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1;S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7-0115-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28
Analysison the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Sixian in thework of saving grain and reducing loss
XIA Zhongchun
(Suzhou Sixia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Suzhou 2343O0, China)
AbstractThe currnt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the link of grain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 in Sixian County,Anhui Province was examined,existing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research area was characterized bya high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with the overall mechanization rate for major crops exceeding 98 % . However,issues such as excessive seeding and high mechanical harvest lossrates were observed.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hievement of grain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 goals in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cluded dificulties insome technology promotion,iregularoperations by machinery operators,outdated performance of some machinery,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ic practices,lack of specializedequipment,limited development of service organizations,and pooradaptabilityof demonstration projects to smal-scale farmers.To promot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save grain and reduce losses,it was suggested thattraining andpromotion on theapplication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be strengthened to enhance farmers’awarenessand operational skils;;advancedand suitable specialized machinery for compound planting be promoted with increased subsidies;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organizations be supported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operational services andreinforce their leading role;and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of integrated demonstration base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ryand agronomic practices be optimized,alongwith promoting theconstructionof mechanized deep loosening and drying centers,so as to enhance demonstration guidance andimprove the level of overall mechanization.This study provides areference for leveraging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o promote grain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 efforts.
Keywords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grain saving and loss reduction;service organizations;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 integration
近年來,節糧減損工作受到高度重視。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測算,我國的糧食每年在收割、運輸、儲備和加工等環節會損失約 6% ,為有效推進節糧減損工作,應在糧食全產業鏈各環節突出重點領域與關鍵節點,強化制度約束。
胡偉研究指出,應進一步增強農業從業者在生產、收獲等關鍵環節的節糧減損意識,推廣節約用種技術,降低機械收獲損失,改善糧食產后烘干條件,強化全鏈條技術支撐。節糧減損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推廣應用糧食抗逆品種、現代農業機械、科學儲糧設施和高效加工設備等,其重點在于糧食收獲和儲備環節,可有效實現減損目標2。多地在節約糧食、增產增收、減少損失等方面進行積極有效探索,形成了較多的優秀經驗做法,如部分地區將節糧減損工作重點放在減少消費環節的損失和浪費上,提倡購買過期仍然可以吃的食品;推廣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機收減損農機化技術、改善農機裝備條件;強化生產源頭管控,推廣機械化精量播種等。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特別是收獲等關鍵環節,要求實現機收作業標準化、精細化,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同時,強化倉儲運輸環節減損,引進新型綠色環保烘干機具,構建糧食產后烘干中心,逐步改善糧食儲藏保質、蟲霉防治等條件[3]。
本文對安徽宿州泗縣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進行調研,分析了研究區農業機械化節糧減損的現狀,指出其存在的有待進一步提高的方面,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為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推廣農機化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提供參考。
1研究區農業機械化在節糧減損中的應用現狀1.1研究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研究區位于皖東北,屬于黃淮海平原南部,耕地面積約13.3萬 hm2 。該地區地勢平緩、土壤肥沃,具備優良的氣候資源,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降水量在 800~930mm ,適宜農作物生長。該地區屬農業機械大縣,農機總動力185萬 kW ,截至2023年底,擁有各類拖拉機6萬余臺、大中型拖拉機1.2萬余臺、聯合收割機0.6萬余臺。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程度在 98% 以上。
1.2在節糧減損中有待進一步提高的方面
農業機械化在節糧中的應用即在農業生產中機械化播種時節約用種。經調研發現,在用種量方面,研究區主要農作物用種量偏大,有較大節約潛力。如冬小麥適播量為 187.5kg/hm2 ,而該地區平均播種量為 337.5kg/hm2 ,以研究區常年播種面積12萬 hm2 計算,小麥種子約有1800萬 kg 的節約潛力。夏播玉米適播量為 26.25kg/hm2 ,實際播種量在33.0kg/hm2 左右,以常年播種面積6.7萬 hm2 計算,玉米種子約有45萬 kg 的節約潛力。大豆適播量為 52.5kg/hm2 ,實際播種量在 90kg/hm2 ,主產區年播種2.7萬 hm2 左右,大豆種子約有101萬 kg 的節約潛力。
農業機械化在減損中的應用是指根據作物生物學特性、田間生長狀態和地形地貌等,選擇最佳適收期,規范操作農機,通過適時調整,減少機收過程中的糧食損失率和破碎率。JB/T5117—2017《全喂入聯合收割機技術條件》規定全喂入小麥聯合收割機總損失率應低于 1.2% ;GB/T21962—2020《玉米收獲機械》規定玉米收獲總損失率應低于 3.5% ;NY/T738—2020《大豆聯合收割機作業質量》規定大豆機收總損失率應低于 5% 。調查發現,研究區小麥機收平均損失率為 1.6% ,高于標準0.4個百分點,損失規模較大。
1.2.1技術推廣及應用 農業機械節糧減損技術推廣及應用存在一定難度。部分種植主體缺乏系統培訓,對新品種、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意愿有待提高,如大豆、玉米板茬直播可能導致其葉片不出土、長勢減弱[4。農業機械應用在機械性能、機手素質等方面有待提高。部分老舊機械性能下降,缺少配件,可能導致播種深淺不一致,影響秧苗的生長發育,進而影響單產;部分機手對農機操作不熟練,未能根據實際生產情況適時調整機械作業速度、撥禾輪位置和轉速、風量風向、篩孔大小、凹板篩和脫粒滾筒間隙等,可能導致播種質量不高。其他因素包括天氣、品種抗逆性、收獲時間等,如遇陰雨天氣,小麥倒伏嚴重,會導致機械收割困難;部分小麥品種抗逆性不強,千粒重低,易被吹出機外;部分地塊收獲較晚,當籽粒含水率 ≤15% 時,小麥穎殼裂開,包裹性降低,機械收割時撥禾輪會造成碰撞掉粒等問題。
1.2.2配套機械 常規種植模式與機械化生產之間存在矛盾,現有農機裝備多針對單一作物設計,其播種、管理和收獲環節效率較低,可能無法實現全程機械化。實際生產中,選擇小麥條播機播種大豆,或選用指夾式玉米播種機播種大豆,均可能造成豆種外皮損傷而不出芽。復合種植模式中,農機裝備有待完善,缺少適應復合種植模式的播種及收獲機械;且現有施藥裝備缺乏有效隔離措施,可能造成藥物交叉侵害,導致作物減產或品質下降。
1.2.3農機專業服務組織 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主要業務會受農時制約,季節性特征明顯,創收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服務組織存在融資較難、建設用地受限、經營管理有待完善等問題,總體發展速度和規模有待擴大。
1.2.4農機示范項目 農機示范項目布局與區域小農經營的復雜地貌和作物多樣性結合不夠緊密。農機農藝融合深度不足,示范基地的技術模式可能無法適配所有農戶的實際生產條件。新型機械的推廣成本較高,部分小農戶的購置意愿較低。烘干中心建設區域分布不均,其覆蓋面和利用率較有限,未能完全實現減損目標。
2研究區農業機械化節糧減損發展對策
對研究區節糧減損各環節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發現其在技術推廣應用,配套機械研發、農機專業服務組織設計和示范項目及烘干中心建設等方面暫存在一定問題。基于此,提出如下農業機械化促進節糧減損的對策建議。
2.1 推廣應用農業機械
加強技能培訓,組織技術人員對糧食安全生產要求、主推品種、栽培農藝、田間管理、作業機具的選配、操作和調試要點等進行培訓,提高種植戶節糧意識,了解和掌握節糧減損技術措施;大力開展對機收減損作用的宣傳,組織開展機收減損技能競賽等活動,促進種植戶關注和支持機收減損活動;開展農機手技能培訓,對其規范作業能力和職業素養進行培訓,使節糧減損工作獲取實效。推廣先進適用的播種和收獲機具,利用農機購置補貼等,增加節省播種量的播種機具、適宜的機械化收獲機械的資金補貼額度,鼓勵農戶購置和更新機械類型,響應農用機械以舊換新活動,積極推進智能化、共享化、高效化綜合環保種植和收獲機械的廣泛應用。
2.2推廣復合種植適用機械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以擴間、增光、縮株、保密為重點,充分發揮邊行效應和大豆固氮養地作用的一種高效種植模式。該技術有利于改善土壤條件、增強土壤肥力、促進穩糧增收。通過合理布局玉米大豆帶寬,優化行距株距,配合良種選用、機械種肥分控施播和化控處理等配套措施,可增強弱勢作物大豆長勢,促進強勢作物玉米邊行優勢發揮,實現“玉米不減產,多收一季豆\"的目標5。在研究區推廣大豆玉米套種或間種,需系統規劃,確保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深度融合。從機械化角度看,需確保整個生產過程方便農機作業,實現種、管、收全程機械化。
在玉米大豆“ 4+6′ (4行玉米6行大豆,玉米行距60cm ,株距 12cm ;大豆行距 40cm ,株距 9cm ,玉米與大豆帶距 60cm 種植模式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專用播種機械,指導農戶對現有播種機械進行改造。針對田間除草問題,指導農戶改造施藥裝備,采用物理隔簾,將玉米、大豆隔開噴施,防止產生藥物交叉侵害。制訂土肥、種子、植保等技術培訓計劃,舉辦新機具現場演示活動,按農藝要求講解機械調試要領。同時,建立包括種植戶、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農機農藝技術人員在內的交流群,方便溝通交流經驗、解答種植戶咨詢和提供作業信息,確保新機具用得上,新品種用得好,田間管理到位。
2.3 扶持農機專業服務組織
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機械設備齊全,能針對服務對象的需求開展作業,還可提供托管式、菜單式、一站式服務。研究區在將農業機械應用于節糧減損工作中,需加強對農機專業服務組織建設的重視,將發展農機專業服務組織作為農機化工作的重要內容,整合資源、落實責任、調動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結合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業務范圍,有計劃地對家庭農場等地塊進行機械化整平作業,提高地塊平整度,以減少機械化播種和收獲中的損失。積極跟進宣傳農機新進展,如采取激勵基金保障、創業競賽活動、服務質量大眾評選等,使農機專業服務組織的服務質量更高、能力更強、范圍更廣,在節糧減損中發揮主導作用,更好地保證研究區糧食生產安全。
2.4 建設農業機械化項目
強化項目引領示范作用。合理布局,建設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基地和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針對不同地域、不同種植模式、不同土壤類型和農機保有量現狀,分別制訂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路線,充分利用高標準農田等農業項目基地,選擇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的地塊實施,以擴大示范影響面,提升示范帶動整體效應。結合機械化深松(深耕)等項目實施,推廣應用新型耕種農業機械,如曲面鏟式深松機的相對作業阻力小,能有效降低油耗、節約作業成本、提高作業效率,同時能加厚土壤耕作層,提高其蓄水保肥能力[7-8]。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發展,開展多種形式的機收減損示范,以項目引領促進機收減損。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增強糧食烘干機械化,以提升糧食品質、減少糧食損失。相關項目基地和糧食烘干中心的建設和示范,提高了種植戶應用農業新機具的積極性,有效提升了機械化節糧減損作業效率。
3結語
研究區重點做好農業機械化節糧減損工作,提倡良種良法種植,推廣使用綠色節能機械精細化收獲。引導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機手與種植戶等共同簽訂機械化生產質量承諾書,以有效控制播種和收割質量,探索將機收減損內容納入農機駕駛員培訓考試、將機收減損量化考核納入農機合作社示范考評等多項措施,以提高機收質量,降低生產損失[10]
綜上,本文對安徽泗縣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以及農業機械在節糧減損工作中的應用情況進行總結,指出其在播種過量、機收損失較大等方面仍存在有待提升之處,同時,在技術推廣、操作規范及農機農藝融合等方面有待提高。基于此,提出應加強培訓、推廣專用機械、扶持農機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農機生產示范基地和糧食烘干中心等對策,為促進節糧減損和全程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胡偉.糧食減損應從播種環節抓起[J].農機質量與監督,2022(2):46.
[2]劉慧.節糧減損促進世界糧食安全[J].農機科技推廣,2021(9):13-14.
[3]肖湘雄,滕俊磊.中國式糧食安全治理:歷程回顧、經驗啟示與進路探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2(4):90-101.
[4]王桂穎.玉米出苗不齊的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J].吉林農業,2016(13):51.
[5]謝靜暉,吳霞.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4,42(22):71-73.
[6]趙鑫,馬惠.新時期下發展農機專業合作組織的思考[J].當代農機,2011(12):61-63.
[7]郭可令,張文英.提高農機深松整地作業效率和作業質量的技術措施[J].山東農機化,2021(5):30-31.
[8]劉家付.梨黑星病發病特點和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5):57-55
[9]張慧.海安市糧食烘干機械化發展思考[J].江蘇農機化,2024(5):31-32.
[10]秦軒善.水稻機收減損技術應用探討[J].農村科學實驗,2023(9):73-75.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