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我國無人機技術飛速發展,尤其在農業領域,發展及應用最為迅速和廣泛。我國目前是全球農業無人機應用面積最大的國家,每年作業超過21億畝次,農業無人機飛行小時數占整個無人機行業的98%。
無人機的應用讓農業植保、播撒、信息監測等環節更加智能化和精細化,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和精度。現在,讓我們近距離了解無人機是如何讓農業生產“心中有數”的。
“過去巡田靠腳力,現在種地看屏幕。”一架翼展約1米長的無人機在百米高空平穩飛行,它搭載的多光譜相機能以厘米級分辨率,捕捉麥田的每一個細節。這已經是當今中國許多現代化農場的日常操作。
無人機可以搭載各種遙感設備,如高分辨率CCD數碼相機、多光譜成像儀、熱成像儀、激光掃描儀等,成為現代農業中靈活、精準的“空中偵察兵”。它能全方位采集農田數據,快速獲取農作物的光譜信息、溫度信息、形態結構信息等,再通過通信鏈路將數據實時傳輸至地面控制站,為農田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精細視角。


例如無人機監測農作物病蟲害時,可以發現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早期病害,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準備”,航空植保統防統治效果較農民自防提升了10%~20%,農藥使用量減少了20%~30%,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問題也得到了改善。
現代農業是一個完整系統,無人機作為其中一環,與天上的衛星、地面的傳感器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系統。這套系統完美配合:監測衛星每周提供一次全景影像,無人機負責對重點區域進行厘米級精度的詳細拍攝,而埋設在田間的數個傳感器則可以每分鐘傳回一次土壤數據。
在高標準農田里,這套系統還有更智能的應用:給每塊農田都建立一份“數字檔案”,根據無人機實時采集的數據,已經通過大量訓練的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迅速、準確地識別出不同種類的病蟲害,一旦發現異常就會做出預警,并提供相應的防治建議,幫助農戶提前做好應對措施。
這其中也不要忽視“人”的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一項研究表明,經過適當培訓,普通農民可以在兩周內掌握無人機的基本操作。農業農村部的“數字農業下鄉”工程已在全國建立了1200個培訓點,培養了近5萬名“新型數字農民”。
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無人機技術正在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工具。2022年河南特大暴雨期間,應急管理部門組織300多架次無人機,在36小時內完成了受災面積的精確評估,為救災決策提供了關鍵依據,這種快速響應挽回了約3.2億元的農業損失。
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已有65%的主要糧食產區實現了無人機常態化監測,主要農作物病蟲害識別準確率達到88%,平均減少農藥使用量15%,增產約7%。這些數字背后,是科技帶給傳統農業的深刻變革。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指尖管理萬畝田”,無人機正重塑農業生產方式。隨著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發展,未來的農田管理將更智能化。預計到2030年,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農業植保無人機將全面開始商業化應用。
當每一寸土地都被“理解”,每一株作物都被“看見”,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手里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責任編輯 / 關鹿鹿"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