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門前輩合影照

一、什么是太極拳的“意打”“盲打”?
記述。王師:練拳也可以“意打”“盲打”。就是躺在床上或是坐著,用意念在腦子里打拳,合上眼睛,心中想著套路,按照套路名稱、順序,一動一動地往下打。這樣有助于熟記套路,也可以鍛煉腦力,增強記憶力,加深意念,融合拳理
王師:“我老師還教了我們一種動功練習方法,就是保持混元樁的基本姿勢,然后意想尾椎骨像鐘擺一樣前后悠蕩。要求全身放松,一直到腳,可略有前俯后仰。\"(王師示范動作)。試之,非常舒服,
二、怎樣做到“四兩撥千斤”?
體悟:怎樣才能做到“四兩撥千斤\"?細研太極圖,那個魚眼就是“四兩”,魚身就是“千斤”,魚眼一動,畫龍點睛,“四兩”自可撥“千斤”。
身體不能左右晃動,一晃動你的重心
就沒了,要用腰轉
松肩一—肩軸松動,節節貫穿。“沉肩墜肘”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云手”一左(右)腳蹬地,手自然翻轉,松沉圓轉,圈已經在我們身上了。
五指不要叉開,那樣勁力就散了,(陳式拳)手型要五指并攏成牛舌狀。回家抓把大米,練習五指撮攏-松開,一捏一松,反復練,有趣,有效,
三、怎樣理解拳論“極柔軟然后極堅剛”?
體悟:我的理解是通過去僵求柔的艱難過程,達到身體極柔軟,身體自然產生一種周身飽滿、充滿挪勁、氣貫四梢、協調貫穿的整勁。有了這種整勁,不僅“挨著何處何處擊”,渾身是手,身備五弓,處處擊人,而且勁力內涵渾厚,有無盡的后勁和穿透力、爆發力。這種勁是由意念引導而“起止于腳,發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整體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超出身體局部所發之力,足可以摧枯拉朽、超常發揮。
人在僵勁、拙勁主宰于身的階段,局部所發之力是有限的。只有真正的化僵為柔,意到氣到,氣到力到,剛柔相濟、隨心所欲,才能產生真正屬于武術功力范圍的勁力,大松大柔,才能形成貫穿協調,渾圓,膨脹,真正源于丹田、腰脊的無盡之力。積柔以成剛,四兩才能撥動千斤。這就是極柔軟然后才能極堅剛的根本原因。
四、打拳以何處為身體中心?
體悟:以尾閭為身體中心,能起到吊襠、圓襠、裹襠、斂臀、命門后撐、身備五弓的作用,還有松膝、松胯的作用。
舌抵上顎,肉梢挪圓,合住上半部;以尾閭為中心,指(趾)稍棚圓,合住下半部
五、太極拳會讓你感到“高、大、上
體悟:如果你按照太極拳論的要求,真正做到了“虛領頂勁、松肩沉肘”“立頂沉氣”,就會明顯感到脊柱拉長、腰脊挺拔,頭往上頂,下頜微收,自有一種身往上長,變高、變長一截子的感覺。同時,氣沉丹田,腹內松靜,腰胯以下尤其是骨盆部分,有一種往下沉,腿腳向地面沉降,腳掌肥大,松軟鋪開,緊吸地面,身體整個往外膨脹,八面支撐,威武、雄壯、雄視一切的感覺。

此時的你,自會有一種鶴立雞群、傲視一切、看透一切、俯視一切、氣質高雅、包容、胸懷遠大,不再計較細枝末節,大氣儒雅,風度翩翩,如羽化登仙、騰云駕霧,自我陶醉,自我認可的優越感
六、淺議“外三合”與“內三合”的辯證關系
體悟:1、內外三合的因果對應關系
先有“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引動“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沒有“外三合”,就不可能有“內三合”,“外三合”是形,“內三合”是意。沒有“外三合”,就沒有“內三合”;沒有“內三合”,“外三合”也合不好。先-后、因-果、外-內、形-意、動-靜、綱-目、干-枝、根-梢、主-從…是矛盾的辯證統一,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2、“外三合\"的核心內涵
“外三合”是練拳的初級階段一招熟階段,必須做到基本要求和標準。這是一個重點練力階段。力,有爆發力、纏絲勁、旋轉力、杠桿力、離心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小力勝大力、以柔克剛等。無論何種力,都要符合基本的力學原理。拳架,產生力,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推手,運用力,引、化、拿、發、敷、蓋、對、吞等,都是研究怎樣運用力。
3、“內三合\"的核心內涵
“內三合”,是練拳的中級階段,亦即懂勁階段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包括對太極拳文化內涵,對傳統文化、理論基礎、理念、拳理拳法、核心觀點、技擊含義的理解和融會。對練拳目標、目的、精、氣、神、意圖、指向、價值取向的理解和認同。對內意、內氣、內力、內功、內勁、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呼吸與動作的配合等的領悟和把握。
七、沉胯活腰腳扎地是什么感覺?
體悟:在日常生活、行走坐臥中,體驗松腰活胯、丹田內轉的感覺,主要是學會用腰。
所有的肢體動作,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行拳運械,都要堅持以松腰松胯、丹田內轉帶動全身運動,形成生活習慣和運動定勢。下盤就像汽車掛上檔位之后的做功狀態,動力飽滿;又如農民犁地的鏵,雙腳就是犁鏵頭,總是向下扎著往前走。
八、學拳初期要放松還是要舒展?
體悟:今天上午,在學練吳式拳時,一位師姐給我指導動作“不能只想著放松,容易形成動作不到位,不舒展、畏畏縮縮、像猴的樣子。動作夸張些,反而顯得大氣、舒展,可彌補不放松的問題。再結合立頂、沉氣,精氣神就出來了”
九、帶功行拳處處行
體悟:在日常生活中,方便時可以試著“帶功行拳”,采用屈膝半蹲的姿勢,走貓步、太極步。用腳下的蹬碾勁,來引發腰的擰轉力和爆發力。走路要虛實分清,身腰運化,把腰胯部想象成充氣的輪胎、灌滿水的膠囊水袋、氣墊船。
十、初試樁功
體悟:今日站\"混元樁\"30分鐘,由于兩手掌心的逐漸挪空,漸覺五指尖由外張轉為向內聚攏之意。“肩井穴”和“丹田”一起下沉,頭、頸和肩頭上提,在胸前形成虛空,后背呈弓形。初步形成拳論所講的“空胸實腹\"之形。
十一、從模仿外形到體悟內涵
體悟:練拳到一定階段后,就要從模仿外形、力求動作準確中脫出來,把注意力放在每個動作的技擊含義上來,從實戰角度出發,“眼前無人似有人”,注意思考每個動作的實際作用是什么,絕不能停留在劃道道、擺手腳。要招招掛勁,勢勢到位,拳架套路才會有看頭、有韻味,才會有用,這也是太極拳作為武術的本來意義。否則,你的拳只能停留在初級階段,也許是永遠的花拳繡腿。
十二、仰臥放松找感覺
體悟:放松練習 -仰躺在床上,四肢舒展放開,然后意想兩手指尖、兩腳趾尖、頭部五個點向上升起,而臀部、大腿部則下沉,整個身體就像一個下沉的大網兜,感覺很放松、舒服
十三、打拳怎樣用手?
體悟:手腕不可塌軟,不可自動、妄動,應和小臂連成一體運轉,以手指和肩井穴為身弓的弓梢兩端,在腰的指揮下,呈弓狀運轉。把小指微向外撐開,使其與小臂連成一條外弧線,內外纏絲、旋臂時,或以拇指為軸,或以小指為軸,可有效防止折腕、腕部妄動、亂動、軟塌等弊病。小指是肢體運行的最外端,最遠端,圓的最外邊沿,應以指梢領勁、外撐、外展,與小魚際、小臂形成外切線。如“摟膝拗步”,前手小指稍往外展,即可避免出現坐腕、折腕、截勁等現象,而使前臂保持富有彈性的弓形。
十四、虛實轉換自輕靈
體悟:1、凡轉換重心均須在承重腿,立頂成軸、虛實分清、輕靈轉換、立頂沉氣。承重腳立地扎根,方可產生擰裹勁和旋轉力。切不可虛實不清,或是在虛處轉換重心。
2、動作外開時,兩手指向外延伸;動作蓄合時,兩手指延伸線相交于一個點,方為合勁。
十五、立頂沉氣與松腰拔背
體悟:“立頂沉氣”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只有立頂,才有真正的沉氣和松沉,才有對拉拔長、中正安舒。
“含胸拔背”,應該是“松腰拔背”才對,如此既利于立頂,又利于沉胯,且避免了弓腰、駝背的可能或偏差誤解。
十六、氣沉腳底是什么感覺?
體悟:1、近日無論是走路還是打拳,感覺腳踩地面不是硬的,而是像橡膠一樣彈性柔軟。據師兄弟們說,進一步的感覺應該像踩棉花包、水袋。
2、脊背后撐,命門后凸,前胸含抱,才有八面支撐。
3、對拉拔長,手向后打開,腳才能前出得到位;低架勢更應該對拉到位,方可避免撅臀低頭之病。
4、下部松沉,上部輕靈,自然產生如“水下游泳”之感,這也包含對拉拔長之意。
十七、意念專注眼看哪兒?
體悟:意念只能專注一點,而不能多點分散,或目無主見,不知看哪兒,更不能目光游移,亂晃亂動,要有一個專注點、重心點、聚焦點。
十八、拳要練,更要悟
記述。在赴北京參加紀念楊禹廷先生誕辰130周年活動的途中車上,王師給我們講:“太極拳不能光練,要悟,悟透什么是陰陽相濟,什么叫上下相隨。說到悟,就是說遇到誤區,要善于走出來,要多練,把誤區化解了。多看,看別人練拳都有毛病,但要善于分析,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避免他的缺點。”
不要人說你練拳沒勁,你就加勁,一加勁就僵了,就走入誤區了。
練拳都有“平臺期”,聽批評,挑毛病,不是否定你的所有,是給你指出毛病,缺點。也不能光聽好話,所謂“捧殺人”,光聽好話,也容易讓人迷路。
十九、學會的拳為什么總變樣?
記述。我問王師:“為什么我們打拳一回一個樣,總變,總也找不到最合適的那種感覺?”
王師說:“問題就在學的多,練得少,沒有形成運動定勢。我們那時候,一個動作無數次地練,直到練得無論朝向東西南北,在什么場地場合,一擺勢子,就是那個樣,絕對不會變。老時候,一個拳師可能一輩子就會一套拳,三年五年學成也是它,所以你一個動作不學會,絕不往下教你。”
練太極拳要破除神秘化。拳經上的東西,都是前輩的經驗總結,要下到一定的功夫,才可能達到。可現在社會、家庭各方面的條件都發生了變化,不再需要靠這個來謀生了,所以,也就很難再有人下過去那種功夫來練拳用拳了。
二十、松手兩條濕毛巾
體悟: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打拳,把兩條胳膊想象成兩條濕毛巾,或是兩條灌滿水的軟膠管,意念一松,感覺氣血就像開閘的水一樣流向指梢,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把沉甸甸的重磅大錘。這樣有利于練習松沉勁。
二十一、應物自然學打拳
記述。王師在給新學員講解陳式拳一路第一式“金剛搗碓\"時說:“第三個動作是捋手擦腳,一定要同步,就像太陽、地球和月亮一樣,自然運轉。”
神和形,實際上就是虛和實的關系。形是實的,神是虛的。形不到位,神也不足,神是領著形走的。
太極拳是立足于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合乎自然規律的本質特性,是科學的,是反映物質運行規律的哲理拳、文化拳
二十二、太極拳各個階段學習的重點是什么?
體悟:太極拳各個階段的學習重點: 初學階段一一找道,想動作(形似) 進修階段一 找理,想要領(拳理) 提高階段一一找勁,相協調(整體)
二十三、尾閭的運用方法是什么?
體悟:尾閭運行有兩條基本原則,一要始終垂向地面,也就是所謂收尾閭,這樣才會有腰胯的松沉;二要穩定,不能左搖右晃,即俗話說的“搖尾巴晃腕”。尾閭要像“定海針”“定盤星”\"地心軸”。別處可以旋轉搖擺,尾閭要穩坐中軍帳,別人都得以“他\"為圓點,圍著“他”轉,才會有全身的整勁。
二十四、以拳理為本,從細節著手,認真檢驗拳架
體悟:用拳理來檢驗拳架,可以發現許多毛病。多做回頭看,先學拳理,用拳理指導、引領實踐;再用拳理來檢驗實踐。
要把每一個式子當作一套拳來打。要認真地拆解每一個單式,仔細揣摩,把每一個細節弄清楚,然后再合起來找勁,找順達、流暢。
二十五、開胯與尾閭下垂
體悟:走路、行拳,都要松胯圓襠,會陰虛空,不能夾著襠走。不管行走坐臥,還是行拳推手、技擊,始終要保持尾閭垂地,扎向地面。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有人把尾閭稱為“船舵”的道理吧。意注尾閭,使其始終垂向地面,全身整勁即可形成,猶如船之舵、網之綱,所謂的“一身備五弓”“中正\"“整勁”等,率皆根于此。以己身試之,果然有效,
(作者簡介:尹勝太,太極拳家李經梧先生再傳弟子,師承王大勇老師,為陳式太極拳第十二代、吳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秦皇島市太極拳研究會主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