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評論,是媒體編輯部或作者對新近發生的、有代表性、傾向性的熱點事件或社會現象,及時準確地加以分析、闡釋、評論,從而揭示本質、引導輿論的一種議論文體,是現代新聞傳播經常采用的社論、評論、評論員文章、短評、編者按、專欄評論和評述等文章的總稱。我們在閱讀新聞評論類文章時應將重心放在了解新聞評論的觀點和學習闡述觀點的方法兩方面。
1.抓住核心觀點,理解基本原則。
新聞評論的核心是“立意”,即作者對事件的明確看法,確立評論文章的基本觀點與主要思想內容。新聞評論是新聞媒體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的重要社會公器,往往能比一般的思想評論和雜文產生更加強烈的社會效果,其以“直面熱點、理性述評、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為原則。閱讀時可重點關注標題、開頭或結尾的總結句,快速鎖定觀點。觀點需符合“準”(切合實際)、“新”(見解新穎)、“深”(揭示本質)的標準。
2.學習闡述觀點的方法,把握論證的方法與邏輯。
新聞評論遵循“引論—本論—結論”的經典議論框架。一般引論部分引述新聞事實或現象,提出核心問題(“是什么”);本論圍繞觀點展開分析,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回答問題(“為什么”);結論總結觀點并提出建議或呼吁(“怎么樣”),體現指導性。閱讀時要關注論據與論點的關聯性,判斷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能支撐觀點。
新聞評論雖以說理為主,但也需要恰當的情感表達來增強感染力。優秀的新聞評論常將事實陳述與觀點闡釋交織,強化論點的同時又能引發讀者共情。
逛菜市場,年輕人這樣觸摸生活的脈動
◎王 丹
前有City Walk,現有Market Walk。逛菜市場,正成為不少人特別是年輕人打發閑暇時光的新選項。
現在的菜市場正變得更舒適、更智慧。傳統的柜臺式經營依舊可見,不過柜臺上的菜品卻可以實現“云追溯”;地道老味道依舊便利可尋,但看似“混搭”的新潮單品也頻現身影。說是逛菜場,其實這里還能與讀書活動、非遺展演等文娛活動不期而遇。不夸張地說,一些菜市場已然是復合的文化生活空間。
在萬物皆可線上的時代,逛菜市場更像是人們重建生活圈的一種努力。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高度普及,那些構成生活圈的“附近”的元素日漸淡出我們的生活,比如叫賣的小攤販、社區的集體生活等。很多人對“附近”也不再感興趣,人們不再那么關心小區里住了多少鄰居,家鄉的街道有什么新地標等,卻更加關注互聯網上的公共事件,日常生活也多“外包”給虛擬網絡及服務。舉個例子,如果想買什么東西,我們很少走進街邊的小店去選,第一反應就是打開手機上的即時配送軟件讓商家送貨上門。
人們前所未有地依賴網絡,真實的社交卻日漸稀缺。如何重建“附近”,重構自己的生活空間,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感知力?
在這場關于“附近”的尋覓中,菜市場就是那個觸手可及且高性價比的存在。它不僅在地理意義上是不折不扣的“附近”,人人能去,人人可去,而且在那里能鮮明感受到四季的變化,觸摸到生活的脈動,擁有真實的人情體驗。這些豐富的體驗和感受,激發出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幫助我們重新理解社會、認識世界。
由此看來,逛菜市場也許是小事,但也是件正經事。重建“附近”,需要更多像菜市場這樣的小的、現實的突破口。也許是一個社區公園,或是一場興趣集市,抑或是一間共享自習室,相信它將點亮更多生活之光,喚醒更多生命的活力。
(摘編自《光明日報》2025年7月1日)
◆賞析
文章開篇提出“逛菜市場正成為年輕人打發閑暇時光新選項”這一現象,進而引出觀點:在萬物皆可線上的時代,逛菜市場是人們重建生活圈的一種努力,貼近生活,現實意義強。結構上層層遞進,先描述菜市場的新變化,展現其成為復合文化生活空間的特點;接著分析時代背景下“附近”元素的淡出以及人們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帶來的問題;然后闡述菜市場在重建“附近”中的作用;最后呼吁尋找更多類似的現實突破口,邏輯清晰。
堅持長期主義,做困難而正確的事
◎彭 飛
文化產業講究慢工出細活,這些年的現象級文化產品,反復證明了這一點。《哪吒之魔童鬧海》耗時5年制作,超4000人參與,特效鏡頭接近2000個;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巖漿流體”場景,需模擬8層不同材質、不同速度的流體效果,團隊打磨六七十遍才通過。《流浪地球2》中涉及的實體特效道具,從最初設計,到打樣、修改、最終成品,經過了長時間精細打磨,既具有功能性、顯得逼真,又兼顧美觀,適合在大銀幕上呈現。成功哪有什么輕而易舉,不過是下了最笨的功夫、走了非走不可的遠路,一路撐下去,才迎來了噴薄日出。執著、專注、堅韌,不偷懶、不耍滑、不抄近路,踏踏實實付出,這是文化創造、科技創新等都必須堅守的不二法門。
我們引以為傲的純電動新能源汽車,也是奉行長期主義結出的碩果。起步之初,質疑聲不少。但因為認定了大方向,政策堅定支持,企業堅定投入,一點點積累技術優勢,深挖消費者需求,才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迎來了國產新能源汽車的高光時刻。站在今天回望,許多領域的驚艷綻放,都源自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源自看準了就堅定不移干的執著。
今日中國,是長期主義者的樂土,是不斷見證奇跡的舞臺。當你深耕一個領域、播下一顆種子,它就有機會挨過漫漫寒冬,在來年春天或更遠的春天破土而出。當然,強調堅持長期主義,不是說守著時間坐等,更不能把“長期才有效果”作為擋箭牌,蒙著眼睛蠻干。真正的長期主義,建立在對發展趨勢和自身定位的清晰認識之上,是因為正確才值得我們長期堅守、堅定投入。因地制宜謀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行,統籌好眼前與長遠,做困難而正確的事,才能積跬步以至千里。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同時也要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放在歷史長河中看,投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我們,何嘗不是在一個又一個五年規劃中踐行長期主義的奮斗者、追夢人。錨定目標,攜手拼搏,我們的明天何其美好,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何其燦爛。
(摘編自“人民網”2025年2月26日)
◆賞析
文章以熱點文化產品的成功案例引出“堅持長期主義”的觀點,體現了新聞評論“直面現實、激濁揚清”的輿論導向功能。開篇以《哪吒之魔童鬧海》、《流浪地球2》、新能源汽車發展等案例,論證長期主義在多個領域的普適性,同時辯證指出“不能以長期主義為借口蠻干”,體現了觀點的“準”與“深”;結尾升華主旨,點出個人奮斗應與民族復興同頻共振。全文遵循“現象—分析—升華”的邏輯框架,展現了時評“小切口、大主題”的立意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