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7-0046-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7.013
Application of modern seedling technology in forestry production
PAN Yong1CAO Jiankang1LU Lin1 GUO Yazhen1PANG Jingjing1YAN Jinxiao' (Luo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Sciences,Luoyang 471ooo, China; 2Luoyang Landscape and Greening Center, Luoyang 4711Oo, China)
AbstractForest seedling cultivation,as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forest resources,provided strong technical support for forestry production.The current status of forest seedling cultivat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applicationof modernseedling technologies inforestryproduction wasanalyzed,whiletheaspects need tobeimproved initspract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were indicated with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Traditional sowing and cutting techniques were predominantlyused in currentforest seedling cultivation,where quality instabilityand low effciency wereobserved.Itwassuggestedthatscientificinvestmentshouldbestrengthened,andnew technologiessuchas grafting andtissue culture should be promoted to advanc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eficiency of the forestry seedling ndustry. Regarding modern seedling technologies,soillesscultivation was found to precisely regulate water and fertilizer usage, improving survival rates;container seedling cultivation facilitated managementandenhanced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s;and biotechnology was shown to improve stress resistance,with tissue culture enabling rapid propagationof high qualityseedlings.However,these newtechnologiesfacedchallenges intechnical adaptabilityprofessonal training,and financial supportduring promotion.Basedon these findings,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echnicalresearch andadaptability studies,establishingdemonstration zones,intensifying training eforts,improving technical servicesystems,,expanding investment channels,and seting up special funds with increased subsidy standards.This study providesreference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 of modern forest seedling technologies.
Keywordsmodern seedling techniques; forestry production; tissue culture; container seeding cultivation
林木資源是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保障。近年來,苗木育苗技術在林業生產方面的應用進展明顯。常規育苗方法在效益、效率、資源、病蟲害防控、苗木質量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為適應現代苗木產業發展需求,須加快對林業苗木育苗新技術的應用,結合有效的措施,積極探索育苗新技術,提高相關技術的應用水平。盧芳研究發現,組織培養、容器栽培、生物育種等現代育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林業育苗的效率,推動了林業向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同時有助于提升林地的碳固定能力,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陳忠林2通過對現代林業育苗技術的分析,指出促使林業產業便于管理是林業育苗技術較為關鍵的內容;科學應用現代育苗技術是滿足現代化苗木管理的基礎與前提;同時,強化管理、定期除蟲防害、優化調整苗木生長結構等可促使現代林業育苗技術的作用與價值充分發揮。胡杰研究認為,運用無土栽培等現代育苗技術,能夠使生長環境更加穩定和優質,顯著提高了苗木生長速度,縮短了苗木生長周期,為大規模生產高質量苗木提供有力保障。本文總結了林業育苗現狀,分析了現代育苗技術在林業生產中的應用,指出其實際推廣應用中有待提高的方面,并提出對應的對策,為實現林業生產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促進林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林業育苗現狀
育苗是林業生產中的一項基礎工作。現階段,林業育苗以常規技術為主,苗木培育可能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產量不穩定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林業高效發展。田春麗4研究表明,現有育苗生產的技術水平和科技含量相對較低,以播種與扦插育苗等常規方法應用較多,而嫁接、組培等育苗技術對專業技術人才或優質種苗的依賴性較強,推廣應用范圍較有限。為提升育苗質量和效益,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動技術創新,進一步優化育苗技術體系,以滿足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同時,在市場經濟導向下,高質量的苗木不僅能提高經濟效益,還能增強行業抗風險能力。通過構建林業全產業鏈,打造林業特色品牌,促進林業產業的良性與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林業企業應充分發揮專家技術指導作用,積極借鑒先進理念與經驗,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提高林業產業的競爭力5。未來,需進一步加強育苗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以推動苗木產業向標準化、高效化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2現代育苗技術的應用
2.1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是一種不依賴天然土壤,采用營養液或固體基質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養分和水分的栽培方式,其在林業育苗過程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該技術通過精準調控水肥供應,促進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縮短育苗周期;同時,無王栽培環境能促進根系吸收氧氣,使根系更發達,進而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李易陽等研究指出,無土栽培育苗技術可實現苗木培育過程中對地下部分的監測,大大降低育苗成本,同時提高耕地和水資源利用率。無土栽培技術是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有助于解決常規林業生產面臨的一些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該技術將得到更廣泛地應用和發展。
2.2 容器育苗技術
容器育苗技術是指在特定的容器中培育林木幼苗、農作物、花卉等的栽培方式,該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林業生產中,可有效提升育苗的成活率和苗木質量,提高林業經濟效益。該技術可隨時移植,特別是高溫、干旱季節移栽不會影響成活率,具有生產周期短、質量好、起運方便、移栽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等優點。應用該技術時,需選擇與容器大小相符的幼苗,根據林業苗圃的整體規模,選用適合的容器規格進行育苗。苗圃所使用的容器的規格和類型相對較多,包括軟質容器(營養缽、無紡布容器、種植袋等)和硬質容器(硬塑料、橡塑、鐵質、木質)。在選擇容器育苗時,充分考慮苗木類型、規格、生長年限等因素,選擇適宜的容器。容器育苗介質以泥炭土、腐葉土、珍珠巖、有機肥等為主,可將介質按一定比例混合,獲得較佳的基質配方,為植物提供良好的通氣性、保水性和養分供應,以促進苗木健康生長8。注意基質在使用前要進行消毒 ?pH 調節、肥料及水分補充等處理,以確保苗木的健康生長。龔新俊在容器育苗實踐中指出,推薦采用無紡布容器育苗,其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可確保水分均勻滲透,避免因水分過多導致根系腐爛,能夠促進根系健康生長,形成更多的側根,提高苗木的質量。容器育苗技術在林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發展前景可觀。
2.3 生物育苗技術
生物育苗是指利用生物學原理和技術對植物進行遺傳改良,并通過無性或有性繁殖的方式生產出大量優質苗木的過程。該技術包括組織培養、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基因工程、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微生物共生、菌根真菌接種、根瘤菌接種等,是現代林業和園藝業中高效培育和繁殖優良苗木的重要手段之一。該技術結合了常規育苗方法與現代生物技術,有利于提高苗木的生長速度、抗病蟲害能力、適應性以及最終的產量和質量。相比常規育苗技術,生物育苗可加快苗木的生長速度,保持遺傳穩定性,維持優良性狀。通過基因工程等手段,可使苗木具備更強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環境適應性。在林業育苗過程中,通過運用生物工程手段提升種子的活力和植物的抗逆性,極大地改進了林業育苗技術[0]。魏渤航研究提出,植物激素可調控林木幼苗根系生長、側芽分枝和花芽分化等生長和發育過程。適當的植物激素處理可調控林木的生長周期和形態發育,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和形態品質,還可增強林木的抗逆性,使其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抵御病蟲害的侵襲。隨著科技的進步,苗木生物育苗技術將繼續完善,向智能化、生態友好型、功能性和個性化定制等方向發展。該技術不僅提高了苗木生產的效率和質量,也為林業和園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組織培養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應用于快速繁殖、脫毒苗生產、遺傳改良、種質資源保存等領域。該技術是一種在無菌條件下,利用植物的特定細胞、組織或器官,在人工配制的營養基質上進行離體培養,以獲得完整植株的技術。先選取適合進行組織培養的植物部分,如莖段、葉片、花蕾等;隨后對外植體表面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去除表面微生物;最后將消毒后的外植體接種到預先準備好的培養基上,并置于適宜的環境中培養。隨著外植體逐漸發育,定期更換培養基,持續培養至形成足夠的愈傷組織或小植株。當小植株長到一定大小時,轉移到含有生根激素的培養基中,以促進根系的形成。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將試管苗逐步移至溫室或其他自然環境中,直至完全適應并能獨立生長。該技術的優勢在于不需要額外選擇樹苗,能夠進行批量培養,而且能確保樹木正常生長[2]。隨著技術進步,組織培養正朝著更加自動化和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該技術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等其他生物技術相結合,可開發更多綠色、可持續的苗木培養方法。張明君[13]研究指出,組織培養育苗技術較適合在遠緣雜交育苗中應用,可快速繁殖幼苗,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隨著相關研究的深人和技術的不斷改進,組織培養技術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3現代育苗技術推廣應用中有待提高的方面
3.1 技術適應性
不同地區或機構在育苗技術方式上可能存在差異,導致育苗質量參差不齊。部分現代育苗技術可能不適應所有地區的自然條件,如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可能導致技術推廣應用效果有待提高。部分技術尚處于試驗階段,有待長期實踐驗證。同時,專業人才缺乏,現代育苗技術需要技術水平較高和專業知識扎實的人才,部分育苗工作者可能不具備相應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行業的長遠發展。
3.2培訓力度
部分地區對現代育苗技術的認識不足,較依賴常規方法;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體系,當新技術應用出現問題時,較難獲取及時有效的幫助;新技術的應用應對相關人員進行充分的培訓,而實際生產中缺乏系統的培訓和考核機制。
3.3資金保障
林木育苗的資金主要來源于項目補貼和企業自有,社會資本參與度較低,導致資金總量有限。部分育苗基地的設施設備較為簡陋,缺乏現代化的溫室、灌溉系統等,影響了生產效率和苗木質量。育苗過程中可能遇到自然災害、病蟲害等風險,缺乏有效的保險機制,增加了企業的經營壓力;現有的產業扶持主要集中在大型企業和國有苗圃,對中小型育苗企業和個體農戶的資金補貼較少。部分地區的林木育苗產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導致其連續性和穩定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4現代育苗技術推廣應用的對策
現代育苗技術的應用是提升林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關鍵舉措。為確保新技術被廣泛接受和應用,需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推廣對策。
4.1 加強技術研發
制定并推廣全國或地域性的林木育苗技術標準,確保各地育苗工作有章可循。針對不同地區的特點,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研發和推廣新技術。借鑒先進經驗和技術,通過合作提升技術水平。建立新技術示范園區,展示新技術的應用效果,供其他企業和個人參觀學習。針對關鍵技術難題,組織科研團隊進行攻關,以突破技術瓶頸。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培育更多專業的林木育苗人才。提供優厚的待遇和職業發展空間,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加強對急需專業人才的培養,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定向培養相關專業人才。鼓勵在職人員通過繼續教育提升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
4.2 加大新技術的培訓力度
增加培訓頻率,確保相關工作人員定期接受新技術和知識更新。加強對育苗技術人員的標準化培訓,確保其掌握統一的操作規范和技術要求。采用多樣化培訓方式,如利用網絡平臺提供在線課程和視頻教程、實地考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專家講座等,提升培訓的吸引力和實用性,積累操作經驗,增強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長期培訓、咨詢、跟蹤及考核機制。提供后續的技術支持和指導,胡偉平[14研究提出,應加強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思想教育,加強服務意識。定期組織學習交流活動,更新管理理念,將先進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制訂合理的績效考核機制,激勵員工積極參與技術創新,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技術交流平臺。
4.3構建多元化投資渠道
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設立專項林木育苗發展基金,以支持育苗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適當提高林木良種培育補助標準,擴大補貼范圍,確保更多符合條件的育苗單位受益。通過公私合營模式、建設一運營一轉讓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林木育苗項目,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格局。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針對林木育苗領域的低息貸款或貼息貸款,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對于有潛力的育苗企業,可通過股權融資的方式吸引資本投入,幫助企業快速發展。林業部門應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將林業科技創新納人地方財政預算,確保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和穩定性[15]。制定更加普惠的扶持政策,確保中小型育苗企業和個體農戶也能享受,特別是對“育繁推一體化\"企業的扶持,促進全產業鏈發展。通過多種渠道加大對扶持信息的宣傳力度,確保企業和農戶了解其內容和申請方式,防止信息不對稱。加強財政、林業、農業等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合力,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科學規劃產業發展,結合當地自然資源條件和市場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林木育苗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路徑,確保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升級,推動林木育苗向規模化、標準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
綜上,現代育苗技術的發展體現了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通過研究和應用先進的育苗技術和方法,可以提高林木的生長速度、適應性和抗逆性,為林業工程建設提供優質種苗,推動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保護。而林業育苗技術的進步還需在林業生產中不斷實踐與改進。未來現代林業育苗技術將朝著更加高效、環保、智能的方向發展,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苗木的質量和生產效益,還有助于促進苗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相關新技術將不斷完善和創新,為林業產業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盧芳.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中育苗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研究[J].林業勘查設計,2024,53(6):17-20.
[2]陳忠林.現代林業育苗技術的重點與造林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9(5):176.
[3]胡杰.林業工程創新技術在林木育苗領域應用效果凸顯[J].中國林業產業,2024(9):82-83.
[4]田春麗.論林業苗圃育苗新技術的應用與推廣[J].種子科技,2021,39(1):81-82.
[5]賈麗偉.基于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淺析[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8(28):40.
[6]李易陽,馬丁,李斌,等.試論無土栽培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操作方法[J].中國農業信息,2013,25(21):69.
[7]董智杰.容器育苗技術在林業生產中的應用[J].新農業,2024(7):38.
[8]張小紅.圖說常見綠化樹種育苗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9]龔新俊.林業育苗技術及其管理養護措施[J].廣東蠶業,2024,58(9):14-16.
[10]閆偉.林業育苗技術的創新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23(11):81-82.
[11]魏渤航.林木育苗技術與方法的研究與應用分析[J].河北農機,2023(19):127-129.
[12]胡海林.林業苗圃育苗新技術和推廣分析[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1,50(7):125-126.
[13]張明君.試論現代林業育苗技術的重點與造林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2):235-237.
[14]胡偉平.林業苗圃育苗新技術應用及其推廣策略[J]農業與技術,2018,38(24):209.
[15]牛倩.林業育苗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技術要點[J].河南農業,2024(18):45-47.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