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淺談劍的意義
1.劍是手臂的延伸,體現劍與身體的合一境界,劍不是外物,而是與武者心神相通、如臂使指,達到“人劍合一”,劍招方能隨心而發,毫無滯澀,武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類似書法中“筆隨意走”的狀態。
2.劍如游龍,以龍為喻,突出劍勢的靈動與威勢,又有行云流水的柔韌,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變化莫測、無可阻擋的力量
實戰映射:線路軌跡似龍形蜿蜒,攻守轉換間隱含弧線運動,避免直來攻擊,劍走偏鋒、避實擊虛(如云劍),化解直線攻擊(如絞劍),擾亂對手預判,高速連續刺擊
二、通備小劍中“上勢”動作融合了多種文化內涵和武術哲學思想
1.禮儀象征(敬禮、關照、抱歉)
該動作起始“左手提劍于左腰間、右手前伸劍指”的姿勢,象征“持劍禮”傳遞謙虛“點到為止”的武德
文化隱喻:右手前身劍指,左腿下蹲的姿勢,隱含“以禮為先”的克制態度,左手收劍以表防守、右手收于頭前表示善意,也可以表達“承讓”或“抱兼”(如切磋前的禮儀性動作),但是武術中直接表達“抱歉”的肢體語言較罕見,更多是間接通過謙遜姿態體現

馬賢達副教授在傳授劈掛拳技法
2.實戰功能(蓄勢待發)
戰術準備:從技術角度看,該動作符合“以靜制動\"的戰術思想,左腿下蹲、右腿跪蹲,降低重心、穩定身形,便于快速啟動或變化;右手前伸,可視為“探路手\"或“誘敵虛招”,左手劍蓄于腰間隱蔽待發,整體結構形成“收放一體”的張力,確為典型的蓄力姿勢。
通備武學特點:強調“勢正招圓\"動作,常兼顧攻防轉換,此姿勢后續為提膝架劍。
總之,禮儀與實戰統一,傳統武術常將道德教化與技法融合,該動作即可顯禮儀,又可內藏殺機,兩者并不矛盾。
流派特異性:通備體系注重“通神達化,備萬貫一”,此動作明確包含“由禮入戰”的過渡意圖。馬賢達老師教我們是站立拔劍,后來自己在演練時稍加變動,站立變成了蹲下拔劍,隱藏性和陰陽起伏的層次變化
三、通背小劍最后“結尾”動作融合了身法轉換、劍花變化、支撐平衡、回身突刺等技法,其核心在于“身劍合一\"的協調性和技擊意圖的連貫性
動作分解與身法要點:
1.上步雙手劍花(3個)
身法:以腰為軸、手腕松活,劍花由小臂手腕旋轉帶動(正反撩花),配合上步形成前進勢。
要點:劍花需貼身,軌跡呈立圓,步伐與劍花節奏一致。
2.右支撐站立腿、左提膝架劍。
身法:重心迅速移植右腿,左提膝高抬(護襠),同時劍身橫架于頭頂(劍身水平、刃朝上)形成防守勢
要點:提膝時含胸收腹,架劍時立腰展背,提膝擺頭向左看同步迅速完成,強調瞬間定勢的穩定性和精氣神
3.落步回身180度含胸內收劍(劍尖回頭),繼續雙手握劍。
身法:以右腳為軸、擰腰轉胯帶動身體至右腰側(同時劍尖回頭)含胸蓄力。
要點:回身時頭領身隨,視線先于身體到位,保持低重心。

4.馬步左直刺劍
身法:收劍后迅速蹬轉成馬步,劍由右腰經左腹向前方直線刺出(力達劍尖),同時呼氣發力。
要點:刺劍與馬步落地同步擰腰瞬間形成“腰催肩、肩催劍”的發力鏈。
技擊核心:
1.劍花作用
擾亂對手視線,格擋對方兵器
2.提膝架劍
防御上端劈砍、架劍后可直接壓劍反擊。提膝兼具攻防意義,可頂撞對手近身或避讓下盤掃腿
3.回身突刺
應對背后突襲、回身收劍是蓄力過程, 馬步刺劍為反擊殺招。刺劍路線隱蔽從腰 側發出,攻擊對方咽喉或心窩。
常見錯誤與糾正:
1.劍花松散
手腕過僵導致劍花過大,易被乘隙。糾正:專注小臂手指旋轉,劍花直徑不超過肩寬。
2.回身不穩
轉體時重心起伏,練習時注意雙腳抓地,脊柱直立旋轉軸心穩定。
3.刺劍無力
未借助腰腿力,可拆解練習,“收劍一擰腰一刺劍\"的連貫發力。
通備劍法強調“剛柔相濟”,練習時先求動作精準,再求速度與爆發力,最終達到“身如游龍、劍似閃電”的境界。劍法風格與道家思想高度契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劍的飄逸實為“柔弱勝剛強”的體現。
通備小劍描述即是對劍術美學的禮贊,也暗含高階劍法實戰邏輯,外在的飄逸需要內里的精準控制為基礎,看似寫意的動作背后需要千萬次練習形成肌肉記憶,正如李小龍所言: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簡潔,但簡潔非簡單。我會繼續努力,加油的!
馬步左直刺劍

(作者簡介:郭桂榮,女,國家武術七段,國家武術一級裁判員,任寶雞市武協副主席、金臺區武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