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走得再遠,文化都是我們的根。它可能看不見、摸不著,卻深深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從西侯度的“第一把火”到陶寺遺址的“最初中國”;從晉風唐韻的風雅氣度到洪洞大槐樹下的悠悠鄉愁;從太行山上的沖鋒號角到轉型發展的上下求索——山西文化的長河流淌不息,滋養著一代代三晉兒女,熔鑄成這片土地的獨特氣質。
“五千年很遠,但山西很近”,這是山西文旅的宣傳語。與“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靈動不同,多了一份樸實,一如山西厚重的特質。五千年風云變幻,波瀾壯闊的遙遠古代,歷史與它產生共情;轟轟烈烈的建設年代,煤炭是它的標簽;轉型發展的新時代,歷史再次成為它的亮點。從歷史到煤炭再到歷史,文化的長河流過昨天,流經今天,又該流向怎樣的明天?
山西自有答案。
3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考察調研時說道,“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在信息奔涌的時代,對于坐擁不計其數的古建資源、遺產資源、旅游資源的山西來說,敬畏歷史、發展文旅并不是守住傳統的爐灰,而是用科創熱情傳遞文化的火焰。
科技之光重塑文明守護的方式。“噠噠噠”,應縣木塔景區內,一只銀白色的機器狗輕巧地攀上木塔的石階,頭部攝像頭緩緩旋轉。在游客好奇的目光中,它精準捕捉著藻井雕花上歷經千年的木紋肌理。這座始建于1056年的純木構佛塔靜默佇立,而搭載人工智能的機械守護者,正以毫米級精度為它書寫新的生命檔案,將文保工作拓向更寬的邊界。木塔旁的數字展廳,游客戴上VR眼鏡便可瞬間“穿越”回千年前的建塔現場,當木構榫卯在虛擬空間中拆解重組,“木塔數字孿生體”讓不可登臨的國寶重現凌云姿態。
數字之火激活沉睡文物的代碼。走進陶寺遺址博物館,觀象臺的重生令人驚嘆。夏至日,站在數字化復原后的氣象觀測點,游客目光所及,智能光影系統實時模擬太陽的軌跡——晨光精準穿透東側第十二道觀測縫,在巨石陣列中投下點點文明的光斑。4000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在這里仰望蒼穹,4000年后的今天,我們在這里見證他們的哲思。今年7月1日,以這座數字化敘事的博物館為核心的陶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揭牌,實現了山西“零”的突破。這片沉睡數千年的都邑遺址,終以國家文化地標之姿,不僅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壯闊長卷,更成為推動山西文旅深度融合、釋放文明傳承創新時代價值的支點。
智能之鑰揭開文化遺產的密碼。在云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用三維激光掃描儀為云岡石窟第13窟建立毫米級精度的三維模型。這種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已突破國內大型石窟整體建模難題,而支撐這一技術的,正是山西布局的“國家級+省級”科研平臺矩陣。當科技與文物深度融合,山西的文化遺產正突破時空限制——從全國首座地下考古方艙到3PB數字檔案構建起永不消失的“數字博物館”,從AI修復千年壁畫到光纖監測千年古建,山西正以科技硬實力,讓云岡石窟、永樂宮壁畫等文化遺產在數字時代“活”下來,“火”起來。
三晉大地上,科技創新賦能文旅發展的脈動正沿著黃河奔涌。北至大同華嚴寺,《營造匠心》展廳用3D技術還原古建之美;南至運城古渡口,“文化IP—鄉村振興”轉化模型,讓渡口商幫的故事化作沉浸式文旅劇目;平遙古城,《又見平遙》以聲光電為媒,讓游客見證傳統文脈的當代新生……而即將啟幕的第七屆山西文博會,文化科技館的嶄新亮相更是展露了山西科技創新賦能文旅的野望。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文化與科技握手,更優質、更精彩的文旅產品和體驗成為現實,不斷拓寬人們想象的邊界。如今,徜徉在山西這片土地,當歷史的煙云厚重得仿佛觸不可及,山西卻以它沉穩而鮮活的姿態,讓我們依然能一眼望見千年,這是山西給我們的驚喜,也是歷史生生不息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