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火光,時而輕輕搖曳,時而熊熊燃燒,似在一場夢里,抑或在一段記憶深處。那火光,是兒時家中火塘里的火焰之光,是母親用心點燃的希望之火。它散發著熾熱明亮的光芒,照亮我童年里所有的寒夜,引領我向著光明一路前行,教會我接受,也給予人間更多的愛與關懷。
童年的家園,讓人記憶猶新的是一間充滿煙火味的灶房。小時候,家中飲食起居都在這間灶房中,灶臺前設有一個火塘,大人們時常用火棒把大灶里的炭火扒拉進火塘,全家圍坐火塘邊取暖、聊天,在灶灰炭火上煨茶煮食。每到年關,阿爸都要在房壁和灶壁上用面粉繪制日、月、“雍仲”等吉祥圖符,以祈求平安和幸福。一年一度,簡單的圖符總能令灶房煥然一新,灶房里的生活也愈發變得新鮮有趣。那些背負著“神圣使命”的符號,用它們美好而神秘的寓意斑斕了歲月,我的童年里更多了無限遐想。
每一個從睡夢中醒來的早晨,母親都已早早起床,忙著生火燒茶,做家務。睡眼惺松的我們趴在睡毯里,在木柴的燃燒聲中看母親忙碌的樣子,感覺溫暖而踏實。母親操持鍋碗瓢盆的樣子總是那么麻利而柔美,她用抹布擦拭灶臺鍋具,把糟粑、酥油摻入茶鍋,用水瓢翻攪奶茶當再次從茶香中醒來,母親已忙完家務,照料好圈里的牲畜,呼喚我們起床。火紅的炭火,沸騰的奶茶,全家人圍坐一起吃早茶。奶茶香回味悠長,火塘邊暖意融融。
春耕第一天,村里的人都很忙碌。中午,大家要把食物和草料背到地邊,犒勞耕田犁地的男人和耕牛。播撒完種子的母親趕回家中,準備寓意豐收的午餐“巴果”(即灶灰牛肉饃,寓意來年五谷豐登)。母親將牛肉粒和碎牛油攪在一起,用鹽巴簡單調味,包進揉好的面團搟成饃,炕在灶灰下,不一會兒的工夫,灶灰中的“巴果”相繼烤熟。母親背上一捆干青草,提著食物和奶茶,帶我們去地里和父親會合。到地邊,卸下繁重犁具的耕牛,悠閑咀嚼春耕特備的谷物湯和干青草,我們靠在父母身邊,在大人們的說笑聲中吃外表酥脆、內里多汁的“巴果”,無比美味。童年的火塘邊,嘗遍了帶著母愛的人間美食一可口開胃的酸菜粥,熱氣騰騰的面塊湯,外脆里軟的灶灰饃,帶著炭火味的烤土豆長大后,同樣的食材同樣的方法,卻怎么也做不出媽媽的味道。
火塘里的火除了取暖和煮東西,也能照亮夜里的黑。那時候村里還沒通上電,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燈。每天下午,我和妹妹背著小背簍去野地里撿拾枯木斷枝,為火塘邊的夜生活做足準備。油燈下,勞累了一天的阿爸總會不厭其煩地拿起一本厚厚的《格薩爾王傳》,娓娓講述英雄格薩爾王的傳奇故事。我們靜靜玲聽,在阿爸的說唱聲中,在跳動的火苗里、燃燒的火焰中,恍惚能看到英勇俊朗的王子和美麗智慧的王妃…無數個夜晚,溫暖的火塘邊,阿爸的說唱聲帶我走進甜蜜的夢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如今母親已年邁,父親離開人世很多年,火塘邊的故事漸漸流逝在光陰里,而講故事的阿爸的容顏卻在記憶中越來越清晰,銘心刻骨。人世間,父母贈予我最珍貴的禮物一身邊的兄弟姐妹,無論世事如何變遷,始終站在一起接受命運的饋贈,甘苦與共。匆匆歲月里,會有一天突然發現,有些事已過去很多年,有些東西遺失在路上再也找不回來,唯有火塘邊的愛,星火閃爍,永遠燃燒在生命中,溫暖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