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為“武陵山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區,擁有苗族鼓舞、苗醫藥、土家織錦等28項國家級非遺資源,構成“文化生態經濟\"互嵌系統。其中,民族武術作為湘西族群歷史記憶與身體實踐的載體,兼具技擊、教育、儀式三重價值。在“特色小鎮”成為鄉村振興戰略抓手的背景下,武術的景觀化轉型一即將武術文化元素轉化為可視、可感、可消費的空間符號與體驗場景一成為激活保護區活態性的創新路徑。
一、湘西民族武術的文化生態價值與資源稟賦
(一)武術作為文化認同載體
湘西武術根植于山地生存與族群抗爭史,如苗族武術中的蚩尤拳、舞獅技擊融合巫癱儀式,體現“武舞同源\"的身體表達;土家族擺手舞中的械斗動作源自古代軍事訓練,成為民族精神的肢體符號。這些武術形態在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被提煉為“武陵文魂”,構成地域文化認同的核心基因。
(二)武術資源的保護性開發現狀
據調查,湘西現存土家族拳術93套、土家族器械141套、苗族武術拳術126套、苗族器械159套等,但面臨嚴峻傳承危機:70% 傳承人超60歲,15個拳種瀕臨失傳。保護區通過非遺名錄體系實施搶救:如2008年苗族武術列人省級非遺,花垣縣設立苗鼓武術傳習所,將龍正云、龍云海、石興文、龍云江等傳承人納入保障體系。但保護工作仍偏重靜態記錄,亟須活態傳承與創新轉化機制。
二、特色小鎮建設中武術景觀化的實踐模式
(一)沉浸式展演:從武臺到文旅場景
邊城茶峒依托沈從文《邊城》IP,將苗族武術融入實景劇場:清水江畔的《邊城》短劇中,武者以扁舟為舞臺、青山為幕布,使武術從競技場域轉向山水實景。景區同步打造“爺爺的涼茶驛站”“武藝擂臺\"等互動景點,游客可穿戴苗族銀飾與武者對招拍照,實現“身體參與式消費”。省文旅廳廳長李愛武在2025年調研中強調:“文化賦能需將苗族武術、銀飾鍛制等非遺元素深度植入景區場景,構建差異化體驗。”
(二)康養融合:武術養生產業鏈構建
湘西依托 24°C 夏季均溫與 84.3% 林草覆蓋率的生態優勢,推動武術與康養業態嫁接。花垣縣在2025年避暑旅游節推出“苗疆武術健身課程”,針對不同群體研發少年強身拳、中年健身拳、老年養身拳體系,與苗醫藥形成“武醫共生”康養模式,凸顯武術的現代健康價值。
(三)教育傳承:校園與社區的雙軌活化
湘西同步推進類似實踐,吉首大學將苗族武術納入體育專業課程,花垣縣中小學開展“苗鼓武術操\"課間活動,使傳承鏈條向新生代延伸。社區層面,非遺工坊招募村民參與武術表演,如德夯景區猴兒鼓王彭英生帶動50名村民就業,年增收3萬元。
(四)節慶活化:武術文化的儀式性再生產
年度節慶是武術文化集中展演的時空焦點。湘西“百獅會\"融合舞獅競技與武術展演,成為省級非遺民俗品牌。2025年十八洞村\"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揭牌儀式中,三省茶館的苗歌對唱與武術展演交替登場,使武術從技藝升華為文化儀式,強化地方認同。
三、武術景觀化賦能特色小鎮的機制
(一)空間生產機制:從文化資源到景觀資本
武術通過身體化展演物質化載體符號化敘事三重轉化,重構小鎮空間價值。如邊城鎮“和平玫瑰特色小鎮\"將苗族武術元素植入建筑景觀:出神人化巷的“武功秘籍\"壁畫、武圣始祖館的器械陳列館,使武術成為可觸可視的空間符號。這種轉化遵循“文化資源一景觀資本一經濟收益”的價值鏈,推動土地溢價與消費升級。
(二)產業聯動機制:“武術 + ”業態矩陣
在湘西文化生態保護區特色小鎮建設中,民族武術通過“武術 + ”業態矩陣深度賦能“武·旅·城”融合發展:依托邊城茶峒清水江生態舞臺打造的《翠翠的武藝江湖》實景劇,將苗族蚩尤拳與《邊城》IP結合,開發“西水鏢局\"互動項目,實現武術與生態旅游的敘事共生;臘爾山臺地基于高山氣候與苗醫藥非遺資源,構建“動療醫養心養”三療體系(苗拳養身拳 + 草藥浴 + 武禪冥想),以高端康養客推動呂洞山森林小鎮產業升級;鳳凰古城通過“武紋湘西”計劃實現非遺跨界融合一土家織錦以擺手舞械斗動作創作《武陵武魂》壁掛,配合吉首大學武術基因庫授權的《武陵俠影》手游,形成文創產業鏈,最終以“武魂塑旅、武鏈興城\"的湘西范式,使武術成為串聯文化生態保護、文旅體驗升級與特色城鎮振興的核心引擎。
(三)文化認同機制:社區參與和集體記憶
本土居民是武術活態傳承的主體。省文旅廳駐村幫扶隊引導花垣縣麻栗場鎮金牛村民組建\"邊城武藝團”,在景區定期展演并參與分紅,使村民從“文化持有者\"轉為“利益共享者”。這種參與強化“武術族群地域\"的情感聯結,如《武陵豐碑》劇目用苗族武術演繹革命史,成為湘西精神象征(四)政策協同機制:多層級治理框架
在湘西民族武術景觀化賦能特色小鎮建設進程中,多層級政策協同機制構建了系統性制度保障:省級層面將武術小鎮納入《湖南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重點項目庫,湘西州政府依托武陵山區(湘西)文化生態保護區頂層設計,設立年均5000萬元的保護區專項基金,同步出臺《湘西州武術非遺傳承人研修研培計劃》,對70歲以上傳承人實施“一人一策\"搶救性記錄;縣級層面創新“一鎮一策\"招商模式一花垣縣為邊城鎮引進“和平玫瑰特色小鎮\"項目,配套武術主題民宿土地流轉優惠及稅收減免政策;而鄉鎮自治組織則通過《村規民約》活化社區參與,如十八洞村成立“武藝合作社”,將景區 30% 武術表演收益用于村民分紅與傳習所建設。通過政策供給精準化、資源匹配場景化、實施主體多元化(政府-企業-村民共治),破解了武術文化資源碎片化、產業開發孤島化難題,為“武·旅·城”融合提供了貫穿宏觀戰略與微觀實踐的制度閉環。
四、困境與挑戰
(一)原真性與商業化的平衡難題
過度迎合旅游消費導致武術儀式性內核消解,如邊城景區將苗族祭祀刀舞簡化為游客嬉鬧項目,土家族擺手舞械斗動作被編排成“快餐式\"健身操,剝離了“武祭一體”的信仰語境。其根源在于缺乏“核心儀軌-展演技法\"分級保護機制,亟待建立《湘西武術非遺原真性評估標準》,對蚩尤拳等瀕危拳種實施“祭祀性動作禁止商業展演\"的負面清單管理。
(二)傳承鏈斷裂與創新力不足
全州70歲以上武術傳承人占比達 68% ,王家八合拳、辰州鞭等15個拳種面臨永久性失傳。而年輕群體對武術的認知多停留在\"景區表演符號”,在地創新嚴重依賴外部團隊一如鳳凰古城“武紋湘西\"銀飾設計由深圳公司主導,村民僅參與代工生產。這種“傳承無人、創新無根”的困境,削弱了武術作為小鎮文化基因的可持續生命力。
(三)產業融合的淺層化
當前“武術 + 業態尚未突破觀賞經濟程梏,如德夯苗寨“鼓武一體\"體驗中僅 3% 游客學習完整拳路,花垣縣“苗拳康養課程”因缺乏苗醫藥理論支撐,淪為普通健身操;同時跨產業聯動不足,《武陵俠影》手游未與湘西景區票務系統打通,未能形成“線上游戲-線下實景\"消費閉環。
五、創新路徑:構建武魂賦能旅城的湘西范式
(一)生態化保護:劃定武魂存續的文化疆界
針對瀕危拳種實施搶救性保護,對蚩尤拳等8個核心技藝設立“非遺紅色名錄”,配套傳承人特殊津貼及“子承父藝”稅收減免政策;同步在邊城、十八洞村等特色小鎮劃定“原生武境”文化生態修復區,嚴格禁止于擺手堂、雄戲臺等神圣空間進行商業化武術展演,確保祭祀刀舞、武祭儀軌的完整性,從空間規制與傳承激勵雙維度筑牢文化基因存續根基。
(二)數字化傳承:激活武魂傳播的科技動能
依托湘西武術基因庫建設,運用3D動捕技術系統復原土家八合拳108式等經典套路,開發AR導覽APP“掃景識武\"(識別景區壁畫自動演示招式);在“武藝湘西\"元宇宙空間復刻清水江武臺實景,游客通過VR設備與虛擬角色“翠翠\"對練苗拳并兌換線下景區體驗券;同時扶持90后苗拳傳人龍獻文等新生力量,通過短視頻平臺開展“武技解密”直播并創編“非遺武者\"話題挑戰賽,構建\"技術存續-場景轉化-大眾傳播”的數字化傳承閉環。
(三)產業化協同:鍛造武鏈興城的湘西模式
以教育鏈筑基,編寫《湘西武術鄉土讀本》納入中小學體育課程,在吉首大學設立“武術非遺傳承”微專業;以康養鏈增值,聯合湖南中醫藥大學制定《苗醫正骨聯合武術康復技術規范》,于呂洞山森林小鎮推出“武藥同源\"療程(苗拳拉伸技法 + 草藥熏蒸);以創意鏈裂變,扶持在地企業開發“武俠民宿”(客房內置感應木人樁)及“秘境尋武\"實景劇本殺(游客按拳譜線索解謎);更以社區鏈共贏,推行“工坊占股 30%+ 村民分紅 50% ,分配機制并培育“鄉村武術經理人”主導產品研發,形成“教育-康養-文創-社區\"四維驅動的產業生態圈。
(四)區域化聯動:拓展武旅融合的戰略腹地
深度融入張家界國際旅游圈,設計“武陵山武俠主題走廊”串聯張家界玻璃棧道輕功體驗、鳳凰古城銀飾武械DIY及邊城攀巖搏擊賽,實現客流共享與品牌聯動;積極對接國際武術網絡,借力“中非文化貿易周”展演蚩尤拳,在國際文旅博覽會推廣“神秘湘西·功夫秘境”主題線路,將湘西武術打造為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支點
六、結語
民族武術的景觀化轉型,本質是文化基因在空間生產中的創造性轉化。湘西的實踐表明:武術通過“身體展演空間符號產業觸媒”的路徑,賦予特色小鎮差異化的文化標識與產業動能,為文化生態保護區提供“以武興文、以文促旅、以旅彰城”的發展范式。未來需在原真性保護、數字化創新、全域化協同的框架下,構建武術文化與小鎮生態的共生系統,使千年武技在當代城鄉煥發新生。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3YBA160”;2024年湖南省教育廳科研課題\"24C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