新內容、產教融合實踐、數字化賦能及師資能力提升等改革舉措,探索適應新時期需求的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
1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現狀1.1教學內容更新方面
教學內容與現代農業人才知識需求銜接不夠緊密,難以充分體現行業最新技術和實際工作場景。課程考核較依賴理論考試,對學生實際操作、創新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存在不足;實習、實訓內容安排與實際生產結合度有待提高,暫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無法滿足不同學生職業興趣和發展規劃需求。在運用“互聯網 + ”優化職業規劃課程內容時,部分院校雖借助了數字化平臺,但存在系統性和實踐性不夠等問題。在課程內容模塊設置時,如自我認知模塊中雖增設了農科專屬評估維度,但難以精準匹配學生實際情況,評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有待提高2;農業政策雷達內容模塊存在數據庫更新不夠及時,導致對就業熱點和職業機會的分析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助力學生把握職業發展新機遇的支撐不夠。同時,課程內容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地域性特點結合不夠緊密,且缺乏真實農業場景下的職業體驗環節,學生難以深入理解農業職業的實際工作情況。
1.2與專業課程融合方面
專業課程主要目標聚焦于傳授學科知識體系、理論框架、專業技能和研究方法,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主要目標是提升自我認知、探索職業世界、掌握求職技能、進行生涯決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專業課教學往往忽略行業現狀、能力要求等對職業的影響,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缺乏與學生所學專業緊密關聯的案例、資源和指導,課程內容與學生專業學習的關聯性較弱。現有課程教學內容難以滿足大學生職業目標多元需求,如科研、基層農技推廣等。專業核心課程中職業能力拓展類內容的嵌入深度不夠,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校企合作開展的實習實訓數量相對較少且存在質量差異化明顯的問題,難以讓學生全面深入體驗職業角色,實踐教學效果有待提升。此外,雙課堂育人模式和“家一校一企\"協同育人機制在實際運行中的協同不夠,難以有效提升學生職業規劃能力。
1.3 教師素質方面
職業生涯規劃教師通常來自學工系統或就業指導中心,對各專業課程內容、核心能力培養細節了解不夠深入,難以針對不同專業提供精細化指導。當前部分教師雖具備一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知識,但缺乏農業行業的工作經驗,難以提供實際有效的職業發展指導[4。既具備農科專業知識、又熟悉農業行業動態與職業發展規律的“雙師型\"教師資源匱乏。同時,現有教師運用在線工具和資源輔助教學方面能力暫存在不足,課程內容難以與時俱進,無法適應學生個性化職業發展指導需求等問題。部分教師在解決農科專業學生專業認同感薄弱的認知矛盾時,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經驗,難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心理疏導和一線農業從業者的經驗分享。部分教師在結合農業生產實際和新興農業技術開展教學方面存在不足,無法有效引導學生理解復雜農業產業鏈的運作和應對全產業鏈風險,不利于學生決策能力培養。
綜上,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需持續改進和優化,以更好地服務現代農業人才培養和鄉村振興戰略。尤其是在現代化農業發展背景下,需進一步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破解常規教育體系與現代農業發展對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2農科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舉措
2.1 及時更新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設置圍繞自我認知、環境分析、職業選擇與目標設定、行動計劃等模塊開展,緊密銜接現代農業產業鏈與鄉村全面振興需求5。在自我認知環節,整合農業版MBTI、鄉村振興導向霍蘭德量表及農業科研耐心度測評等農科專屬工具,結合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構建職業群匹配模型,輔以基層農技專家工作實錄訪談,引導學生深化知農愛農的價值認同。環境分析模塊依托農業政策雷達數據庫,實時解讀政策對基因編輯技術員、數字農服經理等新興農業職業的影響,繪制并更新覆蓋種質資源研發到農產品跨境電商的從實驗室到田間全景職業地圖,組織學生分組開展種質研發、電商助農等案例分析,借助招聘平臺和行業動態,進行個人技能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分析。職業選擇模塊引入融合技術迭代周期和頭部企業崗位需求的“農業職業氣候圖”,為學生職業目標調整提供參照,組織現代農業企業開放日和細分領域職業日活動,邀請一線從業者分享經驗,引導學生將實習意向與職業目標設定相結合。行動計劃模塊設計\"實驗室 + 田間 + 市場\"三級進階實訓,引導學生通過助農直播、品牌策劃等市場實踐實現成果轉化;配套服務積分卡制度記錄實踐貢獻,使用農業職業成長日志電子平臺追蹤技能提升產業認知,引導學生將職業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季度任務。通過重構課程內容模塊與農科元素系統化植入,實現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從普適性指導向新農科人才定向培養的轉型,助力學生成長為復合型農業人才。
針對農業產業快速迭代特點,構建“政策引領—技術驅動一產教聯動\"的課程內容更新機制,以解決傳統課程與現代農業人才需求脫節的問題,充分反映行業的最新發展和實際工作場景。設立政策速遞與解讀線上專欄,推送解析最新政策對職業機會的直接影響。技術驅動方面,定期舉辦智慧農業技術實戰周,邀請企業工程師攜帶設備進校,開展農業無人機運維、物聯網傳感器布設等現場教學與操作指導,同步提供前沿技術微課資源。產教聯動方面,搭建農科職規需求雷達站平臺,通過課堂實時反饋、實訓記錄分析和快速調研,動態捕捉學生對垂直農業等熱點的關注度,并據此更新教學案例庫和實訓項目庫,確保農科類專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與現代農業發展同頻共振,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愛農村的新時代農業人才。
2.2 構建課程體系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融入專業特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和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立足現代農業人才培養需求,打造專業教育一職業認知一產業實踐的農科特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模式,實現課程有機銜接專業教學與產業實踐。如在作物栽培學課程中融入高產創建方案設計競賽和異常氣候田間管理決策模擬。農業經濟學課程引入縣域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策劃和合作社財務風險應對項目。實施三師進課堂計劃,學科帶頭人解析技術產業化全鏈條及對應崗位;企業技術總監攜帶真實設備演示操作流程并設置故障排除任務;農業領域成功實踐者指導學生完成特色農產品品牌營銷方案的設計與路演。設置高質量、專業對口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實踐學分,實習報告需包含崗位能力要求分析、個人職業規劃與崗位要求的匹配度評估及規劃調整路徑。在第二課堂開設聚焦農科細分領域的實踐工作坊,如現代種業研發崗模擬面試、農產品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實戰、鄉村文旅項目可行性分析等工作坊,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2.3 更新教學方法
立足現代農業人才培養需求,創新實施虛實結合、耕讀一體的教學方法,將常規的職業生涯工具與農業場景深度融合,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質量,為其未來職業生涯打下堅實基礎7。運用虛擬智慧農場數字孿生平臺,學生在模擬環境中應對農產品價格波動、突發性病蟲害等復雜情境,系統記錄決策過程與結果;利用虛擬現實(VR)水稻雜交育種實驗室、增強現實(AR)數字果園管理系統等沉浸式模塊,進行無風險關鍵技能訓練。將部分課時移至校內試驗田、合作園區或科技小院,結合農時開展現場教學,如春季小麥苗情診斷等,要求學生基于實地觀察提交生產建議報告。教學中大量剖析真實農業職業規劃案例,培養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高頻組織模擬場景,如種業公司面試、合作社融資洽談、農產品采購協商等角色扮演活動,提升學生溝通與應變能力,強化職業場景適應性。
2.4 建設師資隊伍
提升教師隊伍的產業實踐經驗和數字化教學能力,打造新型農科職業生涯課程指導教師隊伍[8]。鼓勵和支持專業課教師深人企業實踐、掛職鍛煉,了解行業動態和用人需求。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學期機制,鼓勵職業生涯指導教師深入農業龍頭企業、科技公司或縣域農業農村局等,參與市場調研、技術推廣等項目,并將經驗轉化為教學案例。組建產業導師庫,聘請高級農藝師、品控經理、農場主等一線資深從業者擔任兼職教師或實踐導師,明確教學任務。組織教師參與農業無人機教練認證、農業物聯網平臺管理等智慧農業工具操作培訓。開展數字化教學設計工作坊,提升其運用虛擬仿真、在線協作等工具,設計混合式教學活動的能力。定期舉辦農科職業咨詢案例研討,針對學生研發崗位深造選擇、返鄉創業評估等常見困惑,進行應對策略交流。開發并應用農科職業常見問題指南、新興農業崗位能力圖譜等標準化輔導工具,助力學生規劃職業生涯。
3課程教學改革成效
該課程經過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成效明顯。通過模塊化設計課程內容,學生目標感和行動力提升明顯。借助專屬測評工具和農業主題研討,深化學生對農業使命的認識,學生就業創業質量明顯提高。同時,應用農業政策雷達和職業地圖幫助學生精準把握職業機會,依托實訓體系和電子平臺實現理論到應用的無縫銜接。專業核心課程融入職業能力拓展單元與三師進課堂,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競爭力。虛實結合、耕讀一體的教學改革明顯提升了學習體驗和效果,考核方式真實反映學生綜合素養,雙能型師資隊伍為課程教學質量提供堅實支撐。在2024屆本科畢業生中,農學院畢業生初次畢業去向落實率為91.67% ;農學院畢業生升學比例為 41.05% ,遠遠超出全校平均水平 17.80% 。2024屆本科畢業生中有15人自主創業,其中農林牧漁等涉農領域占比43.75% 。
4總結與展望
針對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存在的模塊化課程內容構建不夠完善、內容動態更新不夠及時、生涯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度不足以及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滯后等問題,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具體包括強化模塊化課程內容設計的農科專屬評估維度,使學生把握農業行業發展趨勢,做到準確自我定位。建立課程內容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教材和案例緊跟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構建專業教育一職業認知一產業實踐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將專業知識學習與職業認知、產業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采用虛實結合、耕讀一體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參與度。強化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產業實踐和數字化教學能力培訓,提升綜合素質和教學水平。通過改革,有效提升了農科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充分激發其服務現代農業的熱情與潛能,為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農業人才貢獻力量。為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質量,農科類院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應緊密結合農業生產特性,與實踐深度融合,為學生創造更多真實場景實踐機會,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建立高效的教學內容更新機制,緊跟農業產業迭代,確保課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強化職業生涯教育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協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通過教學改革,強化學生職業生涯理念和意識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助力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復合型農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宇,姚遠,胡凱,等.大類招生、專業分流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實踐探索:以沈陽農業大學林學院林學類專業大學生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3):338-343.
[2]姚麗娟,校彥贊.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J].河南農業,2020(33):10-13.
[3]劉方媛,周珺妍,趙斯嘉,等.城鄉大學生職業規劃差異性分析:以東北農業大學為例[J]學理論,2019(6):157-158.
[4]黃霞,劉敏.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影響因素調研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湖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3):162-163.
[5]宋春曉,劉剎.課程思政背景下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2(4):193-195.
[6]鞠宏偉.農業院校大學生擇業觀教育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大學,2021.
[7]陳宏濤.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核心競爭力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7(23):82-85.
[8]羅琳潔.職業生涯規劃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關聯性分析[J].就業與保障,2024(7):70-72.
[9]燕永敏.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現狀與改進策略[J].就業與保障,2024(6):136-138.
(責任編輯:張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