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基層綜合文化工作的實踐表明,開展好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因地制宜開展好群眾文化工作,為構建文明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礎,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以拓展文化活動為抓手,讓群眾文化惠及千家萬戶
群眾文化活動在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增強全民素質等諸多方面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當前,群眾文化活動仍然存在形式單一、內容單薄、參與局限等問題,既給群眾文化的發展帶來了阻礙,又給人民群眾文化活動體驗感帶來不利影響。群眾文化基層單位應明確開展好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和意義,積極拓展群眾文化活動路徑,讓群眾文化惠及千家萬戶。
一是統籌推進,讓主題宣傳活動入腦入心。緊抓新時代文藝工作的正確導向,充分利用宣傳思想文化載體,積極發揮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陣地效能,緊密貼合核心任務及上級在文化方面的戰略部署,制定詳實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方案,結合本地本區域人民群眾的群體需求,抓好重點宣傳活動,豐富主題宣傳內容。通過組織大型主題賽事、演出以及歌舞、快板、傳統戲曲、幽默小品等深受群眾歡迎的藝術表現形式。彰顯主題文化底色,多方位展現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確保黨的優良政策和方針能夠深入民心,惠及廣大民眾。使之既接地氣又冒熱氣,讓宣講入腦又入心、落地見效。
二是巧用善用,讓節日文化活動多姿多彩。要巧用善用重要節日和時間節點,結合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慶,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惠民文化活動,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便捷享受文化藝術成果。通過開展“我們的傳統節日”系列活動,引領廣大人民群眾體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和無窮魅力;通過開展慶祝勞動節、國慶節等主題活動,引領廣大人民群眾在活動中厚植家國情懷;通過舉辦各類線下書畫美術展覽、攝影展覽、文明實踐展覽等活動,讓更多人民群眾感受文化藝術熏陶;依托群眾文化中心、藝術館,以及公共圖書館等文化設施,組織轄區居民、團體以及個人參觀學習、接受熏陶,堅定文化自信。
二、以提升文化服務為核心,讓群眾文化“走新”更“走心”
持續滿足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層面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是構建物質與精神文明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社會的必然要求。群眾文化工作基層單位應以提升文化服務為核心,依托文化服務載體,通過創新文化服務方式、整合社會資源、豐富文化志愿服務內容、免費開展多種文化服務活動,建立縱橫交叉的立體文化服務網絡。
一是打造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好基層綜合文化站,是為人民群眾做好文化服務、打造新型文化服務陣地、引導群眾“走進來”、推動宣傳教育走心入心的基礎性工作。要保障有足夠的室內活動場地,擁有適宜開展活動的室外場地,添足添齊具備開展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設施和資源。要依托現有資源,因地制宜,精心打造文化、健身、科普、未成年人及政策理論宣講等多個功能室,為群眾提供文化信息共享、文藝演出、展覽展示、非物質文化傳承、文化技能培訓、體育健身、報刊書籍閱讀等功能性服務。
二是推動文化志愿服務深入開展。組建一支熱愛文化事業、甘于奉獻擔當、德藝雙馨的文化志愿者服務隊伍,推動文化志愿服務廣泛深入開展。通過志愿服務隊持續開展“送文化進校園”等文化志愿服務,為學校送去文化藝術課程。在節假日期間,組織策劃一系列旨在服務公眾的文化公益活動,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加強文藝骨干志愿者隊伍培養,在每個社區安排專職或兼職的文化管理人員,做好農家書屋日常管理、組建文藝團隊并積極參與團隊的文藝創作、活動策劃、演出展示和公共文化云上傳等工作,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為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賦能,為弘揚文明新風尚添磚加瓦。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講話強調,“要著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偉大事業,唯有充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與創造力,才能切實樹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與自強精神。作為基層綜合文化站,要在工作模式、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上不斷創新,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推動文化與經濟實現深度融合與良性互動發展。
一是拓展公共文化共享空間。在當今公共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的背景下,為了提升公共文化空間的建設質量和效率,必須拓展共享空間,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并引入專業團隊參與其中。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同時充分整合融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等陣地資源,打造多功能文化服務模塊,把社區農家書屋建設成為集知識傳播、智庫、集學習共享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多元化文化綜合服務中心,努力讓綜合文化站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大舞臺”,致力于滿足群眾在精神文化領域多樣化、多層次、全方位的需求,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與支持。
二是創新多元文化項目服務。堅持“以民為本、服務民生”服務理念,以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多元文化”建設。鑒于青少年群體具有強大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和旺盛的好奇心特點,引進高科技文化數字產品,開展青少年“沉浸式體驗”活動,使之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和科學的奧妙;針對假期孩子“看護難、陪伴難、監管難”問題,積極聯合關工委、婦聯、團委、紅十字會等部門和組織,常態化開展寒暑假公益假期班,推動校內教育向校外延伸;針對老年人的學習問題,通過整合社會教育資源,廣泛開展健康養生、朗誦、民族器樂等培訓活動,幫助老年人形成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三是廣泛開展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拓寬工作思路,創新開展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比如文化惠民演出、廣場舞、全民健身等;將群眾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相結合,為需要幫助的群體送去關愛和溫暖;力推移風易俗,專注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身體力行地實踐之。引導廣大群眾破除婚喪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組織文化志愿者人戶慰問老年人,為高齡、獨居老人送溫暖、送祝福等等,提升基層在社會治理與服務方面的效能與質量標準。
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定文化自信,認真貫徹落實群眾文化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圍繞陣地建設、文藝隊伍培養、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突出區域特色等方面,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服務形式,扎實推進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譜寫新時代絢麗多彩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新篇章。
(作者單位: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碭城鎮農業農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