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廈門市金安小學的科學課堂上,三年級學生正在調試自制的潛望鏡,鋁箔反射的光斑在墻面“跳躍”;五年級的一支學生團隊在生態園記錄中草藥的生長數據;而一群剛完成“造車”挑戰的學生,正駕駛著親手組裝的電動車馳騁在校園跑道上……這些鮮活的場景,正是學校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為靈魂,構建“JBL科創家園”品牌的生動縮影。

“JBL科創家園”即“Jinan Bridge of Learning”,旨在架設科學學習力的橋梁,建構金安科創家園。立足“金安·生活力、素養·學習力、科學·創造力”三力培育,將生活與科學交融,讓學生的目之所見皆為科學,好奇之求皆用科學。打造“生活化、實踐性、協同型”科學教育模式,形成“生活為基,一核雙翼”的“生活力+X”課程生態,將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融入教育基因,讓科學素養在真實情境中深度“生長”。
學校設計縱向貫通的生活實驗室項目群。在“光影探秘”項目中,低年級學生在彩色透光實驗中理解三原色本質;在“奇妙萬花筒”制作中,中年級學生深入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與成像規律;在“探秘潛望鏡”挑戰中,高年級學生綜合應用光的直線傳播與多次反射原理設計觀測裝置。
當課程延伸至生活融合館,項目化學習呈現出鮮明的角色化特征。“我和自行車”項目中,學生拆解200余個零部件,通過扭矩實驗理解齒輪傳動原理;“一起造車吧”創客項目中,學生團隊在4天內完成5輛新能源載人電動車的全流程設計、制造,當學生駕駛自制的電動車完成校園競速賽時,車身上由激光雕刻的幾何紋樣與流體力學造型,生動展現了科技與美學的共生關系。

依托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資源,學校構建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實踐平臺。學生走進工業機器人實訓區探索機械臂深海檢修作業的技術邏輯;在3D打印中心,分析快速補全船模零件的創新價值;在海馬實驗室,理解“小海馬蘊藏大能量”的科技轉化路徑。“體驗驅動—問題探究—責任體悟”的項目學習模式,催生了真實科創成果。
依托學校“近鄰教育”品牌,學校與20多家近鄰單位共建社會科學大課堂,打通了學校教育與社會優質科學教育資源的壁壘。學生們的腳步遍及廈門橋梁博物館、廈門湖里仁軍醫院內窺鏡中心、金山消防救援站……
家庭場景則通過“親子實驗室”深度激活,廚房里的酸堿滴定實驗、陽臺風力發電機制作、基于Arduino的智能花盆開發,使科學探究融入日常生活。
云端場域依托“科創+園”數字平臺,實現從“火藥成分”理論學習到“微焰火”安全制作的全流程支持,構建起“線上探究—線下實踐—數據反饋”的混合式學習閉環。
周末無界 教育新維度
當周末的時光不再限于課本與教室,當學習的場域從校園延伸至廣闊的社會天地,學校“科學副校長陪我過周末”活動正悄然重塑著科學教育的形態。
科學副校長們化身引路人,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學生們從充滿奧秘的“立東爬蟲館”到嚴謹專業的“高崎海關”,從彌漫著草藥清香的“中醫把脈”現場到最前沿的“智能時代”體驗空間,這些豐富多元的社會場景,都成了鮮活的無邊界課堂。
“科學副校長陪我過周末”活動的本質是推動科學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沉浸式體驗學習。它拓展了學生學習空間的固有界限,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觸摸、觀察、提問、思考,學生們感受到科學的溫度與魅力,理解其與社會、生活的深刻聯結。
這不僅是知識的擴容,更是視野的開拓、思維的啟迪和科學素養的深層涵養。這趟始于周末的旅程,預示著教育生態的積極變革,讓學習真正發生在更廣闊的時空,讓更專業的力量滋養成長,讓科學的種子在真實世界的土壤中生根發芽。
近5年來,廈門市金安小學學生創客團隊項目獲國家級至區級科創獎項282項,覆蓋機器人編程、無人機探測、綠色能源、海洋科技等前沿領域。當學生用雙手將科學知識轉化為改變生活的力量時,創新的種子已在生活的土壤中破土萌發。
(責任編輯 / 王佳璇" 美術編輯 / 周游)