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妹向秋阿姆邀我為她編著的得榮縣徐龍鄉漁波村村史《花落花開》一書作個序。漁波村雖是我母親的故鄉,于我而言卻是既親切又陌生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在我東奔西走的成長歷程里,漁波是故鄉也是他鄉。說她是故鄉,是因為每每有人問及我是哪里的人時,我脫口而出“得榮的”。再有人問我得榮什么地方的時候,我會說是漁波的。說她是他鄉,是因為故鄉的解釋是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而我除了寥寥可數的4次到這里探親、休假,總共居住不超過一年,有幾個月還是在少不更事的幼童時期,所以表妹的約稿讓我惶恐。當我細細地讀完表妹幾萬字的文字時,心緒久久無法平靜,故鄉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漸漸清晰鮮活了起來。
第一次到漁波,從父親的回憶錄中得知是我兩三歲的時候。那時候漁波的情況我自然不會記得,父親說因為母親在解放鄉參加工作,經常下村,無法照顧我們姐妹倆,只好把我們送到漁波村外婆家里。等數月后我們被父母接回縣城,已能說些藏話了。
第二次回漁波是20世紀60年代末,隱約記得是6月份,我們姐妹倆隨母親下鄉一路從雪堆村、中絨村、莫丁村最后來到漁波老家,住了十幾天。那幾日的旅程給我的印象是媽媽的故鄉實在太遙遠了,頭上烈日暴曬,腳下是翻不完的大山,漁波是我幾乎到不了的地方。好不容易翻完最后一座山,慢慢下山,終于見到了母親心心念念的家鄉漁波。這是一座非常寧靜的小山村,房屋錯落有致,周圍綠色的田野在荒蕪的大山之間顯得格外養眼,田邊村頭還有許多核桃樹和果樹。當時外婆在給生產隊看守核桃樹,拿個破臉盆邊敲邊吼驅趕樹上啄食核桃的鸚鵡,我們看了覺得怪有趣的。那個時候正在長身體的我們就一個字:餓??吹绞裁炊枷氤裕嘈印⒚易拥鹊?。外婆就在核桃樹下架起火,和了一坨黑乎乎的面,揪成面片,放了一把白菜煮了一鍋燴面。雖然沒肉沒油,只放了一點鹽,也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燴面。那時候的漁波家家戶戶都很窮,我第一次看到幾個不穿衣褲只圍了一圈流蘇遮羞的半大孩子。但是漁波村的村民素來熱情好客,凡是有客人到村里,都要登門看望,并送來家里珍藏的食物。我們走的時候,淳樸的村民送來了麥子、核桃、蔥頭等禮物。這一習俗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每每想起都會讓人心生溫暖。
第三次到漁波,是在1985年8月,家里遭遇變故(姐姐英年早逝),聽說年邁的外婆悲痛欲絕。當時正在得榮掛職工作的我,請假隨村里來縣城馱運物資的馬幫,到漁波看望我的外婆。雖然村民的生活依然不富裕,但有了一定的改善,至少我在舅舅家和親戚家里還吃到了酥油炒雞蛋。那時我的外婆已經年邁,兩個表妹還小,還不到讀書的年紀。白天我就坐在樓頂上看書,村里好奇的娃娃們就在我們的樓下觀望。我拿出帶來的糖果送給他們吃,第二天來的娃娃就更多了。我又去取糖果,被外婆搶了去不讓我給他們。過了一會幾看見娃娃們眼巴巴地不愿離去,外婆又抓了一把糖撒下去,完了又抓一把小石子扔下去,讓他們快回家去。我的阿甲真是潑辣又可愛的老太太。晚上我和表妹依偎在外婆身邊,聽她講那些古老傳說和故事,完了我就給她們講漢族的神話故事,藏話不流暢的我,就連比帶畫由外婆翻譯給我的兩個表妹聽。夜深了,我就獨自躺在樓頂望著滿天的繁星發呆。雖是盛夏,高原的夜也有幾分寒涼,四周異常靜謐安詳,痛失手足的切膚之痛在故鄉如水的月夜中慢慢消淡。一個多月混沌的大腦也漸漸清醒,我還有外婆、父母和年幼的侄兒,我還有愛我和我愛的親人要照顧。這是姐姐離世之后,我內心得以漸漸平復治愈的一段溫馨難忘的時光,也是我最后一次陪伴外婆的日子。我還數次來到村里的小學,教孩子們說普通話,糾正民辦老師的錯別字。我離開時村民們又來送行,這次送行的禮物種類豐富了很多,有了雞蛋、奶餅等等。小山村的命運也隨著國家的命運一起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2021年9月,我坐著表妹夫的汽車第四次到漁波村。從縣城幾個小時就來到了漁波村。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新藏房鱗次櫛比,鮮花簇擁。進到屋里畫棟雕梁,寬敞明亮,桌子上擺滿了各種水果干果、飲料酒水,午餐豐盛可口。村民們衣著光鮮干凈,我還看到許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停了好幾輛摩托車,有些門口還有汽車。進村時遇見的轉佛塔的村民,已把我們到來的消息傳遍整個村子。舅舅家里陸陸續續來了許多看望我們的鄉親,手里拿著酥油、奶餅、蜂蜜、臘肉、貝母等等上好的土特產。他們說你們應該過年的時候回來,村民們可以跳鍋莊歡迎你們,其情其景讓人感動。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漁波村村民骨子里的質樸善良和勤勞始終未改,這也許就是這個小山村的靈魂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
寫村史、品村史、存村史,為的是讓我們了解歷史、把握現實,從而更好地規劃展望未來,也讓我們的后人更加熱愛自己的故土鄉村。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花開花落四季輪回,斗轉星移故鄉永存。愿我根脈相連的故鄉與時代共進共榮,越來越好,愿故鄉的父老鄉親,世代和睦福澤綿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