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愛民近影

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中原,盛習武術之風。梅花拳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拳械套路和技法拳派,因其基本拳勢為五勢,模仿五瓣盛開之梅花,隱喻五行變化,從而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陰陽五行于拳法,又取梅花耐寒之意而被命名為梅花拳。在歷史上這一拳派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同時,它還有一些教門化的色彩,但不能因此改變梅花拳的拳術性質和特征,就是梅花拳是“拳\"不是“教”。
回顧往昔,盛傳于豫北地區的梅花拳很少有人提及。進入21世紀以來,豫北地區梅花拳的研究如異軍突起,特別是內黃梅花拳格外引人注目,他們挖掘、整理梅花拳文化,掌握大量梅花拳歷史遺存,完成國家、省、市梅花拳研究課題5項,編印、出版梅花拳書籍、資料9部,在國家級中文核心期刊和省級以上等學術刊物發表梅花拳有關研究論文,完成的多項梅花拳成果獲獎,為安陽、內黃乃至在全國范圍內的梅花拳傳承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支撐。

楊彥明先生主編《內黃梅花拳》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因黃河而得名的內黃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地處豫北平原,豫魯冀三省交界,該區域又在黃河與大運河的交匯處,以黃河為代表的農耕文明與以大運河為代表的商業文明在這里交集、碰撞,中原文化、殷商文化、鄴都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在這里匯聚、融合,共同哺育了具有濃厚鄉土氣息和地域民俗特色的梅花拳文化。內黃在清初屬直隸大名府,1725年(雍正三年),改隸河南省彰德府(府治安陽)。據“梅花拳根源經\"等材料記載,梅花拳明末清初開始傳播,康乾年間盛行,至今長盛不衰。梅花拳作為一個武術拳種流派,我過去發表論文首次向學界提出了始祖朱永元、二代張朕書、三代王紅亮的觀點。內黃梅花拳師承于四代鄒志剛(又稱周志剛)、孟有德等人,他二人一個傳掌,一個傳拳,井店、化村一帶好拳,其他地方好掌。五代楊炳、王登榜繼承和發展了梅花拳,從此形成了內黃梅花拳的獨有特色,并流傳當代。
對于梅花拳頭輩始祖朱永元的提出,我國著名史學家、義和團運動研究權威、山東大學終身教授路遙先生對此也特別關注。2003年10月我和韓百廣、楊彥明先生主編《內黃梅花拳》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楊彥明應邀出席河北省威縣義和團紀念館開館儀式暨義和團文化研討會,路遙先生表示應繼續探討朱永元與梅花拳的關系。2009年我在北京被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抽調幫助編輯修訂和出版《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工作,其時,恰巧路遙先生也來京協調他主持啟動的教育部哲社重大攻關課題《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研究》和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基礎項目—《義和團運動文獻資料匯編》,路遙先生打電話約我在西城區西單一家飯店聚餐敘談。路遙先生說朱永元與安陽趙簡王[(朱高燧1383—1431年),明成祖朱棣第三子]朱家可能存在聯系,要不斷發現史料加大研究。我想,對這個問題,可以先作一點思考:朱高燧永樂二年分封趙王,洪熙元年就藩彰德府(今安陽)。趙簡王朱高燧之后,在安陽先后傳位十一代九王,一直傳至明朝嘉靖、萬歷年間之后,而梅花拳則起源于明末
馬愛民教授演示刀術

清初之際,據梅花拳內傳朱永元原是明朝末期皇室的一位王子,趙王府也曾聚集有不少習武之人。朱高燧墓在安陽安豐鄉李家坡村西,該村名即與傳聞武功高強的趙王府八大將之首“長槍李二\"在此守護陵園與定居有關。安陽市現仍存有趙王府\"金鑾殿\"高閣寺遺址和多處碑刻等。追溯梅花拳的變化歷史,我還認為梅花拳至今仍保留了中國傳統武術的精華原貌和武術固有的本質。相傳古人習練梅花拳都是在木樁上盤練,據此我早在2003年出版的《傳統武術文化新探》和發表文章對泰豆“立木為涂\"教授造父與梅花樁(拳)的訓練淵源方法進行比較分析。造父為西周時期以善御而著名的御車高手,泰豆是造父的師父。《列子·湯問》載:“泰豆乃立木為涂,僅可容足,計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還,無跌失也。造父學之三日,盡其巧。\"《列子》作為先秦經典著作,相傳由戰國列御寇所著,學界多認為此言不足信,然至遲在班固《漢書·藝文志》就著錄有此書。雖說《列子》多為傳說和寓言故事,但表明最晚梅花拳走樁、沿樁這種練功形式在漢代班固成書之前就已形成,此可為今人深人探討提供參考。
欣聞由省級梅花拳傳承人楊彥明先生主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扶持項目、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內內黃梅花拳》一書就要與讀者見面了,我由衷深表祝賀!楊彥明先生1944年出生,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曾擔任安陽市科協主席、中共安陽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等,作為省級傳承人他組織帶領開展內黃梅花拳傳承保護工作并親自帶徒,大力推廣和弘揚內黃梅花拳文化,著有《梅花拳通義》《楊炳武學思想研究》等多部梅花拳專著。內黃梅花拳受到當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安陽市檔案館設立了梅花拳檔案庫,對梅花拳各類資料,包括實物、照片、錄音、視頻等,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歸檔,從多個層面上建立起內黃梅花拳非遺協同保護機制。內黃梅花拳影響越來越大,多次受到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的關注報道,迎來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梅花拳朋友來內黃梅花拳圣地參訪調研,作為梅花拳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力地增強了臺灣同胞、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在對內黃梅花拳多年研究發展基礎上,根據梅花拳有組織有計劃發展的需要,2012年成立了安陽市梅花拳協會。在安陽市還多次舉辦梅花拳學術討論會和海內外梅花拳的交流交往等重要活動,我也曾參與了其中不少交流活動。
馬愛民贈意大利梅花拳弟子武術著作

由我主持的河南省“九五”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少林武術起源研究》課題完成后,引起《新華每日通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東方時空》和《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文匯報》《大公報》《東方日報》等海內外眾多媒體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2002年9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康戈武研究員專門打來電話咨詢,并商定2002年9月7日來安調研考察與此相關研究。康戈武先生來安后當晚在安陽賓館酒會期間,專門和我到家翻閱了收集的有關資料和碑文拓片,并深入交談北朝稠禪師和少林武源問題。康戈武先生又和我與安陽市武協主席徐合林等同往九龍山云門寺與洹水之畔的小南海石窟考察稠禪師在安陽的歷史遺存等。經我介紹,康戈武主任結識了楊彥明先生,并在他和安陽日報社記者馮湘平的陪同下來到內黃縣丁莊村,考察了楊炳家譜、“劍倚芙蓉”木匾、康熙圣旨碑等有關文物和遺址,聽取了有關內黃梅花拳的介紹。
2004年2月初,山東大學燕子杰先生給我來電話說準備來安陽見面并去楊炳故里內黃丁莊實地看一下,還說最近注冊成立了國際傳統武術交流協會,希望在一起謀劃今后的活動開展。燕教授帶著他的徒弟加拿大學生安瑞德來安后,讓我看了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國際傳統武術交流協會的批文,還由楊彥明先生陪同到內黃丁莊察看了有關楊炳的歷史文物和遺存,觀賞了內黃梅花拳的表演。2007年春節前幾天燕子杰先生又與我們電話聯系,將于2007年3月2日從山東濟南同臺灣梅花拳名家、中華國術會監事、中國文化大學國術組教師翁正茂先生和臺灣梅花拳老拳師張武臣之女張菁峰以及魏志圃等6人,赴河南濮陽習城鄉吳寨參加梅花拳活動,很希望借此機會能再次歡聚并與翁正茂先生等相會。于是我和彥明先生當日一早同車前往,在黃河北岸的濮陽縣吳寨會面,一起參加了有關活動,相互之間進行了熱情的交談并合影留念。從此以后臺灣梅花拳弟子多次來安交流走訪,不斷增進了海峽兩岸梅花拳的交流和情誼。
2007年8月5日至6日,我與楊彥明先生應邀參加在河北省舉辦的“梅花拳文理武功傳承保護廣宗論壇\"活動,由我和臺灣翁正茂先生共同主持了大會的學術交流和報告,還單獨安排我與來自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數十人組成的歐洲梅花拳代表團座談交流,向他們介紹安陽殷商武術文化和清代武探花楊炳與梅花拳等,引起了他們的強烈興趣。2007年4月3日至4日,意大利的梅花拳弟子盧卡與恩利科兩人首次來安,在安陽新大地賓館我和盧卡等進行了有關楊炳、馮克善與梅花拳問題的交談,還指導他練習拳法動作,兩人并到內黃丁莊尋根考察,瞻拜武探花楊炳墓,實現了他們多年的夙愿。之后,意大利朋友在安陽市保安公司與武術隊員同臺交流獻技等。
2013年6月23日至30日我和安陽市第十屆政協副主席、安陽市梅花拳協會名譽會長劉曉廷先生、會長楊彥明先生等訪問寶島臺灣,進行了兩岸中華梅花拳文化學術交流,受到臺灣梅花拳推展協會的熱烈歡迎。2017年6月25至27日在內黃縣舉辦了隆重的\"海峽兩岸梅花拳文化交流大會”,此項交流大會被批準列為河南省臺辦和國務院臺辦2017年對臺交流重點項目。2018年7月15至16日在安陽又召開了“安臺梅花拳傳承與合作發展論壇”,這是繼2017年海峽兩岸梅花拳文化交流大會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學術活動。2016年10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歷史研究所康克勇博士等人在杭州師范大學周偉良教授帶領下,曾來安訪問和調研安陽武術和梅花拳歷史。我向其贈送了《傳統武術文化新探》,同時委托他這本專著轉送其導師以色列人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特拉維夫大學教授、國際著名漢學家夏維明先生。夏維明先生對我的鄴下著名武僧稠禪師與少林武源的研究十分關注,之前曾給我來信索要有關資料,他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少林武術史的研究。2018年之后康克勇博士又兩次來訪,楊彥明先生贈送了他《梅花拳通義》《梅花拳文場探秘》等書籍和資料,并陪同他在楊炳故里、雷家村參觀考察,向拳民學習梅花拳架子,了解文場知識。由中國廣播電視城市體育宣傳委員會和深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深州市首屆傳統武術交流大會”,于2020年8月25—26日在河北省深州市舉行。安陽市梅花拳協會應邀組團與來自全國39個拳種、門派的武術大師齊聚深州,共襄盛會。安陽市梅花拳協會代表團本著以武為媒以“梅”會友,共同進步的精神,參加了大會的交流活動。閉幕式上進行了頒獎,我和楊彥明先生等獲得“特殊貢獻獎”,其他參會團員獲得表演\"優勝獎”。(待續,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馬愛民,著名武術史家,河南省武協梅花拳協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