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蘇里江自古盛產鮭魚,世代居住在烏蘇里江畔的赫哲族,稱其為“dao imaha(達依馬哈)”。在赫哲語中“dao”是大或群的意思,“imaha”是魚的意思,合起來則表達了“大群的魚兒回來了”的意思。滿語中,大馬哈魚被稱為“帶馬哈”,發音與赫哲語接近。清朝文人將赫哲語的“dao imaha”音譯為“大馬哈魚”,它逐漸成為漢語中的通用名稱。所以,“大馬哈魚”與“大麻哈魚”沒有對錯,只不過是同一物種的不同譯名而已。
除此之外,“大馬哈魚”這一名字與蒙古語、鄂倫春語也有很大的關系。這是因為大馬哈魚主要生活在烏蘇里江、黑龍江、松花江等,而這些區域也是滿族、赫哲族、蒙古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區域。

雖然大馬哈魚與那么多少數民族有關系,但提起大馬哈魚繞不開的就是赫哲族的魚皮衣。赫哲族起源于東海女真赫哲部落,歷史上幾經輾轉遷徙到三江流域附近。三江,即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由于當地嚴寒,不適合種植棉、麻、桑等植物,赫哲族就因地制宜用魚皮做起了衣服。大馬哈魚體形龐大,是制作魚皮衣的最佳材料。
這種用魚皮制作的衣服,被稱為“魚皮衣”,其傳統制作工藝包括剝取完整魚皮、玉米面鞣制去腥、木鍘刀軟化等工序。制作一件魚皮衣通常要耗時2個月,耗費數十張魚皮。魚皮衣具有結實耐磨、輕便透氣的特性,日常穿著時幾乎不用洗,只需要用濕布擦拭即可。由于它既能抗風又能防水,是天然的雨衣和雪地衣,所以深受赫哲族人民的喜愛。
赫哲族是唯一能用魚皮縫制衣服的民族,因而《皇清職貢圖》中稱其為“魚皮部”。2006年,傳承千年的赫哲族魚皮制作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貼士
《皇清職貢圖》編纂于清乾隆年間,系統記錄了清朝統治下300 種民族與地區的人物圖像,共600幅,每幅均配有說明文字,涵蓋服飾特征、生活習慣、其與清廷關系等。這是清朝邊疆治理的重要官方文獻。



大馬哈魚類是洄游魚類,絕大多數出生于淡水之中,千里迢迢去往大海成長,成熟后又義無反顧回到生育它們的故鄉產卵。洄游之路充滿艱辛,危機四伏,很多大馬哈魚沒有到達目的地便已落入天敵口中,但這絲毫阻擋不了它們的洄游。
每年9 月上旬,大馬哈魚會開啟“魚”生中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溯河洄游。它們溯河洄游的第一通道在阿穆爾河。阿穆爾河位于俄羅斯境內,其上游是中國的黑龍江。黑龍江因為江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而得名。大馬哈魚自入海口進入阿穆爾河,之后一路逆流而上來到其位于黑龍江及其支流烏蘇里江的產卵地。此外,大馬哈魚也會經由其他通道,來到位于綏芬河(入海口在俄羅斯境內)和圖們江的產卵地。這就形成了大馬哈魚在中國境內的4個地理種群。
大馬哈魚數量最豐富的是烏蘇里江群體;其次是黑龍江群體和圖們江群體;數量最少的是綏芬河群體,每年的洄游數量僅1000多尾。
大馬哈魚主要在9月末到10月出現在中國境內。這時正值秋季,故而大馬哈魚也被稱為“秋鮭”。除了秋鮭還有夏季洄游的夏鮭,但在中國境內我們幾乎看不到夏鮭,這是因為中國境內的大馬哈魚產卵地,距離入海口都很遠。夏鮭的洄游距離較短,根本游不到中國境內,只有擁有堅強毅力和強大體力的秋鮭,才能到達。

我國的松花江和牡丹江曾到處是秋季洄游的大馬哈魚,但如今幾乎看不到大馬哈魚的身影。同樣情況也發生在美國。20世紀30年代前,洄游到美國哥倫比亞河下游產卵的大馬哈魚超過百萬,但僅過了20多年它們就從大多數支流中消失了。
大馬哈魚為什么會從這些地方消失?它們身上發生了什么?
大馬哈魚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其游經之地人們紛紛下網捕撈。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捕撈效率得到極大提升,但大馬哈魚的繁殖速度跟不上這種提升,所以大馬哈魚從部分地區消失,是人類過度捕撈所造成的。2004年,我國專家曾對烏蘇里江的大馬哈魚群體進行數據測定,結果顯示該種群個體的體長和體重都有明顯變小。體形較大的大馬哈魚更容易被捕獲,從個體來說,體形變小能減少被人類捕撈的風險;但從種群發展來說,體形變小會降低后代存活率。
大馬哈魚跨越重重險阻,只為回到出生地產卵,而人類出于自身發展的需求,在河流上修建水電站、攔河壩等水利工程。這不僅增加了它們洄游的難度,也破壞了一部分產卵地。此外,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水質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都不利于大馬哈魚的繁育。
所幸人類發現大馬哈魚減少的原因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變這種情況。我國在烏蘇里江的饒河設立人工孵化放流站,進行大馬哈魚的增殖放流工作。之后,又在黑龍江撫遠、東寧綏芬河流域、吉林琿春建立放流站。此外,我國還通過關停沿岸污染企業、修建水利工程時設置魚道、設立禁漁期、修復大馬哈魚產卵場等方式,推動大馬哈魚的繁育。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隨著每年定期放流大馬哈魚苗和河流生態的逐漸恢復,目前洄游的大馬哈魚數量已經有所增加。

大馬哈魚
中文學名:大馬哈魚
別名:大麻哈魚、鉤吻鮭、狗鮭、秋鮭等
所屬科屬:鮭科/大馬哈魚屬
分布:北太平洋的沿岸水系,從中國東北東部、朝鮮半島東部、日本列島、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和鄂霍次克海,一直到白令海以東的北美洲西海岸
種類:1種
外貌:身體側扁,呈紡錘形,背腹外廓大致相對稱
頭大、口大、眼小,上頜骨斜向下方,似鳥喙狀,頜齒大而鋒利
背鰭位于身體中央稍后,腹鰭起點位于背鰭后方,尾鰭分叉較淺
體形:體長60~90厘米,體重4.4~10千克
壽命:4~6年
性情:執著、無畏
特殊技能:海河洄游、初生歸巢、一次性繁殖
食物:年幼時吃底棲生物和水生昆蟲,到海洋后以玉筋魚、鯡魚等小型魚為食
天敵:海洋中的虎鯨、海豹等,進入淡水后的熊、狼等
食量:偏大
生活方式:在淡水中孵化,在海洋中長大,成年后又溯河洄游,回到出生地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