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鮮為人知的是,早在此前近500年,一位名叫萊夫·埃里克森(以下簡稱“萊夫”) 的維京探險家已率領船隊跨越大西洋,踏上了北美洲的土地。他的足跡不僅改寫了人類地理探索史,更展現了維京時代(8世紀末—11世紀初)北歐人驚人的航海技術與開拓精神。
8世紀末,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維京人因人口增長、資源匱乏、政治斗爭,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他們駕駛長船沿著海岸航行、侵擾并殖民,被視為“北歐海盜”的代名詞。但維京人的身份遠不止于此,他們的船隊既是劫掠的工具,也是貿易的橋梁和殖民的載體。可以說,維京人是那個時代的探險家、侵略者、商人……“維京人”這個詞曾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盧恩文石碑上,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職業的人”。在冰島語中,這個詞是“海上冒險”的意思。在古英語中,這個詞是“海盜”的意思。可見不同地方的人對待“維京人”的態度是不同的。
進入11世紀后,基督教傳播削弱了北歐傳統信仰,歐洲中央集權國家(如英格蘭、法蘭西)崛起遏制了維京人的劫掠活動。1066年,挪威國王哈拉爾三世兵敗斯坦福橋,維京時代落幕。

970年
萊夫是紅發埃里克之子,在冰島出生,幼年隨家族遷至格陵蘭。在生長環境及其父親的影響下,萊夫非常具有冒險精神。
999年
成年后的萊夫繼承家族航海傳統,出海航行至挪威,在挪威國王奧拉夫一世的宮廷中皈依基督教,并被任命為傳教士,負責向格陵蘭移民傳播基督教信仰,因此,萊夫與父親埃里克在宗教觀念上產生沖突。
1000年(上半年)
萊夫決心探索北大西洋以西的未知區域,他根據商人比雅尼·赫約爾夫森的描述,率35人團隊從格陵蘭出發向西南航行。
1000年(下半年)
萊夫船隊向西南航行約2400千米,抵達一片布滿巖石的荒涼海岸,將這片海岸命名為“赫盧蘭”(意為“石板之地”),推測為今加拿大巴芬島。此地氣候嚴寒,植被稀疏,船員僅短暫停留便繼續南下。
1001年
萊夫船隊發現覆蓋針葉林與白沙灘的陸地,將此地命名為“馬克蘭”(意為“林地”),即今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島。此地木材資源豐富,萊夫船隊采集木材用于后續定居點建設。

950年
埃里克·瑟瓦爾德森(以下簡稱“埃里克”)出生于挪威,因其父索爾瓦德·艾斯弗洛德松犯殺人罪而被流放冰島。
982年
埃里克因殺人罪被冰島放逐,他便帶著家人從冰島起航,向西航行,很快就發現了一片巨大的陸地。他花了不少時間探索,發現這里大部分地方被冰封,但是也有比較暖和平坦的地方可以生活居住,便將其命名為格陵蘭(Greenland)。

985年
埃里克回到冰島,帶領了約400名維京人移居格陵蘭,建立了布拉塔里德農場,成為格陵蘭首個斯堪的納維亞永久定居點。
986年
埃里克在格陵蘭建立起以血緣為核心的部落社會。
1000年
埃里克計劃隨萊夫探索北美文蘭,但因墜馬受傷被迫放棄。
1003年
埃里克去世,維京人在格陵蘭的定居點延續了大約500年,然后就消失了。
1001年冬
萊夫船隊繼續向南探索,發現了一個有很多鮭魚,氣候溫和,草地到冬天仍然是綠色的島嶼。萊夫便在這里過冬,結果在島上不僅找到了鐵礦,還發現了大量葡萄,于是將這里命名為“葡萄之地”,音譯為“文蘭”。
1002年春
萊夫船隊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且補給困難,便撤離文蘭,返回格陵蘭繼承領導權。
1020年
萊夫去世,其探險故事通過《格陵蘭人傳奇》等著作流傳。

隨著太陽活動低潮期的到來,從15世紀中葉開始,全球氣溫開始下降,格陵蘭島逐漸終年被積雪覆蓋,島上的居民數量越來越少,最終全部搬去冰島和挪威。包括文蘭在內,維京人在北美的居民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北美大陸和歐洲之間的關聯也徹底斷絕,直到哥倫布再次發現北美大陸。

萊夫滿載葡萄、木材、鐵和鮭魚返回,格陵蘭島上的維京人都很開心。這意味著格陵蘭島能夠承載更多的居民,也為維京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大約在1010年,冰島人索爾芬恩組織了一支160人的龐大船隊前往文蘭,建立長期定居點,為格陵蘭島和冰島提供所需物資。索爾芬恩的孩子就成了歷史上第一個出生在北美的歐洲人。而這個定居點的遺址—蘭塞奧茲牧草地,1978年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