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拳友問我:“之前常于健身房習負重深蹲,膝髖未嘗不適。最近感覺擼鐵健身太消耗氣血,遂轉習太極養生。然而沒練多久,反覺膝部隱痛,腰脊亦感不適。拜讀您的文章《習練太極拳膝蓋疼痛的分析與建議》,深有共鳴,懇請老師指點一二。”
我請他演練太極拳架數式,觀其練完,基本判斷出癥結:對命門后撐過于執著,而失去松腰養氣的要訣。此弊也是習拳者,尤見于初學,過于迷戀樁功,誤將定勢、站樁身法之“撐”,用于連綿不斷的太極行拳轉換中。猶如將健身硬拉時穩定脊柱之要領,強施于太極行云流水之勢中,自然南轅北轍。故特寫下面文章,以饗同好
太極拳的腰部,尤其是腰部命門(肚臍相對之腰椎),是全身勁力轉換、內氣運行之徑。其運用之妙,在于區分動靜,把握松緊。核心原則是:定勢、蓄發時,需命門后撐(塌腰);轉換運化時貴松腰養氣。
一代宗師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中以“腰為車軸、氣為輪”這一根本原則立為總綱,精辟地指出,太極拳勁力的發動與傳導,依賴于腰胯如軸心般的穩定旋轉。而腰部的松活靈轉,是保障內氣得以順暢貫通、循環無礙的關鍵基礎
在動作定勢(如懶扎衣最后的成勢動作)或需要發力穩定支撐的瞬間(如雙推手發力時),講究“命門后撐”,雙手前推與下背命門處形成前后的對拔之勢。此時,意想命門區域略向后撐開,好似輕貼后衣。這能有效帶動尾閭微前卷,使腰背自然豎直,丹田上托,胸腹相合,形成上下貫通的“身弓”,為勁力發放提供穩固支撐,亦可避免腰椎受力不均。同時貫徹了《拳論》“塌腰時,腰勁貴下去,貴堅實”這一規矩的核心要求,亦是建立穩固根基、蓄勢發力的關鍵
然而,在太極動作的左右轉換過程中,例如連綿不絕的“云手”重心流動的“拗步”螺旋纏繞的\"撇身拳\"等,特別是練習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功時,務必嚴格依循“松腰時,腰中要虛,一虛則上下皆靈”的這一核心要訣。此時若強行保持命門后撐和前卷尾骨,尤其是錯誤地理解為需要臀部肌肉(臀大肌、臀中肌)主動用力地收縮去“頂\"或“夾\"來完成“尾閭前卷”,則危害尤甚。會直接導致腰胯區域的高度緊張與僵硬(形成典型的“頂胯\"狀態),不僅使力量傳導受阻,重心被迫壓在膝蓋上,更嚴重的是徹底破壞了腰胯作為樞紐的靈活性與協調性,亦違背了陳式太極大師王西安先生所著文章《太極拳的十大要領》之“腰不能緊,緊則束氣,全身僵直\"的拳理。緊束的腰部如同銹死的車軸,氣血焉能暢通?
陳式太極拳大師張志俊先生在《高手》一書中明示:“腳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膝送到了胯上,松胯便可在剎那間將力量送到腰部。故松腰,必先松胯!”。他送給大家九字真言,即“腳抓地,膝定位,胯旋轉”。然許多太極拳友的胯都沒有真正松活,更別說松腰了。皆因對太極拳論的理解不夠,引發骨盆周圍肌肉的過度緊張用力。
若腰胯不松,則下盤滯澀,傷腰損膝
1.鎖死腰胯聯動。強壯的臀腿部肌群占人體肌肉的 55% ,臀部肌肉一旦僵硬收縮,會牢牢鎖住骨盆與大腿骨(股骨)的連接(髖關節),使得腰、胯、腿無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流暢的左右旋轉換勁。整個下盤的轉動變得笨拙、滯澀,身體轉換自然不靈,
2.加劇腰部代償緊張。當胯(髖)關節被“鎖死”,任何試圖轉換重心的力,都會被迫由腰椎及其周圍的肌肉(如豎脊肌)來代償承擔。為了維持平衡和進行哪怕微小的轉動,腰部肌肉不得不高度緊張收縮,造成腰部酸脹勞損,與“松腰養氣\"背道而馳
3.倍增膝關節壓力與扭曲,這是最直接的后果。腰胯僵硬鎖死,無法有效進行左右、前后的重心移動和旋轉緩沖。所有的轉換力量,以及支撐身體重量的任務,幾乎直接壓向膝關節。尤其在下蹲(如仆步、跌叉

松腰養氣與塌腰命門后撐
的過渡)或轉換方向(如陳式太極拳動作撇身拳的轉身)時,膝關節被迫在僵硬的支撐狀態下承受巨大的剪切力和扭轉力,造成鑌骨壓力劇增、內外側副韌帶及半月板過度牽拉或擠壓,導致疼痛與勞損
因此,習練者務必明辨動靜,以松撐得宜為綱:定勢之“撐”,為立身整勁。其“尾閭前卷”是命門后撐自然所引,是骨盆整體微動形成的“斂臀\"狀態,貴在“堅實”,而非臀部肌肉強努。而轉換之“松”,求活胯虛(松)腰,此時的“松腰”必然包含臀部的徹底放松,使骨盆如懸吊般自然垂墜,胯根松開如球軸承。故動靜無礙,則膝護腰安,內氣周流,方能契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之太極化境。
最后重申,太極拳腰部的命門后撐僅在定勢、蓄發之時,而大部分動作是松腰養氣的放松狀態。無論練習哪派太極拳套路,若從始至終貫穿命門后撐,臀部肌肉持續緊張用力去維持“卷尾閭”的形態,這是對太極拳拳理的錯誤理解
(作者為上海申健太極拳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