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森林資源;區劃布局;森林經營;撫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S75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17-0042-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2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layout of forest management zoning in Tianping Mountain Scenic Area of Suzhou City
ZHANG Le
(Donghua(Anhui)Ecological Planning Institute Co., Ltd., Hefei 23Oo31, China)
AbstractThe current status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necesity of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Tianping Mountain ScenicArea of Suzhou City were analyzed.On this basis,combined with thenatural topographyand landforms,forest resource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location characteristicsof the study area,the study area was zoned and pla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st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concepts were applied to design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propose planning strateg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coverage rate in the studyarea was relativelyhigh,with large areas of public welfare forests,tree forests andartificial forests. However,there were problems intheexisting forest resources such as single stand structure,unbalancedage groupratio and insufficient landscape efect.Strengthen the tendingand management of existing forest resources,enrich the diversityof regional forest vegetation,andaddress the predicamentof forestmanagement.Theresearch area is divided into seven management zones,including the northern coniferous tre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management zone,thecentral characteristic forestry development composite management zone,and the central stone forest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greening management zone.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management area,it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ending and thinning for the existing pure Massn pine forests,replanting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underthe trees,conducting light transmission feling for dense young forests,implementing growth fellng for midde-aged forests,and adjusting the growth space of trees,in order tooptimize the forest resource structure in the study area,improve forestquality,andachieve sustainable forest development.Thisarticle provides areference for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with similar natural resources.
Keywordsforest resources; forest management zoning;forest management; tending management
森林經營區劃是將森林資源、立地條件、經營目標相同的林分劃分為同一個經營區,再針對各經營區制訂并實施相應的森林經營措施,從而實現林地生產力的最大化利用,以更好地發揮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全面提升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水平,各地積極開展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分區施策的探索,以指導區域范圍的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管理[2。涂云燕等基于縣域森林資源現狀,按照地域分布相對集中連片原則開展典型地區森林資源小區劃分,將研究區域劃分為5個森林經營區,并根據各經營區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提出了經營方向、經營策略。楊文奎4總結了植樹造林整地、樹種選擇、容器育苗造林、密度確定等關鍵技術;同時,從經營模式、人才培養等方面強化森林的經營管理效果。本文分析了蘇州天平山風景區的森林資源現狀和森林經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對研究區進行森林經營區劃布局,為具有相似自然資源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參考。
1研究區森林資源現狀分析
根據2020年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及補充調查結果,該風景區土地總面積 87.76hm2 ,其中林地面積 80.89hm2 ,非林地面積 6.87hm2 ,森林覆蓋率74.70% 。按森林類別分類,省級公益林 76.20hm2 ,一般商品林面積 4.69hm2 。按林分類別分類,風景區內喬木林地 64.96hm2 ,竹林地 0.60hm2 ,灌木林地10.31hm2 ,未成林造林地 0.07hm2 ,無立木林地1.80hm2 ,宜林地 0.18hm2 ,林業輔助生產用地2.96hm2 。按起源分類,風景區內全部為人工林,其中人工純林面積 48.71hm2 ,人工混交林總面積16.25hm2 。按優勢樹種分類,風景區內優勢樹種中馬尾松種植面積最大,為 28.82hm2 。按林齡分類,風景區范圍內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過熟林的面積分別為 9.35,36.36,7.99,5.31 和 5.95hm2 。
2森林經營的問題導向
研究區現有森林資源主要以馬尾松、櫟類等人工純林為主,占比 4.98% ,林分結構較單一;幼齡林面積占比 70.37% ,成熟、過熟林占比 17.33% ,各齡組面積相差較大,亟須對現有森林資源加強撫育管理。當前,風景區內除山南部及山腳平坦區域集中分布彩葉樹種外,其余區域彩葉樹種分布較少,缺乏季相變化和景觀層次,進而導致其無法適應現代經濟建設發展對生態綠化的需要,同時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休閑游覽觀光要求[5]。因此,需進一步豐富區域森林植被多樣性,提升森林植被的季相變化和景觀層次。研究區以山林石景為景觀特色之一,吸引游客駐足游覽,其林分配置不合理,風景區內石林景觀周邊喬木林以及林下灌木、雜草等影響了景觀效果,降低觀賞價值,需采取科學合理的經營手段,全面提升研究區的景觀風貌。
3森林經營區劃布局
在符合生態要求的前提下,以系統分析為基礎進行風景區的區劃工作,對自然地形地貌、森林資源結構、生態區位重要性及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多維度梳理與剖析,結合分析結果科學劃定區域范圍,明確各區域的主要功能類型。基于上述原則,研究區被劃分為7個森林功能區:北部針葉樹水土保持林經營區、中部特色林業發展復合經營區、中部石林特色景觀綠化經營區、中部嚴格保育森林資源經營區、南部紅楓林重點景觀經營區、西部防護兼生態旅游經營區和東部石質山造林綠化經營區。
3.1北部針葉樹水土保持林經營區
3.1.1現狀與分布 該經營區位于研究區北部,土地面積 26.03hm2 ,林地面積 25.62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19.57hm2 ,喬木林覆蓋率 75.18%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裸巖較多、立地條件較差、林相一般,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差,是純林改造和提質增效的重點區域。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主要為針葉防護林,用材林較少;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主要為省級公益林,一般商品林較少;樹種以馬尾松、其他灌木為主。考慮到該區針葉樹種植面積占比較大,且主要為防護林的特點,將其劃為北部針葉樹水土保持林經營區。
3.1.2經營方向 以構建北部生態屏障為中心,加大水土保持林的建設力度,加強森林經營,促進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森林質量和生態系統穩定性。針對馬尾松等優勢樹種設立改造提質經營區。
3.1.3經營策略 通過調整樹種組成和林層結構,培育人工混交異齡林,構建生態景觀優美、防護功能完備的生態防護林網。對裸巖等立地條件不佳的區域,采取喬灌結合、造封并舉、保土節水等措施,以油松、柏、櫟類等樹種為主,逐步將純林改造成針闊混交林,提升林地固土蓄水等生態服務功能[7]。
3.2中部特色林業發展復合經營區
3.2.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中部,土地面積 8.87hm2 ,林地面積 8.87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8.33hm2 ,喬木林覆蓋率 93.91%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林分質量較高。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全部為省級公益林;樹種以馬尾松、櫟類為主。考慮到該區域山下地勢相對平坦,立地條件較好,近水源、交通便利等優勢,將其劃為中部特色林業發展復合經營區。
3.2.2經營方向 以研究區現有資源優勢為依托,以森林復合經營為試點,開發多種林業生態經營活動類型,充分發揮林業生態資源的潛在價值,通過多種形式復合發展,提高多種經營與旅游聯動的綜合效益
3.2.3經營策略 結合林下經濟建設,在林間套種梅花、櫻花、牡丹、芍藥等觀賞植物,可構建出層次錯落、四季有景的特色花園。通過優化撫育管理措施提升林下苗木品質與景觀價值,同時依托優質苗木銷售獲得穩定的經濟效益,實現景觀價值與經濟收益的雙向增長。
3.3中部石林特色景觀綠化經營區
3.3.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中部,土地面積 4.58hm2 ,林地面積 4.58hm2 ,森林覆蓋率 100%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巖石較多、立地條件一般。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全部為省級公益林;樹種以櫟類、馬尾松為主。考慮到該區域以山林石景為景觀特色,將其劃為中部石林特色景觀綠化經營區。
3.3.2經營方向 以山林石景為景觀特色,通過景觀整治和生態環境修復,改善景點的美觀性和可達性,以保持其良好的自然景觀風貌。結合游覽配套設施建設綠色廊道,打造自然與人文交融的游賞空間,增強游覽服務功能,提升游賞價值。
3.3.3經營策略 根據林分生長狀況和景觀現狀,對石林周邊的干擾樹木采取疏伐、衛生伐、割灌除草等經營措施,調整林分結構,改善景觀品質。增加鄉土景觀樹種比例,培育大徑級闊葉混交林,以調整林分結構,進而提高森林質量8。加強旅游設施建設,建設休閑平臺、觀景亭等,豐富旅游體驗。
3.4中部嚴格保育森林資源經營區
3.4.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中部,土地面積 6.31hm2 ,林地面積 6.31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5.96hm2 ,喬木林覆蓋率 94.45%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立地條件相對較好,林分質量高,人為活動較少,邊界規整、郁閉充分、林下伴生樹種豐富,喬木、灌木、草本結構較為完整。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全部為省級公益林;樹種以櫟類、松類為主。考慮到該區域以嚴格保護為主要功能,將其劃為中部嚴格保育森林資源經營區。
3.4.2經營方向 以自然修復、嚴格保護為經營方向,減少生產經營活動的開展,嚴格控制和規范林木采伐行為。該區以保護森林資源為主要原則,除必要的撫育措施外,不再采取其他的營林措施9]。
3.4.3經營策略 以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特有自然景觀為主要自的。采取自然修復為主,適當人工干預為輔的經營措施。對于遭受病蟲害或自然災害的林分,開展適度的衛生清理,不進行采伐利用活動;在經營區周邊設置宣傳標語警示牌,在林區主要道路口設置護林點,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穩步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3.5南部紅楓林重點景觀經營區
3.5.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的南部,土地面積 10.30hm2 ,林地面積 10.30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9.13hm2 ,竹林地 0.60hm2 ,喬木及竹林覆蓋率 94.47% 。該區域海拔較低,地勢平緩,風景優美,楓香、紅楓樹形飽滿優美,觀賞價值較高。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全部為省級公益林;樹種以楓香、馬尾松為主,分布有少量香樟、櫟類,林分及林下衛生條件狀況良好,林下種植雞爪槭、山茶、杜鵑、南天竹等樹種,形成良好的喬木、灌木、草本立體景觀。考慮到該區域以紅楓林為特色景觀,具備打造地區森林景觀休閑區的潛力,將其劃為南部紅楓林重點景觀經營區。
3.5.2經營方向 以紅楓林為特色景觀,打造喬木、灌木、草本結合的立體景觀結構,通過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營造出豐富多樣的四季景觀效果,實現景觀的優化與提升。這一舉措對于提高森林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具有積極意義,能夠形成具備生態保護、景觀觀賞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景觀林,從而推動綠色休閑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和發揮森林資源的旅游服務功能[10]。
3.5.3經營策略 通過合理采伐干擾樹種,突出主導林木(紅楓、楓香),改善經營區林地通風、透光條件,減少樹木間不良的相互競爭,改善樹木營養供給,擴大主導林木的生存空間。采伐結束后及時在原地補植楓香、銀杏、金錢松等樹種,新栽植的彩葉樹種與周圍林地連片生長,使得區域林分結構更加合理、林相更加優美。
3.6西部防護兼生態旅游經營區
3.6.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的西部,土地面積 11.01hm2 ,林地面積 10.10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8.51hm2 ,喬木林覆蓋率 77.29%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立地條件較一般,林分質量中等,林分穩定性、防火、防病蟲害能力較差。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全部為省級公益林;樹種以馬尾松、其他灌木為主。考慮到該區域山脊線是風景區的天然屏障,兼具防火和生態旅游功能,將其劃為西部防護兼生態旅游經營區。
3.6.2經營方向 該區域以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為主要目標,強化防護林體系建設,通過改造林分樹種結構,培育復層混交林,構建結構優化、功能完備、景觀優美的復合型生態屏障。
3.6.3經營策略 作為天然防火阻隔帶,山脊線能起到防控森林火災的作用。當前,現有植被以雜灌和松類為主,景觀觀賞價值較低,純林比重過高而混交林比重過低,導致林分穩定性、防火、防病蟲害能力較差。為滿足森林防火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需求,選擇苦、油茶等防火樹種對該區域進行林分改造,有助于構建具有防火功能的復層混交林[11]
3.7東部石質山造林綠化經營區
3.7.1現狀與分布 該區域位于風景區的東部,土地面積 13.80hm2 ,林地面積 13.80hm2 ,其中喬木林地面積 8.88hm2 ,喬木林覆蓋率 64.35% 。該區域海拔較高,地勢起伏較大,裸巖較多,立地條件較差,植被稀少。從林種分布來看,森林全部為防護林或用材林;從森林類別來看,該區主要為省級公益林,少量商品林;樹種以馬尾松、其他灌木為主。考慮到該區域主要以石質山為立地特點,將該區劃為東部石質山造林綠化經營區。
3.7.2經營方向 以提升森林質量和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為經營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造林的經營原則,栽植、補植樹種,豐富森林生態系統植被群落結構,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
3.7.3經營策略 石質山土壤貧瘠、立地條件較差,需結合土壤質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土壤改良,一般采用施人土壤改良劑、生物有機肥以及開挖種植穴等方法。適地適樹,選擇抗貧瘠、抗干旱能力強,根系發達、生命周期較長的鄉土樹種[12]。采用多個樹種混交模式有助于構建健康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4結語
綜上,本文分析了蘇州天平山風景區森林資源現狀和森林經營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通過科學區劃、合理布局,將風景區分類區劃為北部針葉樹水土保持林經營區、中部特色林業發展復合經營區、中部石林特色景觀綠化經營區等7個經營區,并針對各經營區的現狀與分布,運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經營的理念設計經營措施,提出合理經營策略,以逐步形成結構合理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為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孟京輝,葛方興,等.基于森林功能分區的經營小班劃分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0,35(3):165-170.
[2]劉羿,張長山,宋志東,等.縣級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分區施策研究:以浙江省龍泉市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0(5):11-16.
[3]涂云燕,李秉略.冊亨縣森林資源現狀分析與經營小區劃分[J].貴州林業科技,2023,51(4):77-82.
[4]楊文奎.植樹造林技術與森林經營管理策略[J].中國林業產業,2024(10):60-61.
[5]李曉巧.吳中第一山:天平山[J].中國環境監察,2024(1):104-106.
[6]刁嬌嬌,肖文婭,張存寬,等.南京市溧水區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2015,35(3):54-59.
[7]李智堯,詹勁昱.遼寧省森林經營區劃布局與經營策略[J].遼寧林業科技,2017(5):53-55,62.
[8]龍維,賀勇.湖南省森林經營區劃布局與經營策略[J]湖南林業科技,2019,46(1):70-76.
[9]鄭奕璇,許培容.國有林場森林經營類型與經營作業法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22(7):91-92.
[10]高永龍,苑秋月,楊景林,等.北京山區森林經營探討:以門頭溝區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24,52(20):92-95.
[11]雷剛.石臺縣不同立地森林防火樹種多目標選擇[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15.
[12]趙紅芳.石質山地造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18):128.
(責任編輯: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