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綦江區將慈善事業作為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5年來,全區籌募慈善款物價值超5億元,帶動500余萬人次參與,50個慈善項目造福困難群眾100余萬人次。2024年,綦江區慈善會被評選為全國民政系統先進集體。
黨建引領,筑牢慈善事業發展根基
將黨的領導作為慈善事業“定盤星”,推動慈善工作與黨的建設同頻共振。強化頂層設計。將慈善事業放在全區重要位置高位推動,區委、區政府每年專題研究推動慈善工作,選派原區委常委擔任區慈善會會長,為慈善工作提供堅實政治保障和組織領導。
創新制度框架。建立“12345”慈善工作新模式,以黨建為統領,搭建慈善指揮、數字慈善“兩大平臺”,完善人才、運營、監管“三項機制”,完成項目品牌化、隊伍專業化、管理精細化、成效多元化“四化建設”,錨定拓展大民生新領域等“五大愿景”,推動慈善事業全鏈條創新發展。

織密兜底網絡。橫向培育100余個“組織 + 商戶 + 家庭 + 個人”四類慈善主體,縱向構建起覆蓋全域的1000余個“中心 + 工作站 + 工作室 + 網格”四級慈善陣地,形成立體化、多層次生態網絡。承辦全市“善滿山城”行動暨公益慈善服務聯合體建設現場會,并作經驗交流。
數智融通,激活慈善發展智慧引擎
以數智創新作為慈善發展“動力源”,推動慈善事業與時代需求深度融合。打造數字慈善樣板。在全市率先構建“數字慈善”綜合平臺,以? 1+3+N ”模式,搭建1個駕駛艙,實現資源精準調配與監測。針對公眾、慈善組織、政府監管機構推出3條數字化跑道,迭代N個應用場景,提升參與體驗與運作效率,保障資金透明,該模式獲評全市民政“十佳創新項目”。

培育智慧慈善生態。通過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共建慈善學院,打造公益慈善特色人才培育基地,培養300余名優秀志愿者骨干,促進社區慈善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
救助慈善雙向轉介。依托“渝悅救助通”平臺,率先迭代開設“救助 + 慈善”板塊,統一窗口、流程與隊伍,聯動部門、企業、組織、商戶四類主體,建立政策、需求、資源、幸福“四張清單”,實現救助與慈善協同發力,推動“弱有所扶”向“弱有眾扶”轉變。
項目支撐,構建慈善為民服務矩陣
把惠民利民作為慈善服務“指南針”,推動項目需求精準對接。打造品牌標桿。聚焦特殊群體,打造50余個特色慈善品牌。“解救枷鎖讓愛回家”“扶貧濟困善行綦江”“莘莘學子逐夢啟航”等項目,為5.6萬余名困難群眾及3000余個精神障礙患者家庭紓困。“一村一夢”獲評“中華慈善品牌項目”,“鄉村健康屋”獲中央媒體報道。
拓展事業版圖。線上500余萬人次參與,募集善款超5億元,連續7年獲評“99公益日”先進集體。線下在79個社區設綜合性基金及12支專項慈善基金,慈善幫扶從傳統救助拓展至產業發展等多元領域。

推進成果共享。以“政府引導 + 慈善賦能 + 群眾自治”模式,定制募捐計劃,凝聚社會資源,引導群眾互助。大力實施“鄉村振興萬隆畫卷”等項目,超3億元慈善資金用于鄉村振興,“‘互聯網 + 慈善’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項目獲重慶市民政創新項目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